每天資訊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菜單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你會讓他去參評兩院院士嗎?顯然太天方夜譚!兩漢時期的廟號對皇帝們來說,就是高不可攀的塔尖。終西漢一朝,只有四位皇帝獲得廟號,東漢更少只有三位。為了保證廟號的含金量,西漢還廢掉了三位皇帝的廟號,東漢則廢掉了四位。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廟號不同於諡號,諡號每位皇帝都可以獲得,不想要都不行,因為諡號有表揚也有批評。廟號則不同,它只授予政績非常突出,對歷史有重大貢獻的帝王。只是後來金字招牌被濫用,越來越不值錢,到最後跟諡號一樣,是個皇帝都能獲得。

兩漢皇帝獲得廟號有多難

西漢包含兩位少帝和一位廢帝,合計十四位皇帝,僅高祖劉邦、文帝劉恆、武帝劉徹、宣帝劉詢四人獲得廟號,分別是:高祖劉邦廟號“太祖”,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武帝劉徹廟號“世宗”,宣帝劉詢廟號“中宗”。

東漢包含兩位少帝,合計十四位皇帝,僅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三人獲得廟號,分別是:光武帝劉秀廟號“世祖”,漢明帝劉莊廟號“顯宗”,漢章帝劉炟廟號“肅宗”。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綜合“錄取比例”只有四分之一,為什麼不“擴招”呢?因為廟號授予的標準太高,兩漢時期一般只授予以下四種皇帝:

第一類:開國之君。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無疑地位是最重要的,他如果沒有廟號,豈不逆天?

第二類:嫡系轉移之君。古代宗法制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理論上保證了嫡系一脈,是永不斷絕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假如嫡系斷絕,也會以過繼宗子的方式續上。可事實上,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導致嫡系斷絕。

比如誅滅諸呂后,嫡系從漢惠帝一脈,轉移到漢文帝一脈。靖難之役後,嫡系從朱標一脈,轉移到朱棣一脈。這種情況沒法過繼,直接以武力的方式終結了嫡系,承認了庶系轉嫡系的合法性。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如此一來,由庶系轉移嫡系的第一位皇帝,就必須以尊崇的地位,宣示其皇位的合法性,他通常會被授予廟號。

第三類:突出貢獻之君。這個比較好理解,每個王朝走向鼎盛,都與一位或幾位傑出的帝王有關。不過,什麼叫“突出貢獻”,其標準很含糊,由此也會引來爭議,比如漢武帝,一會兒講他。

第四類:中興之君。王朝發展到中階段,大多走向衰敗,甚至面臨滅亡的危機。這時候如果出現一位再造河山,重振雄風的大有為之君,他通常有資格獲得廟號。

按照這些標準,一般情況下,一個王朝只有四位皇帝有資格獲得廟號。兩漢時期皇帝駕崩後,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反覆討論,才能獲得廟號,甚至有的皇帝,獲得了廟號又被取消。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西漢獲得廟號的四位皇帝

1。太祖劉邦

劉邦的準確稱謂應該是“太祖高皇帝”,可以叫作“漢太祖”(廟號)或“漢高帝”(諡號),不能叫作“漢高祖”。可是司馬遷就這麼叫了,後人也只好將錯就錯,跟著這麼稱呼了。

2。太宗劉恆

除了劉邦,劉恆獲得廟號最無可爭議。一方面他開創了文景之治,讓漢帝國走向了富強,政績突出,另一方面,他以庶系取代嫡系,是後續皇帝合法性的代言人,所以,他必須有廟號。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明嘉靖年間的廟議,把朱棣的廟號,從“太宗”升格為“成祖”,並確認他“萬世不祧”的地位,其意義跟漢文帝一樣,都是為了宣示嫡系轉移的合法性。

3。世宗劉徹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漢武帝獲得廟號爭議最大!

當初,漢宣帝要給曾祖劉徹上廟號,博士夏侯勝提出反對意見,他說,武帝雖然有徵伐四夷,開疆拓土之功,但是卻“無德澤於民”,把老百姓盤剝得叮噹響,整個帝國都從民富國強,衰弱到破產邊緣,所以,他沒資格獲得廟號。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一位大臣,如此直言不諱地公開批評先帝,可見當時廟議制度的嚴格。可是夏侯勝的眼睛,只盯在了廟議本身,沒看到漢宣帝“借死人抬活人”的政治意圖,即他要透過給漢武帝上廟號和祭祀,宣示他才是嫡系,漢昭帝其實是庶系,他的皇位得來,比漢昭帝還要合法。

這就註定了夏侯勝的反對必然遭到打擊,漢宣帝以“大逆不道”之罪,將夏侯勝逮捕入獄。在漢宣帝近乎霸道的操作手法下,劉徹“違規”獲得了“世宗”的廟號。

4。中宗劉詢

漢宣帝劉詢的廟號,基本上也是無可爭議。可能有人要說,“昭宣中興”,漢昭帝的地位應該比漢宣帝重啊,怎麼漢昭帝沒有廟號呢?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一方面漢昭帝執政時間太短,且皇權事實上掌握在霍光手中,另一方面,漢宣帝的整治作為,也遠遠高於漢昭帝。此外,還有一個很無奈的原因,漢昭帝絕嗣了,後代怎麼評選,沒人替他說話,甚至都他被漢宣帝悄悄歸入庶系。

除了上述四位皇帝,西漢其實還有三位皇帝,曾經獲得過廟號,後來被取消了,相當於上了酒桌,又被轟下去了。

1。漢元帝被取消“高宗”廟號

王莽執政期間,興建了明堂,在明堂落成典儀上,宣佈給漢宣帝劉詢和漢元帝劉奭同時加廟號,其中漢元帝廟號“高宗”。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不過,東漢皇帝光武帝劉秀,在建武十九年宣佈漢元帝廟號名不副實,予以廢除。其實,劉秀登基後,為了自己的合法性,還認漢元帝為父,把自己“夾塞”進了嫡系。可在議廟號時,還是把“爹”趕下了飯桌。

2。漢成帝被取消“統宗”廟號

漢成帝和漢平帝的廟號,也都是王莽執政期間加上的。很顯然,以漢成帝和漢平帝的功績,實在沒資格獲得廟號,王莽此舉大有糟蹋金字招牌的嫌疑。

3。漢平帝被取消“元宗”廟號

漢平帝九歲登基,十四歲駕崩,大權都在王莽手中,他的“元宗”與漢成帝的“統宗”,都被劉秀廢除。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東漢也有四位皇帝被取消了廟號,分別是:漢和帝的“穆宗”、漢安帝的“恭宗”、漢順帝的“敬宗”、漢桓帝的“威宗”。

漢景帝為何沒有廟號

估計漢景帝看了後輩那些被轟下飯桌的子孫,忍不住感慨:還不如不上桌呢!

有人可能說,“文景之治”是中國帝制時期的第一個盛世,作為開創者之一的漢景帝,他的功績難道還不夠資格獲得一個廟號?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1。從漢景帝在西漢的地位上看,他只能比功績

按照兩漢獲得廟號的四個標準,開國之君、嫡系轉移之君和中興之君,這三類他都挨不上邊。所以,他只能角逐“突出貢獻獎”。

可是“突出貢獻獎”這東西有點模糊,很難界定,競爭很激烈,總不能有點貢獻就頒獎吧?所以,他只能與他爹、他兒子,一對一PK。

2。從功績角度,他很難超過漢文帝和漢武帝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如果單論“文景之治”的成果,漢文帝是開創者,漢景帝是繼承和發展者,缺一不可。可事實上,如果單論“文景之治”,我認為漢文帝也很可能失去廟號,漢文帝的廟號獲得,“嫡系轉移”與“突出貢獻”兼而有之,甚至前者的作用,要遠大於後者。

漢武帝的兩面性很突出,貢獻無疑是巨大的,但是其弊政也是醒目的。不過,漢景帝這類皇帝,在歷朝歷代都不缺,而漢武帝則是“絕品”,他對歷史的貢獻率,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前面講過,漢武帝還有一個漢景帝不具備的優勢:漢宣帝需要抬高漢武帝為他站臺,漢景帝則沒有這個價值。有時候輔助價值,反而起到主導作用。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3。士大夫階層恐怕最不喜歡漢景帝這類君主

其實,歷史上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給漢景帝上廟號的動議。漢武帝估計難度太大,沒提出,大臣們更是不願意提,因為漢景帝恐怕是最不受他們歡迎的皇帝。

漢景帝有一個最大的詬病:為人太過冷血,甚至陰險。太子劉榮之死,太尉周亞夫之死,晁錯之死,還有吳國太子、慄妃等人的結局,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陰冷的漢景帝。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

有人說,漢武帝不同樣冷酷無情嗎?不一樣,漢武帝像虎狼,他的無情你可以看得見,漢景帝像毒蛇,他的陰險見不得光,讓人討厭。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漢武帝,你可以恨他,但你會有痛快淋漓的感覺;漢景帝呢,你會有一種離他越遠越好的感覺。

對這樣的皇帝,有幾個大臣願意親近呢?上廟號?還是免了吧,要怪只能怪他生不逢時,你看人家明清,逛窯子的、當木匠的、江山玩丟的,都有廟號。

漢景帝未能獲得廟號,除了競爭太激烈,還有看不見的“場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