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被譽為"天子之門"的正陽門,庚子年被燒後為何做了個假城門?

菜單

被譽為"天子之門"的正陽門,庚子年被燒後為何做了個假城門?

作者:金滿樓

在以前,說到這“九門”,以前老北京常說“四九城”,這個“四”,指的是皇城(也就是紫禁城)的四座城門,也就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個“九”,指的是北京內城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東直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和安定門,九門提督負責的“九門”,指的就是這內城的九座城門。

從方位上看,這“九門”分佈並不劃一,東面、西面、北面都是兩座城門,分別是北面的德勝門、安定門,東面的朝陽門、東直門,西面的阜成門、西直門,但在南面,卻有三座城門,這就是俗稱“前三門”的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

九門當中,正陽門規模最大,地位最高,原因很簡單,這是“走龍車”的天子之門。在明清兩代,正陽門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在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中,正陽門的規格高於其他八門,一向有“四門三橋五牌樓”的說法。

這“四門”,指的是正陽門有四個門洞,而其他八門都只有兩個門洞;“三橋”指正陽門前護城河上的正陽橋,橋面被分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那條正對著箭樓門洞,這是隻有皇帝才能通行的御道;“五牌樓”指正陽門牌樓的規格高於其他城門,有五個開間,在京城中軸線上佔據顯要位置。

被譽為"天子之門"的正陽門,庚子年被燒後為何做了個假城門?

由於位置處於北京內城南垣的正中,清朝皇帝的龍車出北京城時,不能走別的門而必須從正陽門出入。因此,正陽門又被稱為“國門”。別的不說,皇帝每年最起碼有兩次要進出正陽門,一次是冬至時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時,要到先農壇去行“親耕禮”。

此外,遇上皇帝要出巡時,車駕也必須從正陽門進出。正因為是天子出入的城門,正陽門的大門平時都是關閉的,只有皇帝來了,才能開啟。至於其他人等,不管是官員還是老百姓,只能從城樓兩側左右甕城下的門洞進出。

從建築佈局來看,正陽門不僅是北京城的關鍵出入口之一,而且集城樓、箭樓和甕城為一體,是中國古代非常典型而又完整的防禦性建築。從歷史上看,正陽門城樓曾修了又毀,毀了又修,中間折騰了不止一個來回。

在元朝時,正陽門原名“麗正門”,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隨後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將南面城牆向外移出約二里,但城門仍舊是三座,即現在的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不過,將元代的麗正門移至現正陽門的位置時仍稱為“麗正門”,直到明英宗正統年間,麗正門才改為正陽門。

被譽為"天子之門"的正陽門,庚子年被燒後為何做了個假城門?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的正陽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明正統四年(1439)時,正陽門南面添建一座箭樓,城樓與箭樓之間又建了一座甕城,由此才構建完整。然而,城樓雖然建好,但從正統四年建成至今,正陽門歷經多次磨難並多次毀於大火。據記載,正陽門在明朝時被焚燬兩次,其中一次是萬曆三十八年(1610)四月,正陽門箭樓著火被焚燬。

清朝時期,正陽門又歷經過三次火災。首先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正陽門城樓失火被毀,接著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正陽門箭樓因失火而被焚燬。最近的一次,是晚清庚子年(1900)六月十六日晚,“義和團”因為扶清滅洋、抵制洋貨而導致正陽門外的大柵欄處失火(或雲放火燒洋貨引起),結果不但把大柵欄的繁華之街、幾千家商鋪一把火燒完,而且還“柵欄失火,殃及城樓”,把正陽門的箭樓也給燒燬了。數月後,駐紮在甕城內的英軍(印度僱傭兵)不慎引火,又將正陽門的城樓給燒燬。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笑話。說1901年庚子和談後,八國聯軍撤走,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隨後於當年年底從西安迴鑾。但是,正陽門的城樓和箭樓被燒得只剩下殘垣斷壁,而皇帝又必須經過正陽門才能入城。

被譽為"天子之門"的正陽門,庚子年被燒後為何做了個假城門?

正當老太后和隨行大臣為這事著急時,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當他們走到正陽門時,簡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正陽門前門樓子和他們離開京城前看到的幾乎一模一樣!那麼,正陽門怎麼會這麼快就修好了呢?其實,這時的城樓並不是真的城樓,而是用竹筏、麻繩、紙和油墨等東西臨時搭起來的一座假城門樓!

正陽門畢竟關係到朝廷的門面。迴鑾後的第二年(1902),清廷立即開始籌劃修復正陽門。然而,因為當時賠款壓力巨大,加上各項新政鋪開,國庫虧空,財政十分緊張。最終,正陽門沒有修復成之前高大巍峨的規制,而是參照與正陽門平行的崇文門和宣武門的樣式,將兩者的高度與寬度適當加大了一些,就算在1906年完工了。這次重建後的正陽門城樓佔地3047平方米,通高43。65米,仍舊是京城的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不過與明代初建時的高度有很大差距了。

民國年後,為改善北京城的內外城交通,北洋政府於1915年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對正陽門進行改建。改建後,正陽門甕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現僅留下城樓和箭樓,但仍為北京城內唯一儲存較完整的一對城門(目前其他城門基本都被拆毀,僅保留了正陽門)。

最後再補充一件趣事或者說佚聞。仔細看過正陽門城門匾額的人或許會發現,正陽門匾額的“門”字是不帶鉤的。那為何要這個“門”字不帶鉤、這個字又是誰寫的?目前也沒有統一的說法。

不過,民間倒有個傳說,說皇帝乃是真龍天子,龍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因為怕鉤,所以這個“門”不帶鉤,以免傷了皇帝!姑錄其說,以博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