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菜單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盛唐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唐詩發展的巔峰時刻。相信一提起盛唐詩人大多數唐詩愛好者,都會馬上想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如果再讓大家仔細回想一下,或許還會想起王維和孟浩然。

不可否認這四位大詩人在盛唐時期,無論是名氣還是詩作都首屈一指。但是他們的詩歌風格,多以個人感慨以及寄情于山水為主。

雖然也有展現家國情懷的詩作,但要和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相比,彷彿總感覺少了那麼一點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高適是盛唐時期大器晚成的詩人代表,相比較於其他顯赫於少年的詩人來說,他既沒有“神童”的稱號,也沒有在風華正茂之年入仕為官。

但是他在跨入詩壇和官場之後,卻以平步青雲的速度後來者居上,在所有唐朝詩人之中高適也是唯一一個,被冊封為“渤海縣候”的著名詩人。

筆者認為高適之所以能以創作邊塞詩而聞名,除了與其大氣磅礴、雄渾有力的詩風有關係之外,其實還與他個人曾經的軍旅生涯有很大關聯。

也正是因為“文武雙全”的個人魅力,才讓他在立功之後被封侯。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詩侯”高達夫。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大器晚成的“詩侯”高達夫

1。“躬耕取給”與隱居苦讀

高適出生於盛唐“武周”年間的渤海蓨,小字達夫又字仲武。他的祖父高侃是唐朝時期的安東都護。高適生於大唐盛世之時的官宦家庭,這種時代背景和家庭影響,其實已經奠定了高適的人生基調,並且也讓他與“邊塞”結下了不解之緣。

高適二十歲的時候曾定居宋城“躬耕取給”,一個年僅二十歲的年輕人,居然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與高適家庭較為殷實有關之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適與世無爭的書生性格。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在定居宋城“躬耕取給”階段,高適一邊下田耕地一邊讀書為樂,他的這種做法其實並非故作姿態。唐朝時期科舉取仕之風盛行,要想在唐朝出人頭地首先就要拿到敲門磚“進士及第”。只有成為進士之後才有資格,進行下一步考試並做官。

所以從高適隱居於宋城苦讀來看,其實他也一直都有考取功名之心。躬耕讀書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八年之久,正所謂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享受繁華。在這期間高適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2。寄情邊塞創作名篇《塞上》

(1)北遊燕趙之地,奠定邊塞情懷

公元730一年28歲的高適,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遊歷生涯。在北遊燕趙之地時寫出了很多優秀的詩篇,其中比較受後人推崇的有,《贈別王十七管記》、《塞上》、《薊門五首》等。

筆者認為尤其是《塞上》已經出現了“邊塞詩人”的萌芽。並且從這首五言古詩的意境上來看,不僅體現出現了霸氣豪邁的邊塞之感,而且也彰顯出了盛唐時期的壯闊之情。

此時的高適雖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卻已經形成了大氣磅礴的家國情懷。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

這首詩一共8句合計80個字,是高適五言律詩中的經典之作。“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向東再走幾百裡就是盧龍要塞,在看到這個要塞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曾經浴血守護要塞的將士,以及曾經在盧龍塞發生過的戰爭。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2)《塞上》一詩中的思想內涵

“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

“亭堠”指的是古代邊境上,用來瞭望敵情和監視敵軍的土堡。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朝廷﹞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這裡表面上寫的是盧龍塞上面的“亭堠”數量居多,但其引申義一卻是強調盧龍塞上的守邊力量強大。

“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實際上這兩句詩想強調的是,在國家大事上不能總是忍讓,如果長期如此只能越來越受欺負。“和親”指的是漢高祖時期與匈奴實行的“和親政策”。

雖然這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朝壓力,但是卻並沒有遏制匈奴的野心。高適之所以借用漢朝之事來寫唐朝的現狀,其實就是想表達邊塞重鎮,在地理和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這四句詩歌都是高適的個人想象,他也想像飛將軍李廣一樣橫掃大漠,這樣國家就可以揚眉吐氣,而黎民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

《塞上》是高適邊塞詩中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不僅寫出了蒼涼荒蕪的大漠場景,而且也透過對漢朝時期,能夠以武力拒敵的國家氣勢,來彰顯自己心中的報國情懷。

雖然這個時期的高適還非常年輕,而且也只是一個閒居於人山裡的隱士,但是這種思想以及情懷,為他後來能夠一掃賊寇,以及官居高位都打下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高齡書生的平步青雲之路

1。中年學詩的高適,“開掛”的詩歌人生

公元735年高適已經三十二歲了,相比較於唐朝時期的其他詩人來說,此時的高適不僅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高齡學子。這一年高適應徵趕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不幸落第。

這件事情要是放在其他詩人的身上,肯定又會用詩歌去表達自己的憤懣心情。但是高適則不然他不僅沒有感到傷心,而且還一頭扎入了他的詩歌海洋之中。唐朝開元二十四年三十三歲的高適,在邊塞詩歌的創作上再創佳績。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淇上別業》、《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等詩歌,都是在落第之後所作的詩歌,這些詩歌不僅更加完善了高適,在五言古詩創作上面的成就,同時也更加體現出了,他在詩歌之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第一次落第後兩年左右高適重返宋中,並且在這一年創作出了流芳百世的《燕歌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首詩歌奠定了,高適在中唐乃至整個唐朝詩壇上的地位。同時你也是高適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之。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2。《燕歌行》中的雄渾氣魄與邊塞精神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這是高適《燕歌行》詩中的前四句,雖然寫的是漢朝但實際上暗指的是唐代。唐朝邊境藍顏四起塵土飛揚,唐朝的好男兒們都去了邊境,誓不破賊不罷休。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戰士們在邊境地區與賊寇殊死搏鬥,但是那些不顧江山社稷的蛀蟲們的營帳中,不僅載歌載舞而且還有美人相伴。這不僅寫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同時也表達了高適對邊塞將士的同情。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習鬥”。

實際上這四句詩寫的也是,邊塞的環境和戰爭的殘酷場面。邊塞發生的戰爭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機,而且也給將士以及家屬,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唐軍在與賊寇廝殺之時,只能看見雙方的刀刃和鮮血不斷地在空中飛舞。空氣中漂浮著令人恐懼的血腥味,但是唐軍將士為了報效國家,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筆者認為在《燕歌行》這首詩歌的結尾之時,詩人高適筆鋒一轉,突然想起了他十分崇拜的李將軍,如果要是李將軍還在世,就算戰爭特別殘酷,也依然可以凱旋而歸。這種“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邊塞精神,讓高適的詩歌意境再一次得到了昇華。

3。《塞上聽吹笛》的蒼涼之意

《塞上聽吹笛》是高適眾多邊塞詩中的又一力作。“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胡天”指西北邊塞地區,在唐朝時胡人居住的地方被稱為“胡天”。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塞上”實際上與其同名詩歌,《塞上》意思相同都是指涼州一帶。實際上這首詩以“笛聲”為中心,描寫了詩人以及戍守邊疆的將士們,聽到笛子聲之後的思鄉之情。

在冰天雪地的胡天之中,能夠聽到如此悠揚婉轉的笛聲,頓時就讓人想到了遠在長安的家鄉。

“梅花何處落”是全詩的中心句。實際上這是一句有一語雙關之意的詩句,既指詩人在想象中見到梅花,同時也指用笛子吹走的《梅花落》。雖然是一種虛虛實實的描寫,但是詩歌中所蘊含的感情卻十分真摯。

3。四十六歲的丘尉,詩人中的渤海縣侯

唐朝玄宗天寶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已經年僅46歲的高適才入仕為官。但是與其他文人的宦海沉浮不同,高適從入仕以來就一直平步青雲。從一個小小的“丘尉”開始,高適四十九歲任幕府書記、五十二歲拜左拾遺又轉監察御史。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五十三歲是雖然遇到了“安史之亂”,但由於高適隨玄宗至成都,遂被擢諫議大夫。唐朝肅宗至德二年五十四歲的高適,討平永王后被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五十六歲出任彭州刺史,五十七歲改任蜀州刺史,六十歲又遷任劍南節度使。

筆者認為從高適四六歲開始入朝為官,在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內,從一個小官一路綠燈,最終升遷為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高適的升遷之路不僅讓人有一種眼紅的感覺,而且也充分證明了高適的個人才華。

結 語

高適是整個唐朝詩壇上唯一一個封渤海縣侯的詩人,雖然“封侯”也與其仕途坦蕩有很大關係。但是作為一位大詩人,他能夠將自己的報國思想,以及對邊塞戰爭的憎惡,和對戍邊將士們的同情,都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也足以鑑證這位大詩人的詩歌地位和成就。

高適雖然專工邊塞詩並且以邊塞詩而文明,但是他的詩歌主題涵蓋範圍特別廣,而且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以及深刻意義,不僅對當時唐朝的詩歌文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後世邊塞詩人的創作風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領路人作用。

【參考文獻】

王徵《岑參與高適邊塞詩的異同比較研究》

劉梅蘭《尚質主理——高適邊塞詩淺析》

樊華《淺析高適邊塞詩中的情景交融》

佘正松《單刀入燕趙,棲遲愧寶刀——論高適兩次赴薊北的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