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1996年,湖南古井發現17萬支東吳竹簡,揭露了關羽之死並非大意

菜單

1996年,湖南古井發現17萬支東吳竹簡,揭露了關羽之死並非大意

文物,是一件件可以說話的精靈,文物專家們可以在它們的身上解讀出許多歷史細節,甚至許多解讀出來的歷史事實還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些來自三國吳國的文物,看看它們是如何講述當年關羽敗走麥城的真相的。

1996年,湖南古井發現17萬支東吳竹簡,揭露了關羽之死並非大意

1996年,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的走馬樓正在進行大規模基建。

這裡曾是南楚的主要城市,又是三國時期吳蜀兩國的分屬領地,存在不少古代遺蹟。

因此在施工的時候,文物部門時刻保持出發狀態,只要發現古代遺蹟,將立刻趕到現場進行保護。

果然,在工人清理幾口古井的時候,發現了許多古代的文物。

文物部門馬上趕到現場,進行了保護性發掘,最終發現了約17萬支古代的竹簡。

經過專家的鑑定,這些竹簡屬於三國時期的吳國,其數量之多,儲存之完整都讓人非常驚喜,更是超過了全國出土的吳簡總數量。

數量多,也就代表著資訊量足,說不定還能從中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果然,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梳理後,還真的發現了一個歷史細節,而這個細節也是揭開了當年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謎團。

1996年,湖南古井發現17萬支東吳竹簡,揭露了關羽之死並非大意

關羽大意失荊州,這是千百年以來最為讓人痛心的一個故事。所謂“聞者傷心,聽者流淚”,也就是如此了。

按照歷史的記載,當年劉備拿下漢中自立為王之後,封二爺為前將軍。然而二爺對此似乎並不滿意,他覺得自己屈居在荊州,才是沒有建功立業的原因。

因此關二爺決定出兵攻打襄樊,想展示自己的能力。

確實,二爺還真有兩把刷子,水淹七軍,斬殺魏大將,一戰威震天下。

然而二爺的勇猛沒有持續很久,在東吳的偷襲之下,荊州失守,二爺也慘死。

後世之人評價二爺的這次失敗,認為錯在他平時太過於傲慢,瞧不起東吳也就算了,還對其不加防備,只留下了少量的兵將留守,最終導致了這次戰役的失敗。

總結起來就是關羽的傲慢和大意,這才有了“大意失荊州”的說法。

隨著這批吳簡的出土,這個說法似乎要改一改了。

1996年,湖南古井發現17萬支東吳竹簡,揭露了關羽之死並非大意

在走馬樓吳簡的編號三竹簡中,有這樣一段關於戶籍的荊州記載:

“上中下品戶數薄。其十之一二戶為上品,其十之八九戶下品。”

這段記載看似和二哥的失敗毫無關係,其實卻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按照這段文字的說法,上戶為富裕人口,中戶為小康人口,而下戶則為貧困人口。

而荊州地區有百分之八九十為貧困人口,可見在二爺治理荊州的時候,並沒有關注百姓的溫飽問題。

緊接著在編號七的竹簡中發現了另一段關於荊州的記錄:

“軍故吏,東陽裡,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正好是二爺攻打魏國的時候,根據竹簡中的說法,二爺從窮苦的百姓之中徵兵一萬,可沒多久就全部叛逃。

那麼總結下來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二爺管理荊州之後,不但沒有收攏民心,為民造福,反而為了爭功而強行徵兵,讓這些從未經歷過訓練和實戰的新兵匆忙上陣。

這無疑是自掘墳墓。

試問如果二爺能夠造福百姓,取得民心,荊州怎麼會丟得這麼快。

要知道留下來負責守城的將士雖然不多,但都是久經沙場的精英王牌,如果全城百姓能和他們一起奮起反抗,想攻下荊州談何容易。

1996年,湖南古井發現17萬支東吳竹簡,揭露了關羽之死並非大意

二爺最後的失敗,固然有粗心和大意的一面,但失去民心才是其主要的原因。

然而若不是這批竹簡的出土,恐怕直至今日我們也難以得知當年二爺失敗的真正原因。

是非功過已成雲煙,雖然從竹簡之中我們得知二爺並不善於政務,但他的義薄雲天還是讓世人欽佩。

其實歷史往事已經遠去,眾人看看熱鬧就好,不必深究,不然這人世間還有多少美好值得炫耀?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