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菜單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建安24年時,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於是終於進位漢中王。隨即命令劉封、孟達奪取東三郡。與此同時,鎮守荊州的關羽也開始率軍北上,開始圍攻襄樊。那麼在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在小編看來,關羽北伐的因素是由很多的,在大戰略上關羽正是為了緩解劉備在漢中的壓力,牽制曹操的行動。劉備從215年就得了益州,但沒有得到漢中。曹操的舉動是先劉備一步攻佔漢中,孫權派魯肅、諸葛瑾索要荊州不成,命魯肅、甘寧阻擋關羽於益陽,呂蒙襲取三郡,劉備不得不遠從益州跑回荊州跟孫權對持,再進行談判。曹操正是趁這時率軍攻取漢中,降伏張魯。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孫權出於同盟關係,出兵合肥進攻曹操,令曹操又把主力部隊轉往東線戰場,只有夏侯淵、張郃、徐晃、曹洪、曹休、郭淮等守備漢中。當時劉曄和司馬懿極力勸曹操趁機進攻益州,曹操自述不願多次發動戰爭,於是撤軍。這應該是曹操人生最後一次奪取天下的機會,當時劉備對蜀地的統治還沒有穩固,當地豪族反而向曹操投降。曹操於漢中撤軍一是因為朝中反曹勢力再度高漲,北方民心亦不穩,再加上孫權在東面牽制,使曹操沒法冒險強攻益州。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到了這裡就可以說回關羽的問題,關羽北伐的契機跟上述一樣是多種原因促成。曹操因與劉備在漢中大戰,並把漢中、武都百姓強制遷移到關中、隴西、洛陽等地區,過度消耗民力,導致宛城、弘農等多地區發生民變。這在諸葛亮《隆中對》裡符合“天下有變”的關鍵因素,同時在鄴城還發生了魏諷叛亂,隨著曹操稱魏王引發一連串內部反對聲音,這些都是關羽北伐很重要原因。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很多人忽略了關羽北伐同時,劉備令宜都的孟達從荊州出兵攻取上庸,襲殺諸葛亮的姐夫蒯祺。同時,劉備的義子劉封從漢中出兵與孟達會合,在奪取上庸之地後,劉備軍就對襄陽形成西、南夾擊之勢,關羽的北伐甚至逼反了曹操的荊州刺史和南鄉太守。反過來說,關羽如果不進行北伐,孟達、劉封就沒可能輕易奪走上庸之地,這都是戰略連鎖反應。即便是荊州被孫權奪取後,劉備還佔有上庸之地的話,對襄陽威脅都是巨大的,只可惜關羽的蹦局令引發劉封、孟達事件,連帶丟失了上庸之地。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只是按照常理來說,關羽只要做到為劉備去牽制曹操就足夠了,因為漢中之戰後劉備軍也頗為疲憊,無力全面北伐。關羽在都督荊州年間不止一次有進攻曹魏的記載,雖然具體時間不清楚,但關羽於當時跟樂進、文聘曾多次發生小規模戰鬥,說明荊州邊境的狀態一向很緊張,曹仁被調動去討伐關羽,正是因為關羽長期對邊境地區騷擾的原故。隨著曹操內部動亂升級,曹仁討伐宛城叛軍一年才壓制下來,孫狼等叛軍向關羽投降,對襄陽後方進行騷擾,給予關羽很大信心,於是關羽把長期對邊境的騷擾作戰演變為大規模戰役。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在小編看來,曹操、劉備雙方都因為惡劣的形勢做出了許多錯誤的決策,這都是人力不足以跟天斗的極限。而且我們如果結合吉本、魏諷、孫狼和侯音的事情,再加上劉備和曹操對持漢中的情況。可以看得出來關羽應當在218年就已經出兵了,並非我們常認為的219年。期間劉封、孟達又奪取了上庸之地。當劉備打下漢中之後,關羽與曹仁正處於膠著狀態,自然是不可能說撤就撤了。關羽在交戰時狀態極佳,居然大破于禁,華夏震動,對於劉備軍而言,劉備剛剛自稱漢中王,並無任何不好預兆。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回過頭來看218年,曹操軍已經到長安,這時劉備和夏侯淵已在漢中交戰,但曹操主力遲遲不肯進入漢中。因為這年春天才發生過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謀反,襲擊許昌事件。同時北方有鮮卑叛亂,曹彰和劉備舊友田豫率軍討伐,一度被圍後反敗為勝。同時關羽一直在邊境鬧事,俗稱打游擊,使曹操不敢貿然把主力帶入漢中,按曹操早年性格,他跟劉備在漢中相持,本可打更長時間,但曹操最終放棄了漢中,都是因為內部不安與關羽威脅雙重原因存在。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別看關羽忽然被呂蒙偷襲就是大亂子。曹操當時也被打的很被動,按照曹操的想法,夏侯淵本可把劉備擊退,自己就不需要前往漢中增援,可隨時把主力調回荊州或去揚州作戰。夏侯淵一死,漢中曹軍亂了套。曹操進了漢中後,劉備不跟曹操打了,反而採取守勢跟曹操耗。那麼大家想,如果曹操晚幾個月撤出,而關羽已經在荊州圍攻曹仁,曹操是不是整個局都崩了?古代的資訊傳遞會遲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無論關羽有沒有跟劉備通氣進行軍事行動,當時關羽的進攻都是很必要的,只是戰局演變過程中沒能預估到該什麼時候收手。

漢中大戰之後,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為何要進攻襄陽地區?

所以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三國之間是智者與智者之間的較量,雙方都有才智出眾的人物,沒有人如預期算到局勢的演變,縱觀天下變化,我們可以看出的是曹操、劉備、孫權對於局勢的判斷接連失策,三國鼎足之勢越來越明顯。一個變字就已經能令無數才智之輩感到無力而頭疼,但後人拿著史料批評說“我好像比曹操、劉備、孫權更聰明,我已經看透了,他們為什麼看不透?”他們在歷史上遇上的是真正的棋逢敵手,而後人的憑空想象卻沒有揹負上一切代價的負擔。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