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福兮實為禍所伏,淝水之戰後的東晉政局

菜單

福兮實為禍所伏,淝水之戰後的東晉政局

福兮實為禍所伏,淝水之戰後的東晉政局

謝安名為北伐,其實是害怕在朝中專權的孝武帝同父同母弟會稽王司馬道子。他出鎮廣陵步丘,築新城壘居於其中,設法使自己遠離建康這個政治漩渦的中心。

因淝水大勝進位太保、太傅,並都督揚江荊司等十五州軍事,謝安其實已經有“功高震主”之嫌,他唯恐引起晉室猜疑。

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謝安偶感身體不適,悵然對左右說:“從前桓溫在世,我常懼被殺。當時,我做有一夢:夢見我乘坐桓溫的轎輿前行十六里,見到一隻白色公雞,就停止不前了。乘坐桓溫轎輿,是代替他的位置的預兆,行十六里,可能十六年吧,至今正好整整十六個年頭了。白雞主酉,今年太歲在酉,恐怕我一病就好不起來了。”

福兮實為禍所伏,淝水之戰後的東晉政局

果然,沒過幾天,一世英名的謝太傅撒手人世,時年六十六。

謝安一死,東晉朝中的權力就更集中於會稽王(先為琅琊王)司馬道子手中。當時晉廷下詔,稱司馬道子“神識穎遠,宜總二南之任,可領揚州刺史、錄尚書、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於是,全部國權,皆握於孝武帝這位親兄弟身上。

司馬道子果真是“神識穎遠”嗎?正好相反。這位面相俊美的王爺,大繡花枕頭一個,天天酣歌為務,正事就是吃喝玩樂。美尼淫僧遍佈左右不說,平素為他寵信的,又多為奸佞小人。這些人,打著司馬道子的旗號,廣收賄賂,賣官鬻爵,侵愚百姓,作惡多端。

朝堂之上,司馬道子最寵信的人,就是中書令王國寶。這王國寶來頭很大,其父是簡文帝時的中書令王坦之,其岳父是大名鼎鼎的謝安。但王國寶根本沒有節操,為人諂險,謝安在位時每抑之而不用。

由於王國寶的堂妹是司馬道子的王妃,這位王家少爺藉此與皇帝親弟深相狎暱。小人見小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不時在背後講他老丈人謝安的壞話。

與司馬道子平日親密不可須臾離身的,還有優伶出身的趙牙和“捕賊吏”出身的茹千秋兩個人。在講求門第才華的東晉,司馬道子竟然委任趙牙這麼個戲子為魏郡太守,以茹千秋為驃騎諮議參軍這樣的清閒之官。

投桃報李,趙牙在建康用公款為司馬道子新建一所大宅院,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鉅萬。孝武帝曾“御臨”過兄弟這座新府邸,見室宇宏麗,面積廣大,規勸說:“府內有山,可得瞻視,確實不錯。但修飾太過,不是向天下人樹立儉素的好榜樣啊。”司馬道子聞言,只能點頭唯唯。

孝武帝一走,司馬道子忙對哈腰跟在自己身後的趙牙講:“剛才真危險,如果皇帝知道府內這些山都是人工堆壘的,你肯定要被殺死啊。”

趙牙一笑,也仿顏回對孔聖人的回話:“公在,我趙牙怎敢先死呢?”為了討好主子,趙牙營造更甚,把司馬道子的大宅子又增擴了一倍。

茹千秋方面,也時時打著司馬道子的幌子,賣官販爵,聚斂累億。

當時,孝武帝雖是酒徒,也知道老弟權勢過大對自己存有奪位的威脅。於是,他下詔任自己的大舅子王恭為南兗州刺史,坐鎮北府;任世族殷仲堪為荊州刺史(桓石氏死後,王忱接任,又病死),居於上流重鎮;對王珣、王雅等人加以朝中僕射一類的要職,以制約司馬道子的權力。

孝武帝后來封自己的二兒子司馬德文為琅琊王,就改封司馬道子為會稽王。

王國寶聞知孝武帝疏忌司馬道子,立即牆頭草隨風倒,就對皇帝諂媚,開始天天陪孝武帝酒肉玩樂。這位皇帝高興之下,答應為兒子琅琊王納王國寶的女兒為王妃。自此,王國寶自然疏遠了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大怒,在內省之中當面斥責王國寶腳踏兩隻船,甚至話不投機以劍擲他,兩個人蜜月期告一段落,舊好殆盡。

司馬道子非常好酒,常為長夜之宴,蓬首昏目。醉就醉了,這位王爺還極其不穩重,不顧身份亂講話。有一次,賓客滿坐,數百人的大宴會,司馬道子又喝高了。當時,桓溫的兒子桓玄也在座中,頻頻舉杯,小心伺候。

司馬道子的腦袋不知轉錯哪根筋,忽然在大庭廣眾之下高言:“桓溫晚年想造反,是不是這樣啊?”

大殿之上,頓時鴉雀無聲。

桓玄聞言,忙跪伏殿中,滿臉流汗不敢抬頭。

要知道,古人十分講究忌諱。以桓玄來講,某次有人誤在他面前喚人“溫酒來”,桓玄就“流涕不止”。這下倒好,當朝皇帝的親弟、錄尚書事司馬道子直喚其父名諱,並講桓溫當年要“作賊”,桓玄羞、愧、懼、恨、憎五味雜陳,如坐針氈,如臨深淵。

雖然桓溫晚年想篡位,但未顯於形跡。司馬道子的父親簡文帝、親兄孝武帝之所以得登帝位,正是由於桓溫廢黜了海西公司馬奕,才使他們這一系的父子可以隆登九五之位。司馬道子不僅不領情,還當著人家兒子的面講其老子要作賊,也真是混賬至極。

幸虧在尷尬之時,長史謝重離席跪拜,舉朝板正色說道:“已故的宣武公桓大人黜昏立明,功超伊、霍。外界雖議論紛紜,更應由殿下您加以定評,以正視聽!”

這句話雖委婉,意思也很直接:沒有桓溫,就沒有當時的簡文帝和今天的孝武帝。

沒心沒肺的司馬道子也有點酒醒,連連點頭,用吳地方言講“儂知儂知”,轉過頭,又向一直伏地流汗的桓玄舉杯示意,桓玄至此才敢起身。

雖然當時有了臺階下,桓玄益不自安,切齒憤恨司馬道子,種下了日後桓玄謀反篡晉的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