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盤點古代中國剖腹產生的孩子能活下來的都不是一般人

菜單

盤點古代中國剖腹產生的孩子能活下來的都不是一般人

文/林巖

盤點古代中國剖腹產生的孩子能活下來的都不是一般人

剖腹產,又稱剖宮產,是產科中最為重要的手術,涉及到麻醉、輸血、縫合、控制術後感染等多個複雜過程,大多為產婦難產而採取的措施,醫生不會建議正常產婦實施這種產子方式。

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德國外科醫生傑裡邁亞·特勞特曼和顧斯對產婦實施剖宮產手術,由於當時醫療水平有限,產婦接受手術二十五天後死亡,而這個孩子九歲時也夭折了。

人們一致認為,剖腹產手術是外國人發明的,特勞特曼被稱為史上第一個實施剖腹產手術的醫生。事實並非如此,在我國古代,四千多年前就出現了剖腹產手術。

《竹書記年》一書記載了史上第一例剖腹產手術:“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

意思是:大禹的母親修己被剖開背部,在石紐(今屬四川汶川)產下大禹。

唐代大臣徐堅在《初學記》中記載:“大副之吳刀,是用出禹。”

這裡的“吳刀”是為修己剖腹所用的手術刀,“剖脅”而出大禹,大禹母親成為接受剖腹產手術的史上第一人。

盤點古代中國剖腹產生的孩子能活下來的都不是一般人

大禹是黃帝的六世孫,因治水有功,被舜帝認定為繼承人,舜帝去世後,大禹成了天下共主,他有意培養自己的兒子啟,啟後來繼承了父親的王位,建立了夏朝,結束了禪讓制,開啟了世襲制。

《史記》中也有關於剖腹產的記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chè 裂開]剖而產焉。”

黃帝之孫顓頊[zhuān xū]後裔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個兒子,均為剖腹產,長子昆吾、次子參胡,三子彭祖,四子會人,五子曹姓,六子季連(羋姓,後裔建立了楚國)。

六子衍生出黃、蘇、彭、顧、陸、羋、溫、董、曹、韋、婁等諸多姓氏。

《搜神記》作者——東晉學者幹寶經研究證明,陸終妻子剖腹產子並非虛妄的記錄,他還認為正如《詩經》所言:“不坼不副,無災無害”,剖腹產手術對產婦母子都是大有益處的。

《史記集解》中也有關於剖腹產的記錄:魏文帝黃初五年(蜀漢建興二年,孫吳黃武三年,公元224年),汝南人屈雍的妻子剖腹產子,“從右胳下水腹上出”。

屈雍妻子接受剖腹手術後,“平和自若,數月創合,母子無恙。”

證明這一次剖腹產手術非常成功。

在古時候,國人忌諱這種血淋淋的外科手術,偏見造成難產婦人母子雙亡的慘劇時有發生。

“剖脅”而出者在《太平廣記》中也有一段記載:“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

盤點古代中國剖腹產生的孩子能活下來的都不是一般人

老子李耳的母親懷孕七十二年,因難產而以手術刀剖開左邊腋下,孩子一出生就一腦袋白髮,故取名“老子”。

這段記載很顯然是一種神化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事實上,老子李耳母親懷孕的時候,年齡很大了,因難產,不得不採取剖腹產手術,至於懷孕七十多年,出生就白頭髮的說法顯然是一種神化,眾所周知,“老子”實際上是後人對李耳的一種尊稱而已。

隋朝著名醫學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記載:“夫金瘡腸斷者……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斷腸……二十餘日,稍作強糜食之,百日後乃可進飯耳。飽食者,令人腸痛決漏。常服錢屑散。”

這段記載大意是:外傷造成腸子斷裂,可以用針線縫合,此後吃一些流食,一百天後才可以正常吃飯,如果這期間吃得過飽,就會造成縫合處撕裂,需要服用“錢屑散”逐漸恢復。

從隋朝開始,縫合內臟、剖腹產子等外科手術日漸成熟。

宋朝開始,由於受“男女授受不親”等理學思想的禁錮,統治者極力倡導女子貞節觀念,業已成熟的外科剖腹手術失去了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