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女性生育意願走低,甚至終身不婚?專家:要反思“母職懲罰”

菜單

女性生育意願走低,甚至終身不婚?專家:要反思“母職懲罰”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3日電(彭寧鈴)“生育旺盛期婦女年均減少340萬”“女性終身不婚可能性增加”……近日,有關女性婚育的相關話題持續引發討論。專家表示,當生育意願走低,女性關注的“母職懲罰”說法值得反思,對於提高中國家庭的生育意願,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比一味延長產假更重要。

女性生育意願走低,甚至終身不婚?專家:要反思“母職懲罰”

資料圖:新人在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外拍照留念。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發生逆轉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透露了有關我國出生人口下降的一組資料: “十三五”時期20-34歲生育旺盛期婦女年均減少340萬,2021年相比2020年減少了473萬。此外,我國生育意願持續走低,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2017年調查為1。76個,2019年調查為1。73個,2021年調查降到1。64個。

楊金瑞還介紹,當前,90後、00後作為新的婚育主體,絕大部分成長和工作在城鎮,受教育年限更長,面臨的就業競爭壓力更大,婚育推遲現象十分突出。“婚姻推遲增加了女性終身不婚的可能性,進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

“有資料顯示女性的生育意願下降,影響整個生育意願,乃至最終的生育行為。實際上根據調查,男女生育意願的差別並不是很明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傑華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表示。

陸傑華說,隨著時間變化,特別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男性和女性的生育意願都在下降。可以說,總體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發生了逆轉,也就是意願高於行為,“比如,有人意願生育2個,但實際生育卻遠低於這一數字”。

女性生育意願走低,甚至終身不婚?專家:要反思“母職懲罰”

資料圖:“身份證”上印上寶寶的小腳丫。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生育意願走低,“母職懲罰”值得反思

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成果顯示,中國人口總量增速有所放緩,總和生育率下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為何中國家庭的生活質量上去了,生育意願卻下來了?

在陸傑華看來,這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導致。“從經濟上,人們認為生育的成本,包括養育教育成本的增加,會降低意願變成行為,而在文化觀念上,今天很多80後、90後生育主體,並不認為非要靠孩子提供養老。”

而對於不少網友提到的女性生育困境,專家表示,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在就業方面,很多人在研究中,把女性的生育和養育等相關角色帶來的負面效應叫做‘母職懲罰’,這很形象地說明生育對女性的影響,比如女性在就業、晉升等方面遭遇的隱性歧視等。”陸傑華說,“母職懲罰”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一直存在。

女性生育意願走低,甚至終身不婚?專家:要反思“母職懲罰”

資料圖:女性就業創業專場招聘會。張斌 攝

促進性別平等比延長產假更重要

關於生育與女性就業的關係,去年11月,多地出臺延長生育假30至90天的政策就曾引起社會關注,有女性求職者直言擔憂:“以後入職估計更難了。”

中國人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莊亞兒曾就此對中新網表示,產假太長會導致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或許無法承受,反過來會對女性就業進行限制。

“傳統觀點認為,生育的主體是女性,但如今社會發生變化,生育建設已不僅是女性的事情。”陸傑華也表示,生育問題和性別平等、社會保障等密切相關。“要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促進性別上的平等比一味延長產假、育兒假等更加重要。”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杜昊則提出,目前,新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已明確規定“應當保障婦女就業合法權益,為因生育影響就業的婦女提供就業服務”“國家採取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援措施,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在省級條例中,一些地區也提出“鼓勵用人單位採取有利於照顧嬰幼兒的靈活休假和彈性工作”等措施,直面女性在生養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困境,為女性勞動權益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女性生育意願走低,甚至終身不婚?專家:要反思“母職懲罰”

資料圖:中國首個再生育諮詢門診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女科醫院開通。中新社發 李晨韻 攝

生育不一定要與婚姻捆綁?

專家:鼓勵未婚生育有文化差距

如何提升生育率?陸傑華提出,首先要加強頂層制度設計,進一步釋放促進生育的政策紅利,他建議應構建跨部門的應對低生育率的決策機制。

從社會服務層面,陸傑華還表示,要加大托育和托幼服務建設。“很多人不生孩子,其實是養育負擔比較重,特別是0~3歲的孩子,社會化的托幼服務是缺失的。怎樣提供一個安全有保障,價格合理、便捷的托幼服務,對生育率的回升很重要。”

在觀念層面,則要適當引導年輕人。“過去強調少生,但現在少子化、老齡化來了,要適度改變婚育戀愛的觀念,而這或許要用很長的時間。”

對於不少網友提出的“支援未婚生育”說法,陸傑華認為,未婚生育等問題涉及生育包容性,短期看,提倡這一點和中國文化還有一定差距。“在歐洲,不少國家未婚生育的比例已超過50%,但在日本和韓國,其非婚生育比例是非常低的,對促進生育的作用可以說是非常小的。”

陸傑華認為,生育和婚姻是否要捆綁,還需要更多的社會共識才能落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