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菜單

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句話是李斯關於倉中的老鼠,與廁所中的老鼠命運不同的感慨。簡簡單單一句話,從中卻表達出了,李斯對於讀書做官的強烈慾望,或許在這位官場老油條看來,除了做官,其他的出路都是死路。

在歷史上有不少的讀書人,都和李斯一樣有著共同的,彼此都刻苦讀書,只為了一朝成名。十年寒窗苦讀就為了一身官服,然後實現夢想中的權傾朝野富甲一方。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成為官員,就如同如今的高考一樣,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考上一本二本。

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不過面對自己的失敗,有些人卻不甘心認輸,他們想到了其他的手段來實現的目標,這就是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聊到的假冒官員。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一、史書中的假冒官員事件

其實,在歷史中關於假冒官員的案件有很多,筆者就舉出三個比較獨特的案例,來讓大家來了解一下。

首先第一個案例,就是當年元朝時期的假官案件。

在元史記載中,曾經有一個落魄的小官,居然假冒元朝特使,並且來到了自己的上司的地盤,親自處罰了自己的上司,而且殺死了一些為非作歹之人。

在這一期間,這個小官員充分表達了自己對於官位的野心,把曾經得罪過自己的壓制過自己的上司,一頓殺威棒關起來或者殺死,那可謂是真的殺人奪官,毫不客氣。

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不過他又大規模的保護百姓,提拔那些有志之士,也算得上是一個好人。這件事情在當年鬧得轟轟烈烈,但後來因為被同鄉朋友的揭發,而導致自身的滅亡。

但就事件的影響來說,這件事情真的把元朝的官僚體制黑得一無是處,這位官員也算是成為了元朝的風雲人物。

除了這個案例以外,其實在清朝末年也有一個很驚人的案例。

當年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但是有多方小道訊息稱光緒皇帝已經逃了出來。結果在湖北地區,有一個人神似光緒皇帝,而且又一位身上帶著皇帝的標誌。

所以,他被很多人奉為光緒皇帝,甚至還引出了張之洞。但這個人除了收受賄賂以外並沒有殺人,不過他也難逃張之洞的制裁,死得很慘。

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最後一個案例也比較經典,那就是《西遊記》裡面的陳光蕊的慘案。

唐三藏的父親作為新科狀元,結果居然被劉洪給殺死,然後劉洪頂替了唐三藏父親的狀元郎的位置,不僅娶了美嬌娘,而且還成為了一方官員。

可以說,以上三個案例是最慘無人道,最過分的殺人奪官事件。但這個人的下場也沒有逃脫制裁,最終也是落網。

二、偷官的可能性有多大?

看了這三個案例,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好像古代的管理制度也沒有那麼嚴格,殺人搶奪官位,然後作威作福似乎也是有可能的。特別是《西遊記》中的陳光蕊,那真的是慘到讓人不忍直視,不僅丟了官,而且丟了媳婦。

那麼在這樣的影響之下,古代真的有很多人去殺人偷官嗎?

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其實我們也別真的小瞧了古人,在古代社會,發生這樣的機率其實並不是特別大,雖然史書中記載的事件並不少。那麼古人到底是如何管制這些事情的呢?

對此,我們就不得不聊到《中國通史》中關於官員的身份證的記載。

在白壽彝老先生的著作中,有明確的記載,自唐代開始,官員就擁有一種叫魚符的東西。這個魚符是官員和貴族身份的認可,不同的魚符規定的不同的等級,如果官員要外出辦公,他們會拿出相應的魚符來獲得自己享有的權利。

而且根據史書記載,魚符還是官員們進入官方場所的必需身份憑證,例如外出旅遊想要藉助驛站,又例如回到自己的府邸,需要官方的通行證。

所以,自唐代開始,所有的官員都隨身攜帶著這個身份象徵,走到哪裡只需要亮出來就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因此大概不會有人去假冒。

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除此以外,到了後來,政府給所有的官員還頒發了一個敕碟。這個東西也非常了不得,不僅在官方有認證與備案,而且上面有著官方的防偽標準,只要拿出來懂一點點官方知識的人都能認出這是什麼東西。

所以,官員走南闖北都隨身攜帶,因此想要假冒偽劣有著很大的難度。

三、其他漏洞

可能各位看到這裡會產生一個疑惑,既然官員身上都有防偽標籤,只要拿出來各位都可以進行身份認證,那麼為何還會有開頭我們講到的這麼多的偷官現象呢?

其實對此也不需要感到疑惑,再怎麼完善的制度,其實也有一個遞減的過程。

從中央到中層官僚體系,彼此都非常的熟悉上層的制度,而且頻繁的往來也能夠知道官員的一些身份認可。

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但假若來到一些窮鄉僻壤之地,或者來到基層組織,代表著官員高貴象徵的某些東西就不會得到很好的認證,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所謂的魚符是個什麼東西。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好像是在窮鄉僻壤之處經常會有組織進行宣傳。雖然在讀書人眼中看來,這些宣傳的一切都是愚蠢的錯誤知識,但對於窮鄉僻壤的人們來說,他們無法分辨其中的真假,更加沒有見過世面,因此只要對方膽子大而且說謊不心跳臉紅就能夠嚇到對方。

當然了,也不排除像元朝那樣粗糙的政治結構。正如當年明月先生所記載,元朝的組織結構過渡粗糙,猶如東方的包稅制度一樣,進行政權的管理。

因此動不動就出現一個所謂的欽差大臣,使得底層的官員無法進行合理的面對,這才導致了後來的尷尬現象。但可以負責任的說,在大體的歷史背景下,封建王朝的官僚體制都比較嚴絲合縫,大部分情況下不會出現官員偷盜現象。

結語:

因此,本文可以總結一個結論,在古代封建社會,雖然出現了很多偷官盜官現象,但這只是制度層面的某些漏洞,或者說是中央權力到地方的逐漸遞減的某些尷尬現象。

在古代,截殺外地的新官,繼而冒充對方的機率大嗎?

只要是在權力所能及法治所能及的區域,官員的身份認證都非常的嚴格,如果是有人想要從中造假,必然會遭到法律的打擊。

不過對於一些窮鄉僻壤之處或者是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進行某些偷官盜官的現象,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要知道封建制度的生產力有限制度的總結也是有限的,因此在那樣的背景之下,出現這種尷尬的現象也是可以理解。

不過縱觀整個史書,就算有人能夠一時偷得別人的官位,但終究還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因為在科舉制度之下,在嚴格的法律規定之下,所有的官員只要有人才流動,政權權力的上下交接,必然會出現真假的衝突。

所以不管有多大的漏洞,不管那些人對於科舉制度有個多大的野心,只要不是自己的東西終究會有暴露的那一天,而且暴露以後帶來的恐怖打擊也是難以想象的。

因此,偷官盜官現象只是投機取巧,非長遠之手段,想要當官還是在科舉制度堂堂正正地進入官部的選拔之中。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中國法律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