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上的太監和宦官是一回事嗎?

菜單

歷史上的太監和宦官是一回事嗎?

在中國歷史當中,我們會稱在宮中的“閹人”為“公公”、“太監”、“宦官”等等。很多時候,我們在古裝劇或文學作品中,都會將“太監”及“宧官”相提並論,但其實這倆詞是兩碼事。

歷史上的太監和宦官是一回事嗎?

“宦官”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宦官制度起源較早,《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當時的宦官,一般都由身份卑微的人充當,他們大概都是來自被處以宮刑的罪人擔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即是說,宧官不一定是閹人。宦官制度到了東漢以後,叫做“悉用閹人”。

至於“太監”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定,他們並不一定是閹人。到了明代,在宮廷中設定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高階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中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我們才將“太監”和“宦官”有所連繫。

歷史上的太監和宦官是一回事嗎?

太監本身是一個官名,元代朝廷有尚舍監、闌遺監、典用監、典醫監、典牧監、典寶監、甄用監、掌醫監、太府監等等官署,都以“太監”一職為長官名目(或諸長官之一)。這是和官署名字相稱的,因為監本身就是“監督”的意思,太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階監督”。這些“太監”中多有管理皇帝及太子的宮廷事務的。

明代設立宦官衙門管理宮廷事務,沿用“監”為官署名稱,定製設十二監: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歷史上的太監和宦官是一回事嗎?

這些官署都以正四品的“太監”為最高官銜。只不過元代任太監者是一般官員,而在明代則是閹人了。一個衙門中又不止一個太監,而是多名太監分任不同職掌,如司禮監中有掌印太監及秉筆、太監等人負責批紅及管理東廠事務,又有提督太監,負責管理司禮監本衙門管理宮廷書籍、書畫、文具的事務。

由於太監是宦官所能做到的最高官位,民間逐漸以“太監”作為對宦官的敬稱。如明代小說《平妖傳》中,便將雷允恭稱為“雷太監”,雖然小說也按宋制給雷允恭安排了一個“宣政使”之職。

歷史上的太監和宦官是一回事嗎?

到了清代,太監成了朝廷對宦官的正式稱呼。滿語中稱呼宦官即用“太監”的對譯taigiyan。宦官中從最高階的總管太監到最低階的小太監,都以“太監”二字稱呼。

這樣,“太監”就從元代的普通官員官職,轉變為明代的宦官官職,又變為清代對宦官群體的正式稱呼,完成了從官名到群體稱呼的變化。當然,這也不是隻發生在宦官群體身上的。例如現在稱醫師為“醫生”,便是從古代官辦醫學機構中的學生“醫生”的名目而來的。

不知道大家明白了不?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注、評論留言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