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留守延邊的上海知青趙忠烈,他生活在山溝卻活出了精彩人生

菜單

留守延邊的上海知青趙忠烈,他生活在山溝卻活出了精彩人生

早春三月,春寒料峭,三道溝處處飄動著綠草氣息。晨曦中,農舍裊裊炊煙青雲直上。漫山遍野的金達萊花露出粉紅色的笑臉。雪岱山下,冰雪消融的泉水一路歡歌,奔向遠方。鄉間的小路上,牛羊低鳴,雞鴨淺唱,偶爾幾聲犬吠,使寧靜朦朧的鄉村多了幾分真實與生動。啊,多麼美麗真實的一幅水墨畫啊!

清晨,我輕聲慢步地走進三道溝村,生怕破壞了這一份寧靜和諧的田園風光。

我今天要採訪的物件是留守琿春的上海知青趙忠烈的家,走進他家的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近200平方米的磚瓦房,牆面貼的是花瓷磚;房前有近二畝園子地,裡面種植了中藥材當歸;仗子周圍,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房前屋後堆滿了燒火柴,我估摸著,這些燒柴,四、五年都燒不完。我想起東北農村人的一句俗話:主人家會不會過日子,人勤不勤快,看柴火垛就行。雞舍裡,30多隻母雞和幾隻大紅冠子公雞在相互追逐,爭搶著刨吃食。

留守延邊的上海知青趙忠烈,他生活在山溝卻活出了精彩人生

趙忠烈夫婦近照

主人公熱情地和我握手問候,一口刮拉鬆脆略帶寧波口音的上海話,馬上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感和陌生感,想不到他離開上海已經45年了,鄉音說得還那麼流暢。我誇張地對他說:“趙忠烈,你現在是家大業大啊,夠的上地主了!”

寬敞明亮的大房間,牆面是這裡最流行的大白,屋頂扣的是好看的扣板,地面鋪上了地板,安裝了保暖的塑鋼窗戶,房間裡擺著上海式的大立櫃,五斗櫥,上海無敵牌的縫紉機。處處散發著上海人生活方式的氣息。這一切的一切,與城市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啊?

我的採訪從趙忠烈下鄉開始的。

趙先生原來是上海市大連中學68屆初中生。1969年3月6號在彭浦火車站上車,想不到,送他上車的大哥,在開車後,也悄悄地來到他的身邊,告訴弟弟,他帶了四個人,也準備去琿春插隊落戶。大哥趙忠樵是68屆高中畢業生,已經分配到奉賢縣星火農場工作,有工資,離上海又近,但是當時就是抱著一股子革命熱情:年輕人就應該出去闖一闖,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要去的想法。大哥去琿春,家裡人誰都不知道。到琿春縣後,大哥主動要求到最貧困的城西生產隊插隊,趙忠烈分配到了馬滴達三道溝插隊。想不到69屆初中畢業的弟弟,1969年7月份,也主動要求到琿春來插隊,先分配到了大哥那裡,後來又到了趙忠烈的生產隊插隊。一家兄弟三個,全部到琿春來插隊,這種情況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趙忠烈的哥哥和弟弟相繼回到了南方工作。

趙忠烈性格剛烈,好打抱不平,眼睛裡容不下一點沙子,看見不公平的事情,會一聲吼的。所以年輕時候也打過架,現在回想起來,都感到不好意思。趙忠烈是集體戶戶長,集體戶一共13個人,9男4女,基本上來自一個學校,三道溝是一個特別窮的生產隊,勞動力特別少。一個工只有0。11元,到年底,誰幹得多,誰倒貼的就多。第一年由於吃商品糧,糧食是夠吃的,但是大家誰也做不好飯,趙先生就要求大家輪流做飯,吃飯很簡單,一個12印的大鍋,鍋熱了,貼上13個玉米餅子,下面熬上半鍋白菜湯。趙先生帶領大家,集體戶有事情大家商量,有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所以集體戶慢慢地走出了困境。

由於趙先生身體很棒,特別能幹,開始他與社員一起出民工,搞副業,到山上去打木梆,抬原木,到林場修道,修橋,為地質隊挖地槽,住的是地窨子,下面是嘩嘩淌的流水,上面鋪上木板,然後鋪上被褥,屋頂上是塑膠布,那個時候生活特別艱苦。吃的是高粱米飯,沒有菜時候,把黃豆放在溼沙子裡捂熱,讓它發芽,然後用河水把沙子洗乾淨,黃豆芽炒著吃。有一次,四個知青抬大木頭,由於活特別累,每一次做飯都是四斤高粱米,滿滿的一大盆飯,四個人就著白菜湯,似乎還吃不飽。

說實在的,當時生產隊沒有勞動力,全隊只有幾個年輕人,第二年,知青們成為生產隊重要勞動力了,插秧,鏟地,收割,打場,基本上全部靠知青來完成。趙先生想,生產隊這樣的操作方法,是無法走出困境的。於是他經常給生產隊出謀劃策,他身體特別棒,點子又多,還肯出力,特別能幹,很快受到了大家的擁戴。1978年當上了生產隊副隊長,專管搞副業,趙先生頭腦活,點子多,哪裡活多,哪裡活出錢多,就到那裡去幹。給部隊修圍牆,植樹造林搞綠化,很快就改變了生產隊貧窮落後的面貌,鄉親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1980年趙先生還兼職當上了大隊護林員,身上的擔子也更重,當然,生產隊也越來越離不開他了。

留守延邊的上海知青趙忠烈,他生活在山溝卻活出了精彩人生

1979年,他與生產隊年輕的姑娘李臣豔結婚了,姑娘年輕漂亮,善解人意,特別同情知青生活的不容易,經常幫助趙先生縫縫補補,涮涮洗洗,兩個人在勞動中產生了感情,他們是自由戀愛,沒有什麼介紹人,想不到結婚後,風風雨雨地共同度過了30多年,現在兩個人誰也離不開誰。

1983年,趙先生招工到部隊當軍工,部隊在雪岱山。他負責燒鍋爐,兼職當修理工,水暖工,什麼地方需要就到那裡去,他還負責2晌水田的管理,後來他又帶領大家開了3畝荒地,由於他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部隊的口碑特別好。1993年老婆也和他一起到城西去工作。

趙先生夫婦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92年,13歲時候就到上海生活,投靠趙的姐姐,16歲戶口遷到了奶奶家。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工作得風生水起,在廣告公司搞策劃,2010年與一個碩士研究生結婚,生活特別美滿幸福。在上海買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小兒子在長春大學畢業後,回到了琿春市找工作,準備在琿春市安家立業。趙先生對我說,現在準備了幾十萬元錢給小兒子買房子,讓小兒子也能夠體體面面的成家立業。小兒子特別儒雅,彬彬有禮,特別有能力,我看是一個幹大事業的人。

趙先生對我說:“何老師,你看我,每年種植當歸,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狀況,以前種植玉米,每畝地收入1000元左右,現在種植當歸,每畝地收入2000元,現在我家有5畝旱田,1。5畝水田,2012年賣當歸收入7萬元多,賣當歸苗收入6萬元多,水田產的大米夠自己家吃的,黃豆榨豆油,兩口子平時有時間就去打短工,每天每個人也有120元——130元的收入,2008年退休,現在我的退休工資也有1700多元,是不是已經達到小康水平了?”

留守延邊的上海知青趙忠烈,他生活在山溝卻活出了精彩人生

趙先生兩口子身體特別好,感情更好,兩口子每天樂樂呵呵的,什麼愁事都沒有。他說,自己待不住,如果什麼活也不幹,就會有病的。我問起他為什麼不回到上海去定居,他說,大兒子在上海生活很好,也給他們兩口子留了住的房間。兩口子也在2012年把戶口落到了大兒子的家中。但是實在是不適合上海的生活環境,一到上海就感到自己有病了,人老了,生活方式很難改變了,還是在琿春市生活好。現在兩口子基本上每年都回到上海大兒子家探親,每一次都是大包小包地給上海親人帶東北的土特產。

還有最重要的原因是,離不開自己的老丈母孃。老岳母生有3男3女,趙先生兩口子結婚後,一直與老岳母一起生活,年輕時候,小兩口上班和幹活特別忙,沒有時間養護兩個兒子,都是老岳母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養大的。時間長了,誰都離不開誰了,現在雖然其他子女對老人也特別孝順,大家都住在附近,每天問寒問暖的,但是老人就是想和趙先生兩口子一起過日子。趙先生說:老人養子女小,子女養老人老,這是天經地義的,難道說,我現在可以不管年邁的老岳母,到上海生活嗎?這樣於理於情都說不過去的呀!其實我現在對老岳母,比我對自己的母親都要親啊!趙先生的岳母,今年84歲了,腰有一點彎了,耳朵有一點聾了,其他還挺好的,現在老人家一天都離不開他們兩口子。何況是家有一老,是個寶啊!趙先生愛人的兄弟姐妹特別團結,有活了,大家相互幫助,到過年過節,大家歡聚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哥哥長、妹妹短說不完的家長裡短,這種其樂融融的場景,是趙先生所陶醉和念念不忘的。

趙先生自豪地對我說,我現在自留地裡,每年春天種辣椒,茄子,黃瓜,豆角,香菜,秋天種植白菜,蘿蔔,土豆,都是純綠色食品,一點化肥都沒有,糧食也是綠色食品,家裡養了30多隻土雞,每天能夠撿20多隻生態蛋,三道溝村在群山環抱之中,雪岱山每年恩賜給人們許多山貨,什麼臻蘑,松蘑,木耳,山菜,臻子,松子,應有盡有。這些純綠色食品,在大城市是見不到的。家裡生活費除了交電費的幾十元錢以外,房費,水費,取暖費都不要出的,家裡的柴火夠燒四五年的。現在村裡修了水泥馬路。安裝上了太陽能的路燈,每天晚上瓦亮瓦亮的,晚上村裡會舉行廣場舞,鄉親們都去自娛自樂,健身健體。生活方式是簡單了一些,但是特別原生態。2012年,集體戶的同學來三道溝他家玩,住了幾天,對趙先生的生活方式,羨慕不已!

中午李臣豔為我做了6個家常菜:烤鴨,清蒸大黃魚,大蔥炒土雞蛋,小蔥拌豆腐,東北冷盤大豐收,胡蘿蔔香菜炒肉片。飯菜那個香啊,那個美啊,全部原汁原味的,讓我想起了兒時媽媽做菜的味道。

趙先生對人特別熱情,特別豪爽大氣,對生活充滿了自信,在村路上行走,不時地與鄉親們打招呼,特別有人緣。與我聊天高興了,還捲起了喇叭筒煙,實足一個東北男人的腔調。

我喜歡趙先生這個人,因為他表達著當今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的熱情,更是一種熱愛生活的勇氣。趙先生夫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美好幸福的小康生活,活出了人生精彩,。

什麼是快樂?在充滿噪音的都市叢林裡,人們每天被濃濃的霧霾包圍著,大家時刻在關注著PM2。5是不是超標,你幾乎是快樂不起來。此時,你不妨到鄉間走一趟,吸一口新鮮的空氣,聞一聞泥土的芳香,看看翠綠的大地,聽聽大自然的奏鳴曲—鳥鳴聲、溪水聲、松濤聲……你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留守延邊的上海知青趙忠烈,他生活在山溝卻活出了精彩人生

琿春紅旗河是流動的,她流走了過去,流到了現在,還將流向未來,老知青趙忠烈這個普普通通的人,和我們一樣,默默地生存在自己的一片天地裡,看著過往的雲煙與今昔的歲月。也許我們互不認識,但我們擁有同一片藍天,我們都擁有幸福的小康生活。

作者:何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