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菜單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趙武靈王計劃繞過函谷關攻秦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這一時代的主要歷史脈絡就是秦如何統一六國和六國合力抗秦的經過,其中趙國更是堅定抗秦的主力,趙秦多次交戰,趙並不落於明顯的下風,即使長平之戰幾乎損失一國之精壯,也讓秦多年無法恢復元氣。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鵰像

趙國曾經出了一位雄主趙武靈王,他不但終結了趙境北部遊牧民族為主的勢力和南部傳統中原勢力對立的局面,更是舉全國之力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對外擊潰遊牧民族,佔領林胡、樓煩大片土地;對內攻滅了國中國中山國,極大地壯大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發展了軍事力量,使得趙國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他曾經計劃在林胡地區建設據點,避開函谷關南下攻秦,其戰略眼光讓人佩服,可惜的是擅長攻伐的他不精通權謀,在確立繼承人時左右搖擺,最後被兒子圍困在沙丘行宮,活活餓死,史稱沙丘之亂。

趙武靈王死後,權臣李兌由於在沙丘之亂有功於趙惠文王被任命為司寇,主管國家政事,李兌由於個人利益原因,和齊國親近,主張聯齊抗秦,但是卻被蘇秦所破壞,這也導致之前奉行中原均勢的齊國後來和秦國交好,成為了趙的背後隱患,使得趙無法全力抗秦,為秦統一六國埋下了伏筆。為何官居高位的李兌沒有實現聯齊抗秦的政治訴求呢?這就要從他和趙氏青年才俊的政治鬥爭說起。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影視劇中的李兌沙丘之亂時選擇正確隊伍

當年趙武靈王能成為中興之主,少不了一個人的輔佐,那就是肥義。肥義是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留下來輔佐他的,在趙肅侯時期他就是國家重臣,兢兢業業,忠於國家。在武靈王繼位後,他又忠心耿耿地輔佐新君,武靈王十分尊重他。據《史記·三十世家·趙世家》中記載:“武靈王元年,陽文君趙豹相。梁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武靈王少,未能聽政,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及聽政,先問先王貴臣肥義,加其秩。”

從上述史料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趙武靈王由於年少和缺乏經驗,不得不聽從肥義的意見。

但是肥義這個人並沒有因為輔政大臣這個身份而產生不軌的念頭,相反他積極地幫助趙武靈王處理國政,並且帶頭支援胡服騎射的改革,始終以國事為重,這點讓武靈王非常感動,於是任命他為次子趙何的老師,趙何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忠心耿耿的三朝元老肥義

不過趙何是次子,武靈王的長子趙章才符合當時的立儲習慣,所以武靈王又動了重新立趙章為太子的打算。但是萬萬沒想到,幾十年來和他親近的肥義首先站出來表示了反對,並且面見武靈王之後立刻將此事洩露給了趙何,於是趙何和肥義商議後,決定武裝政變,這就是沙丘之亂的由來。李兌作為趙何的支持者一起參與了政變。

我們可以看出,李兌就在這個時候走上了前臺,他是肥義為了國家培養的青年才俊,肥義和趙何將兵符交給他保管,讓他在關鍵時刻勤王,李兌這個時候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帶著兵權向武靈王揭發趙何的謀反行為;第二是全力輔佐趙何以圖富貴。在兩者之間,他最終選擇了後者,並且作為輔佐趙何上位的大功臣,被任命為司寇,主管國家政事,獲得了巨大的權力。

筆者認為,趙武靈王作為趙國的中興之主,在軍中和民間都有著巨大的名望,正常的武裝叛亂很難實行,所以他絲毫沒有擔心自己改立太子有什麼不妥,但是這個事情對他的兩個兒子來說卻不一樣,成為萬人之上和遠離權力二者有著巨大的差別,所以二人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爭奪太子之位。尤其是趙何,當時手裡的牌十分有限,只有在趙武靈王去沙丘行宮遊玩的時候才有下手的唯一機會,如果他手下掌管兵權的人臨陣向武靈王投降,那麼等待他的結局不言而喻。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沙丘行宮遺址

可是肥義作為三朝元老,並不貪戀權力,之所以反對趙武靈王改立太子是為了江山社稷出發,害怕因為東宮之亂影響了趙國的穩定,後來的事情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寧可冒著身死的危險也要和武靈王見面,講清利害關係,所以兵符交給他會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趙何選擇了李兌,既說明李兌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也是檢驗李兌忠誠的好機會。而李兌幸運地選擇了正確的隊伍,這也是他後來能獲得巨大權力的重要原因。為私人利益表面聯齊抗秦

在李兌執政之前,秦國的實力還不算強大,起碼沒有像之後橫掃六國那樣強勢,並非不可戰勝的。於是在蘇秦的遊說下,六國約定合力抗秦。但是蘇秦的合縱之法只有宏觀概念,缺乏實際落實,秦國趁機離間各國,瓦解了合縱之法。蘇秦之所以能成功合縱,離不開趙肅侯的資助,於是趙人很厭惡蘇秦,蘇秦不得不逃到燕國。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蘇秦影視形象

李兌執政後,正趕上蘇秦和燕王對抗齊國,蘇秦計劃發揮遊說才能,親自入齊,勸說齊王攻宋。訊息傳到趙國,大將韓徐為認為齊國如果吞併宋國,將成為趙國威脅,因此主張聯燕抗齊。但是李兌卻反對韓徐為的計劃,他主張聯齊抗秦。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陶朱公范蠡

那麼李兌的出發點是什麼呢?原來齊王答應李兌,如果吞併宋國,則將宋國陶邑送於李兌為私邑。陶邑人口不算多,但是確是當時天下的重要商業樞紐,十分富庶,對於齊國來說,此地本來就是宋土而非齊土,即使將陶邑送給李兌,即可獲得趙軍不出兵的承諾,自身也能憑藉此地優秀的營商環境獲得利益,是一樁沒有成本的買賣。

蘇秦為了破壞齊趙關係,慫恿齊閔王收回送於李兌的陶邑。齊閔王聽從了蘇秦的建議,使李兌極其憤怒,從此十分怨恨蘇秦。據《戰國策·趙一·蘇秦說李兌》中記載:“蘇秦出,李兌舍人謂李兌曰:”臣竊觀君與蘇公談也,其辯過君,其博過君,君能聽蘇公之計乎?“李兌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願君堅塞兩耳,無聽其談也“。”

可見,李兌對蘇秦的怨恨有多深,出於對蘇秦的報復,他也要全力推進聯齊抗秦。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戰國七雄形勢圖

從上述史料我們可以發現,比起韓徐為,李兌的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並非趙國的未來。但是從後世的角度來看,他陰差陽錯為抗秦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假如趙齊真的聯合抗秦,從賬面實力來看這兩國之和遠遠勝過秦國。這個時候燕國和楚國的威脅都指向齊國,三晉之家中的魏韓此時和趙沒有實際矛盾,又急於收回河西走廊,所以趙國可以將全部精力用於抗秦。如果在以財富聯合其他四家中的任意一家或者幾家,那麼齊趙帶領聯軍攻破函谷關直逼咸陽將變為可能。

而李兌對蘇秦的恨又促成了另一件大事的發生,蘇秦在敏銳地發現李兌想要讓趙齊聯合後,提前行動,讓秦和齊兩國消除了裂痕,結為聯盟,他此舉的本來目的是希望秦能在背後向趙施壓,防止燕齊開戰時趙軍支援齊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秦齊的友好直接導致了蘇秦的合縱之計徹底破裂,此後多次六國聯合攻秦齊都是出工不出力或者壓根不配合,導致了秦國始終沒有受到巨大打擊(相反孟嘗君和章匡帶隊聯軍直接攻破了函谷關,逼得秦割地求和)。

這也導致了趙惠文王對李兌產生了懷疑,主張聯齊抗秦的李兌逐漸被趙惠文王所排斥,趙氏的少壯派敏銳地發現了奪回權力的機會,這也為後來李兌告別趙國政壇埋下了伏筆。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平原君趙勝影視形象趙氏少壯派成功收回權力

雖然李兌的主張聯齊抗秦的思路最後被韓徐為的聯燕抗齊所取代,但是這種超大型戰略的結果並不能在短時間就能體現出來,所以趙惠文王就此認為李兌犯了錯誤也是不正確的,更不能因此就罷免了他的官職,李兌根本上,還是敗在了趙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上。

趙國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回看趙氏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趙氏中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國君,也有無數的良臣,可以說這個家族是一個出人才的家族。戰國時雖然提倡天下為仕,但是本質上是希望藉由此口號挖掘並吸納人才,可是趙氏內部的優秀人才足夠,國內的權力把持在外人手上始終讓趙氏子弟如鯁在喉。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平陽君趙豹影視形象

終於,趙氏少壯派等來了奪回權力的機會,據《史記·七十列傳·樂毅列傳》中記載:“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

面對逐漸龐大的對齊合縱勢力,趙惠文王選擇了韓徐為的思路,並以私吞陶邑、專權亂政為由,罷免了與齊國親近的李兌。自此,李兌從趙國的政治舞臺上徹底消失。

筆者認為,當初沙丘之亂,趙國舊貴族趙成和李兌是惠文王所倚仗的兩個重要人物,趙成代表了趙氏一族對趙何的支援,而李兌不過是憑藉忠誠和能力獲得了一個為趙氏效勞的機會。關係親疏遠近顯而易見。事後封賞時,權力仍然集中在趙成身上,這也是趙氏喜聞樂見的事情,但是沒想到趙成才擔任國相一年後就去世了。這個時候就很尷尬了,論資歷,李兌也是肥義重點培養的青年才俊,論貢獻,趙成死後李兌就算沙丘之亂的頭號功臣,論手段,趙惠文王也不知道李兌能不能像當年一樣又來一次叛變,所以他不得不將國相的位置交給李兌。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趙惠文王影視劇形象

後來李兌和韓徐為因為政治觀點不同產生矛盾、將個人的利益凌駕於國家之上都不是他被罷免的真正原因,最關鍵的一點是趙惠文王始終記得他當年作為趙武靈王的臣子仍然站到了謀反的一方,並且親自執行了自己父親的死刑;除此之外他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平陽君趙豹等宗室少壯派已經成長起來,經過了大量的鍛鍊,積累了足夠的政治資本,所以趙氏早就想從李兌手裡奪回權力,這才是他最後無奈退出趙國政壇的真正原因。結語

李兌的政治生涯並不算長,所作出的一系列政治決定也沒有為祖國帶來實質性的提升,但是他的行為卻陰差陽錯的導致了秦國兩次從中受益,不得不說歷史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實際上,李兌內心渴望獲得陶邑的財富是真,助趙惠文王謀反也是真,在惠文王圍困沙丘行宮動了惻隱之心時不肯撤軍也是真,但是縱觀他執政趙國的大約十年時間來看,他所做的決定並沒有出賣過祖國利益,相反他也是積極地為祖國尋找提升實力的辦法。

尤其是聯齊抗秦這一戰略思想,由於史料不足後世無法準確判斷他的出發點。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在趙武靈王為趙國積累了強大的實力之後,趙國完全有能力和秦一較高下,武靈王也是將全部資源集結並向西北傾斜,對中原其他國家採取的是和親和結盟策略。但是在趙惠文王上臺後,秦趙的關係莫名其妙地發生了改變,變成了秦國經常去欺壓趙國,而趙國將精力更多放在齊楚魏三國,完全顛覆了武靈王的戰略意圖。肥義作為趙武靈王的重臣,完全支援武靈王的攻秦思想,他所提拔的青年才俊李兌很大程度上也會模仿並遵循肥義的思想,所以很有可能李兌的聯齊抗秦思想既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又是為了趙國的利益。

主張聯齊抗秦的趙國權臣李兌,為何最後無法實現這一政治訴求

趙氏家族人才輩出

不過,當年李兌主導沙丘之亂時,趙惠文王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缺乏自己的思想,很容易被外部因素所左右,而且趙武靈王偏向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的胡服騎射改革也已經觸碰了趙氏舊貴族的既得利益,所以矛盾全部在沙丘行宮爆發出來。沙丘之亂只是保證了惠文王登基,但是沒有改變他的想法,從之後他的一系列行為來看,他是一個堅定的抗齊派,這和親齊的李兌難免有政見上的摩擦,身為一國之君的惠文王很難保證能完全聽從李兌的意見。尤其是後來年輕的平原君趙勝、平陽君趙豹等宗室少壯派在能力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必定是因為和惠文王站在統一的政治立場上才能獲得巨大的政治權力。作為靠血緣因素維持政治統治的家族來說,這時候首當其衝的任務就是消除外部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李兌只是因為政見不合就被排除到了政壇之外,這也是他無法實現聯齊抗秦主張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史記·三十世家·趙世家》

2《戰國策·趙一·蘇秦說李兌》

3《史記·七十列傳·樂毅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