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支軍隊比"楊家將"作用更大貢獻更多卻被世人遺忘

菜單

這支軍隊比"楊家將"作用更大貢獻更多卻被世人遺忘

提起北宋名將,大家都會想起“楊家將”,如果再提起 “種家軍”,估計都不太熟悉。“種家軍”是怎麼回事,又包括哪些歷史人物?

這支軍隊比"楊家將"作用更大貢獻更多卻被世人遺忘

《水滸傳》裡經常提起“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這兩個人物,事實上,“老種經略相公”就是北宋名將种師道,“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兩者也都是“種家軍”的代表人物。那麼“種家軍”從何而來?這需從北宋名將種世衡說起。

種世衡(公元985年―1045年),字仲平,河南洛陽人,北宋大儒种放的侄兒。年少時就崇尚氣節,兄弟中有人想分其資產,他全數辭讓,只取圖書。種世衡曾任涇陽知縣、鳳州通判、鄜州判官等職,後因西北經略判官尹洙的推薦,受到宰相范仲淹的賞識與提拔。

當時西夏李元昊稱帝,西北邊境戰事不斷,西夏人肆意進犯。在延州東北二百里的地方,有一舊城名叫“故寬州”。種世衡經過考察,認為此地是戰略要塞,上書朝廷請求在舊城的基礎上建造新城,用來抵擋西夏騎兵,這樣既能穩固延安的形勢,又可保護河東的糧食,向北也有利於進攻銀州、夏州等地。

北宋朝廷最終同意了種世衡的建議,並命他負責建築。西夏得知後,多次出兵爭奪,種世衡一邊禦敵一邊築城,終於將新城建築完畢,朝廷賜名為“青澗城”。此後北宋依據種世衡的建議不斷建築城池以抵禦西夏。

種世衡不僅修築防線,更注意團結羌人部落抗擊西夏。他經常出行到少數民族部落,慰勞酋長,並贈送禮物,以誠信著稱,因此很多部族都願意聽命。

這支軍隊比"楊家將"作用更大貢獻更多卻被世人遺忘

當時有個部落酋長叫奴訛,向來倔強,以前從沒有拜見過郡守,一聽說種世衡來了,急忙迎接。種世衡與奴訛約定,第二天就去慰問奴訛部落。誰料當晚天降大雪,地面積雪足有三尺多深。

手下人勸道:“現在情況特殊,大人還是不要去了吧。”種世衡卻道:“我正想結信於諸羌,萬萬不可失約。”依然起身踏雪步行。奴訛正在帳中與人交談,認為種世衡必定不能到達,忽然聽到種世衡到達的訊息,大驚而起:“以前從沒有官員到我部落,種將軍真是第一個不懷疑我們的官員啊!”率領部眾一起下拜,表示願意效力。

此外種世衡又巧施離間計,除去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剛浪稜、野利遇乞兄弟,極大地削弱了西夏軍的力量。

種世衡共有八子: 種古、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其中六人都在西部軍中任職。種世衡父子率軍一直東征西戰,保衛西部安寧,因此百姓們親切地稱他的隊伍為“種家軍”。

因為抵禦西夏有功,種世衡升任為東染院使、環慶路兵馬鈐轄。公元1045年,種世衡帶病修築細腰城,城築成功後就因病逝世。

種世衡的八個兒子中,種古、種診、種諤因戰功顯赫,被稱為“三種”,不過最有名氣還是種諤。

種諤(公元1027年―1083年),字子正,起初擔任青澗城知府,起初因智降西夏大將嵬名山而聞名邊境。其後屢立戰功,他指揮的“米脂大捷”更是北宋統治後期少有的勝仗。

公元1081年七月,宋神宗任命種諤為經略安撫副使,率軍西征。種諤立即率軍駐紮在邊境上,宋神宗因種諤提前輕率行動,就讓他聽命於宦官王中正。九月時,西夏軍屯兵夏州,種諤率領軍隊攻打米脂城,但連續三天都沒有攻克。西夏聞訊後立即派精兵八萬前來增援。

敵眾我寡,一時軍心惶惶。

種諤決定將計就計,“圍城打援”。他依然派兵進攻米脂,卻預先在米脂城外無定河邊設下伏兵。西夏軍隊進入伏擊圈後,鼓聲大作,宋軍伏兵四起,攔腰將西夏援軍截為兩段。種諤親自率部廝殺,西夏首位不得相顧,又不知宋軍到底有多少人,被殺得大敗而回。米脂守軍得知援軍失敗後,再也無心守城,主動請降。宋軍以少勝多,捷報傳到京城後,全國為之振奮,宋神宗也喜出望外,讓種諤不用聽命於王中正。

這支軍隊比"楊家將"作用更大貢獻更多卻被世人遺忘

種諤善於出奇制勝,但是性格狂誕殘忍,手下稍有錯誤立刻軍法從事。公元1083年,種諤因背疾去世。

種諤的兒子種樸也是一員勇將。

公元1099年,吐蕃叛亂,入侵大宋邊境。種樸奉命出擊,不幸遇伏,因為宋軍兵力遠不及吐蕃,全軍覆沒,種樸也力戰而亡。種樸所騎戰馬十分顧主,獨自託著種樸屍體跑回宋營,宋軍看後無不落淚。

種樸的堂弟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

种師道(公元1051年—1126年),字彝叔,是種諤七弟種記的長子,原名建中,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師極,後被徽宗賜名為師道。

种師道起初因得罪大奸臣蔡京,被列入“元祐黨籍”,罷官十年。因西部戰事不斷,种師道才被重新起用,任忠州刺史、涇原都鈴轄,駐軍西部邊境。因种師道智勇雙全、能征慣戰,他率領弟弟种師中和一干子侄,屢敗西夏。最後西夏迫不得已,重新與大宋講和。

公元1125年冬,金兵不宣而戰,完顏宗望率部直接南下包圍了開封。宋徽宗頓時慌了手腳,忙令太子趙桓繼位,自己倉皇而逃。繼位的宋欽宗重用大臣李綱防禦京師,並號令各地軍隊勤王救駕。

當時种師道已是76歲的高齡了,天下人都尊稱他為“老種”。因為長子種浩、次子種溪,在金兵南下之前早已戰死沙場。种師道得到命令後趕忙召集其他軍隊,率領弟弟种師中和幾個侄兒一同救援開封。

到達洛陽後,金軍已經兵臨京城,手下人勸他暫停行軍:“此時金兵士氣正旺,您還是在汜水這暫做停留,以圖萬全之策。”

“我軍兵少,如果遲疑不進,恰好證明我軍兵少怯戰;如果我軍大張旗鼓前進,金人反而弄不清楚我軍的虛實。京城軍民得知我軍前來,士氣振奮,到那時金賊不足為慮。”

种師道一面堅定軍心,一面沿途張貼檄文,虛張聲勢,宣稱種少保率兵百萬前來勤王。金兵聽到种師道的訊息後,懼於他的名望,沒有交戰就直接拔營北撤幾十裡。後因開封強攻無望,得到宋朝種種承諾後,暫時撤軍山西。

這支軍隊比"楊家將"作用更大貢獻更多卻被世人遺忘

金人退兵時,种師道建議乘其渡黃河時發動襲擊,消滅金兵。宋欽宗等人都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种師道嘆息道:“他日必為國患。”

因宋朝時而主戰,時而主和,不久種老將軍又被罷免歸家。不料幾個月後,金兵重兵圍攻太原。宋欽宗再次起用种師道,令其擔任河北、河東宣撫使,屯兵滑州,事實上未給种師道一兵一將。

种師道再次上書朝廷,指出金兵狼子野心,目前只是暫時撤退,應該在滄州、衛州、孟州、滑州等地區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並加緊修築防線,以抗擊再次南下的金兵。但是主戰派與主和派都不採納他的建議,只是發兵救援太原。因為情報有誤,“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在援救太原途中遭伏,壯烈殉國。

太原最終淪陷,金兵再次南下。宋欽宗見宋兵屢敗,又起用主和派。主和派命令地方軍隊不許勤王,專心講和,並把重臣李綱貶出京城。種老將軍悲憤交加,但依然憂國憂民,趕到開封不久就因病去世。

不久開封被金人攻破,金兵將領想拜見一下種師道,聽說种師道已死,嘆息著對他的侄兒種洌說:“如能宋朝君臣能早點採納老將軍的意見,一定不會敗得這樣慘。現在宋朝應該知道老將軍忠義無雙了吧。”被俘的宋朝君臣聽到此話,都嘆息不止,後悔當初沒有采納种師道的建議。

街頭評書裡的“楊家將”確實存在。

北宋前期,楊家兒郎世代抗擊大遼,才有了後世諸多關於“楊家將”的傳奇故事。而在北宋中後期,種氏家族英雄輩出,五代從軍,為御夏抗金,前後共有幾十人戰死沙場,可歌可泣。

“種家軍”不應該被歷史湮沒,更值得後人的尊敬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