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長平之戰後,趙國已元氣大傷,為何還能擊垮實力未曾受損的燕國

菜單

長平之戰後,趙國已元氣大傷,為何還能擊垮實力未曾受損的燕國

著名的長平之戰一舉打垮了趙國的脊樑骨,足足四十萬的青壯年(雖然是賬面資料,但實際上這個青壯年呢,確實損失極大,保守估計也得有十萬之上)。趙國自此之後,青壯年的大量損失,直接造就了兵員素質的大規模下滑,以及國防力量的直接衰退,這種情況下的趙國,正是最為脆弱的時刻,當時的白起正在提議抓住這次機會一舉攻滅趙國,但是秦王選擇了拒絕。深層次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此時秦國的國力也遭到了大損傷,都需要修養。

長平之戰後,趙國已元氣大傷,為何還能擊垮實力未曾受損的燕國

那麼趙國也就因此得到了一絲苟延殘喘的機會,但是北邊上的燕國卻開始動歪心思了,燕國在戰國七雄裡面存在感一向薄弱,屬於戰五渣的型別,但偏偏還特別愛搞事,當年帶頭搞事情差點沒把齊國搞掉,這也成了燕國的一個驕傲,雖然我燕國國力不佳,但是當年可是差點滅亡強齊。

總而言之,燕國打算乘者趙國剛剛元氣大傷,搞一次乘虛而入,反正趙國距離自己實在是太近了,不打白不打啊(這次不抓住機會把平日裡兇巴巴的趙國打個半死,燕國上下肯定後悔不已),所以燕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進攻正陷入全民痛苦的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已元氣大傷,為何還能擊垮實力未曾受損的燕國

按照燕國的想法,這種乘虛而入必然大有斬獲,說不定能一舉把趙國這個大國給一口吞掉也未可知,按如果這樣的話,長平之戰最大的受益者就該是燕國了,這種好事情想想就讓燕國興奮。可是後來現實發生的過程大大出乎了燕國的原本預料——燕國不但沒能在趙國空虛的時候取得什麼像樣的戰果,反而被已經被秦國揍得半死的趙國摁在地上一頓暴打,幾乎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我們來看當時的具體的過程——燕國軍隊非常得意地宣稱自己出兵六十萬,然後自信無比的兵分兩路,一路去攻打鎬邑,一路去攻打代邑。

趙國得知後,義憤填膺,派出了老將廉頗、樂乘,趙國與燕國剛一交手,燕國就虛了,這哪裡像什麼虛弱的國家啊,打起來怎麼這麼不要命呢,本意是跑過來撿便宜的燕國軍隊一下子就被趙國給打崩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已元氣大傷,為何還能擊垮實力未曾受損的燕國

在代邑,樂乘活捉燕國大將,燕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在鎬邑,廉頗直接陣斬燕國大將,不但全殲燕國軍隊,而且還得寸進尺殺進了燕國本土,所到之處片甲不留,把一肚子火都撒在了一心一意想要討便宜的燕國頭上。

燕國直接接是像土雞瓦狗一樣被廉頗殺得鬼哭狼嚎,廉頗殺得人頭滾滾之後還不過癮,於是又開始在燕國境內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之下,居然一口氣包圍了燕國都城,燕王瑟瑟發抖,乞求廉頗放過,廉頗最後逼迫燕國國君簽訂城下之盟,明確割讓燕國五城,廉頗才心滿意足地離去了。

事情的發展為什麼會變成這種情況呢?個人歸納了這麼五條主要原因。

第一條,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之後青壯年元氣大傷,但還不至於全國上下都湊不齊一支軍隊,燕國雖然以逸待勞,但是面對曾經能夠與秦國虎狼之勢一戰的趙國軍隊,那未免還是有點不夠看。眾所周知,趙國自打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之後,戰鬥力的增長水平有目共睹,而燕國的戰鬥水平自打齊國反推之後,則是有目共睹的一代不如一代,況且由於燕國所處地方人口本就不多,能湊的的軍隊數量實在有限,而趙國儘管遭受了大量青壯年的死亡,但是那些存活下來的老兵和孩子以及龐大的人口數量,會飛速的補充趙國能拉起來的軍隊。一正一負之下,趙國自然可以輕鬆壓制住不懷好意的燕國。

第二條,燕國與趙國領袖魄力差太多,燕國的統治者比起趙國的統治者就會發現,燕國的統治者很難出幾個像點樣子的君主。反倒是趙國這邊,出一些賢明的君主的機率還算挺高的,一個諸侯國要是很難出一些比較靠譜的君主,那麼會對這種諸侯國的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和不利的因素。

長平之戰後,趙國已元氣大傷,為何還能擊垮實力未曾受損的燕國

第三條,燕國統治者選擇的時機看似是在乘虛而入,實際上實在是在頂風作案,要知道,當時的趙國上下都因為長平之戰而憋了一肚子的氣,所謂的哀兵必勝的典故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對於這些個燕國軍隊乘虛而入的賊寇行為,必然會激發趙國士兵的血性,給燕國的進攻事業帶來無窮的麻煩。帶來麻煩也就算了,還會讓燕國上下品嚐到原本是給秦國虎狼之師準備好的防範準備,要知道,趙國可是曾經可以和秦國虎狼四六開的大國,這樣的大國實力自然不能小覷,而且非要在人家憋了一肚子火,準備開大招的時候撞上去討便宜,不輸那是不現實的。

第四條,當時趙國還有大將廉頗這種當時名將坐鎮。在長平戰敗後,趙國深知主將重要性,重新重用廉頗。要知道廉頗這個人就算是虎狼秦國裡面的人屠白起,都沒有絕對把握可以正面擊敗,只能退而求其次,利用陰謀反間之計,讓趙王臨戰換將,換成年輕氣盛的趙括,這才敢堂堂正正的擊潰趙軍(就這種紙上談兵的廢物率領的趙軍照樣重創了秦國),燕國何德何能有可以堂堂正正地派遣軍隊擊敗廉頗這樣的著名老將的自信和資本呢?只是跑過來觸黴頭罷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已元氣大傷,為何還能擊垮實力未曾受損的燕國

第五條,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條,那就是雙方的目的完全不一樣,就可以拿貓捉老鼠的例子作比較,貓捉不到老鼠無非是少吃了一頓,因此捉不到也就捉不到吧,沒什麼丟人的,可是如果老鼠面對貓咪的虎視眈眈而選擇遊戲人生,不夠搏命,那麼,他付出的可就是死亡的代價了——相對的就是趙國當時的狀態,如果不拿出搏命的態度,禦敵於國門之外,試想一下,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短時間還禁得起一次兩次的國內動盪嗎?當然經不起了,所以,趙國在面對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爆發出來的搏命能力,自然要遠勝於從一開始就只是打定主意佔佔便宜的燕國上下君臣。

而正是這以上五條原因,使得趙國躲避了一次最接近亡國的危機,讓居心不良的燕國淪為了列國的笑料之餘也警告了其他列國,杜絕了他國曾和燕國一樣有過的不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