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菜單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認祖歸宗”這件事,是每當一個新王朝取代舊王朝的時候,即將上位的新君基本都會進行的追封大事,其中以朱元璋最為矚目。朱元璋即位當天,立即追尊祖先,不僅將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等全部追封,甚至將其高祖母至母親,也一律封為皇后。

所謂“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其實“祖宗“與”孝道“是同理,也是在無數個朝代裡進入人們的骨髓,成為中華民族道德傳統特徵之一。北魏要塑造正統太廟制度,一方面是北魏拓跋政權對先進文化的接受,另一方面也是北魏孝文帝藉由太廟制度的確立,加快推薦改革的手段。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一、北魏開國皇帝與北魏太廟制度的構建

公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386年,拓跋珪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兩年後,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自稱皇帝。公元409年,拓跋珪幽禁賀夫人於宮中,意欲將犯過失的她處死,然而猶豫未決。此時,賀氏秘密向拓跋紹求救,而拓跋紹當晚殺掉拓跋圭。

北魏立國之初,拓跋珪早期勵精圖治,稱帝建國後,仿中原封建制度營建宮室,制定各類典章制度、禮儀等,並且效法漢魏以來中原王朝宗廟之制,營建太廟,由此開創了北魏太廟制度的建構。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天興二年十月,太廟建成,道武帝遷祔神元、平文、昭成、獻明諸帝神主入太廟,以二分、二至及臘,祭以太牢 ”。

道武帝以始祖、太祖同立太廟之中,並非遵循魏晉以來的舊制,具有按照鄭玄學說的明顯跡象。但在太廟建置上,又與鄭玄說不甚相同,因追尊始祖,配祀南郊,從而呈現出太祖、始祖職能分立的局面。

二、北魏勵志改革的君主們

1。北魏獻文帝

3歲封儲,12歲登基,14歲生子,18歲禪位,23歲暴卒。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獻文帝拓跋宏的一生是悲劇的,同樣也是絢爛的。他有政治才華,也有政治謀略,然而拓跋弘面臨馮太后把持政權,在登基後只能忍辱吞聲。當時的政事局勢並不穩定,太后把握政權而少君只能淪為傀儡,這種狀況在歷朝歷代都曾存在。拓跋宏未必是最明智的,但也絕不是最軟弱的。如果獻文帝可以隱忍到底,也許終究可以迎來大展宏圖的一天,但是獻文帝與馮太后還是走向了決裂。

公元470年,拓跋弘因為反感馮太后肆意在後宮寵幸男寵,便藉故誅殺了其最寵愛的面首李奕。當時拓跋弘的勢力完全無法與馮太后相提並論,只能禪讓。然而,其兒子即位後,仍然逃不過被馮太后視為傀儡皇帝的命運。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拓跋宏免於被調教成一個懦弱的傀儡皇帝,拓跋弘以一個父親的身份站了起來,憑著一條性命開始南征北戰,為北魏開疆擴土,也為自己的兒子積攢威望。同時他對內提拔賢能,招攬人才。最終,拓跋弘因為名望漸大而被馮太后猜忌,最終被刺殺而死。

2。北魏馮太后

馮太后自幼以戴罪之身被沒入皇宮,之後被立為皇后。公元466年文成帝死,十二歲的獻 文帝拓跋弘繼位,尊馮氏為皇太后。當時時局動盪,馮太后曾鎮壓了權臣謀反而將權勢死死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兩度臨朝,直到公元490年死。撇開某些因素,馮太后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與改革家,對孝文帝的改革成功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馮太后組織了一個以漢族地主為主的官僚集團,重視恢復和發展被長期戰爭破壞了的農業生產,以穩定北魏政權的政治局面。在她掌權期間,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這些改革不僅對北魏舊有的經濟、政治制度是一種衝擊、破壞,同時為後來孝文帝的繼續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魏孝文帝拓跋宏

魏孝文帝拓跋宏, 按照魏制,“子被立為太子,則生母即賜死”。當孝文帝三歲時被冊立為太子,其生母李夫人即被賜死,便由馮太后“躬親撫養”。某種程度上來說,拓跋宏繼承了其父拓跋弘的宏願,將父親所不能展現的治國才華,盡力發揮了出來。拓跋宏執政以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為了拉攏漢族地主,孝文帝還實行胡漢通婚,甚至自己作出表率。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總之,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執政的九年間推行的政策,極大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程序,同時他的廟制改革也對正統北魏廟制構建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北魏構建太廟制度的變化

由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少數族政權。鮮卑族在進入中原以前,社會的經濟形態以遊牧為主。進入中原以後,遷徙式的遊牧經濟逐漸被定居型的 農業經濟所取代,這種業已變化了的經濟形勢,就要求鮮卑族政權必須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秩序,進而變現出與之相應的文化表現。其中,太廟制度就是一項。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1。前朝正統太廟制度

以漢朝為例,太廟的特徵是“二祖五宗”,即以太祖為劉邦,世祖為劉秀,其他五宗包括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顯宗劉莊和肅宗劉炟。這些祖宗的選定原則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廟號與祖號都開始氾濫。

道武帝之後,北魏皇位繼承基本以父死子繼為原則。因此,每當皇帝駕崩之後,能否升祔太廟,也成為皇位合法性的象徵。然而,有些謀權篡位的皇帝,在死亡之後顯然不被皇族所接受,因此對其遷祔太廟持拒絕態度。例如文成帝不惜突破北魏太廟五室舊格局,同時以太武帝、景穆帝神主遷入太廟。所以北魏太廟至文成帝時期演變為六廟,且太祖平文已出居正位。至獻文帝時,太廟由六廟變為七廟,隨後迎來了孝文帝對廟制的改革。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2。魏孝文帝的廟制改革

太和十五年七月,孝文帝追尊道武帝為太祖。載太和十七年四月 “宴四廟子孫於宣文堂”,則四廟指道武帝以下四廟,即太宗明元、世祖太武、高宗文成、顯祖獻文,若恭宗神主在太廟之中,初議禘祫與太祖二祧四親廟格局的形成。

此外,宗廟制度中又有功臣配享制度,但功臣配享是在祫祭或者禘祭,這些都沒有確定下來。不過早期來說,北魏對功臣最大的褒獎是陪葬金陵。

因孝文帝未推行禘祫,則功臣或當時並沒有配享太廟。之後,北魏禘祫制度在宣武帝景明二年的時候,形成以三年喪畢行祫祭,次年春行禘祭,五年一殷祭這樣的規定,並且如果禘祫與時享月份出現重合,那麼就把時享改在仲月,而遇到國喪之時,則不行禘祫,仍需待三年喪後,乃行禘祫。 時享、 昭穆制度在此之前已經成型,禘祫制度在孝明帝時期的修訂完成,也標誌著北魏太廟制度完備體系的確立。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四、北魏太廟制度的重點變化歷程

始祖、太祖同時並存,漢魏以來宗廟沒有這樣的現象。自十六國時期北族政權開始出現,主要是這些人往往是割據稱王,如“後秦姚萇建初元年,追尊其父姚弋仲為始祖,建初八年姚萇死後,廟號太祖。”

1。從五廟到七廟

魏前期所祀先祖神主不盡一致,如在宮中設神元、思帝、平文、昭成、獻明五廟神主,又在雲中及盛樂祀神元以下七帝。至獻文帝在太廟中更另立文成帝廟,促成 “天子七廟” 之制在北魏最終建立。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2。東廟與太廟的地位變化

在北魏前期先祖祭祀之中,太廟祭祀處於從屬地位,而東廟祭祀居於主導地位。那麼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祭祀用品:太廟祭祀所用牲牢多為太牢,即牛、羊、豕,東廟祭祀用牲牢,即馬、牛、羊;

太廟祭祀在冬天,而東廟祭祀時間在夏天。

太和十六年十月,孝文帝突破以往太廟祭祀由有司攝事的舊制,改革先祖祭祀制度,促成太廟祭祀的地位得以彰顯,東廟祭祀趨向式微。與此同時,孝文帝積極推行了太和改革,是一場全面、系統性的改革,尤其在成功遷都之後,成功實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

“認祖歸宗”試論北魏君主們與太廟制度的構建!

結語

馮太后時期,北魏政治重心已經開始逐漸南移到中原,而魏孝文帝繼續沿著馮太后的改革之路,繼續推進社會全方位的進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以及時代的大發展。由此不得不讓人感嘆,若後人們文不能興邦國,武不能安天下,斤斤計較於宗廟制度如何循序漢廟之風,難免有猥瑣之嫌。

魏孝文帝雖然不是漢人,但是對多民族融合以及推動歷史程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與其花費心血去探究“祖宗“的榮耀以及供養,不如多花些氣力去研究改革成功的經驗以及為人民帶來的福音。

參考文獻:

魏收 《魏書·太祖紀》

魏收 《魏書·高祖紀》

李昉 《太平御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