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菜單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清太宗皇太極驟然崩逝,朝野上下頓時一片驚愕。

由於在此之前,皇太極並沒有就立儲一事做出任何交代與安排,隨之而來的便是長達十七天的皇位爭奪戰。最終,在各方勢力的相互協商與利益妥協下,年僅五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之所以會有如此結果,除了遵循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外,此時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也是影響皇位歸屬的最為關鍵的因素。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努爾哈赤去世後,依照“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皇太極登上汗位。

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如下:

正黃旗(45牛錄)、鑲黃旗(20牛錄),由努爾哈赤親自統領;

正紅旗(25牛錄)、鑲紅旗(26牛錄),由大貝勒代善及其長子嶽託統領;

鑲藍旗(33牛錄),由二貝勒阿敏掌管;

正藍旗(21牛錄),由三貝勒莽古爾泰掌管;

正白旗(25牛錄),由四貝勒皇太極掌管;

鑲白旗(15牛錄),由褚英長子杜度掌管,褚英為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為努爾哈赤處死。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而在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對八旗勢力進行了一次劃分和調整,其主要針對的是他自己所統領的兩黃旗。

努爾哈赤分別授予由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每人15個牛錄,自己只留20個牛錄作為親兵。同時努爾哈赤明確表示多鐸為正黃旗旗主,阿濟格為鑲黃旗旗主,自己去世後,將剩餘的這20個牛錄的親兵由多鐸繼承。

除此之外,努爾哈赤還將統領鑲白旗的杜度調到了鑲紅旗下,有史料說這是努爾哈赤有意讓多爾袞接管鑲白旗。只不過,事情的發展並非如此,鑲白旗最終是由皇太極所得,並安排給自己的兒子豪格統領。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正式頒佈“汗諭”,確定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在其去世後,將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的方式,產生新任的後金大汗。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姿,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擇立之時,若不樂從眾議。怫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還從議政的角度,對“八和碩貝勒”的舉動進行了全方位的約束,並且還規定將此後所有的戰利品,包括人口、牲畜、財物等,統統平均一分為八,以此保證此項制度施行的經濟基礎。

而由於這八位和碩貝勒都是掌管兵權的領旗或者旗主貝勒,因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也被稱為“八王議政”或者“八旗議政”。而這便是《雍正王朝》中,“八爺黨逼宮”雍正時,所說的“八王議政”說法的來源。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至於“八和碩貝勒”的人選問題,“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必然是位列其中,而另外的“四小貝勒”是誰,一直以來都是沒有明確的定論,這一點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也進行了解釋。不過網路上常說的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為“四小貝勒”的說法,有著很大的疑點,至少這一時期的多爾袞並不是旗主貝勒,並且沒有什麼戰功,必然排不上位置。

而實際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四小貝勒”更應該是在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嶽託、杜度等,這類有過戰功的努爾哈赤子、侄、孫中間產生。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八和碩貝勒共舉新汗”的規則也隨即開啟。

就在努爾哈赤去世的當天,代善的長子嶽託和三子薩哈廉便找到代善商議,並就擁立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達成了一致意見。

“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 “無人允協,誰不贊同。”

於是,在代善的首倡下,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並且就此開啟了“四大貝勒南面共坐,同受朝賀,共理朝政”的階段。

而縱觀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的過程,並不是完全按照努爾哈赤規定的“能受諫而有德者”為標準選舉新汗,而是透過比照背後支援的八旗以及牛錄數量,這才是皇太極能夠登上汗位的根本。

也正是因為代善家族兩紅旗、共計51個牛錄的支援,才使得僅有25個牛錄正白旗的皇太極,從劣勢位置上,實現了“彎道超車”,登上了後金汗位。

當然,這也就此成為了皇太極去世後,順治皇帝登上皇位全過程的“預演”。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皇太極時期對於八旗勢力的調整,使得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較之努爾哈赤時期有著巨大的改變。

皇太極登基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實行“黃白對調”。

滿洲人以黃色為尊,黃色也就成為了當時的汗權以及後來皇權的象徵,因而統領兩白旗的皇太極父子對於自己的旗籍是有所不滿的。況且,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狩獵和駐防的傳統,兩白旗分屬左右翼之末,實際上就相當於處於八旗的末位,這也必然是不能為皇太極所接受。

於是,皇太極下令,在不改變人員配置和所屬牛錄數量的情況下,將兩黃旗與兩白旗的旗幟與服裝進行對調。

經過“黃白對調”後,皇太極統領正黃旗,其長子豪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為正白旗旗主,阿濟格為鑲白旗旗主,多爾袞則將自己的15個牛錄掛在了阿濟格的鑲白旗下。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在這之後,皇太極又對統領兩白旗的多爾袞三兄弟的勢力,進行調整。

皇太極為了拉攏多爾袞,首先借故免除了阿濟格的鑲白旗,改又由多爾袞擔任。

之後由對兩白旗進行了一次整編和調整,讓多爾袞任正白旗旗主,多鐸任鑲白旗旗主,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兩白旗的勢力,限制多鐸的勢力。只不過由於多鐸統領的牛錄數量太多,再加上努爾哈赤時期確立的“平均分配”制度,使得多鐸的鑲白旗一直到皇太極去世都是八旗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旗。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而處理完兩白旗的問題後,皇太極將目光盯在了兩藍旗上。

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藉著阿敏棄守永平四城並下令掠財,以“十六大罪”判處阿敏終身監禁,並安阿敏的弟弟排濟爾哈朗繼承了阿敏的全部財產,特別是還安排其統領阿敏的鑲藍旗部眾。

實際上,皇太極這樣的安排可謂是別有用心。自阿敏與濟爾哈朗的父親舒爾哈齊為努爾哈赤處死後,年幼的濟爾哈朗就被寄養在了努爾哈赤的宮中,就此與皇太極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甚至遠超他與自己同父異母哥哥阿敏。於是,皇太極安排濟爾哈朗掌管鑲藍旗,實際上就是將鑲藍旗培養成為了自己堅定的支援力量,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濟爾哈朗的確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見皇太極的“高瞻遠矚”。

至於正藍旗,皇太極可謂是痛下了殺手。兩任旗主莽古爾泰和德格類,先後暴斃身亡,另一位在正藍旗中聲望極高的哈達公主莽古濟被皇太極凌遲處死,皇太極也就此吞併了整個正藍旗。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之後皇太極將自己的勢力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整編調整,並且由自己親領兩黃旗,豪格統領正藍旗,最初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藍旗的格局確定。

與此同時,皇太極在位期間還成立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並將其劃歸為皇帝親自統領,這就使得皇太極父子在統領牛錄數量與掌管人口兵丁數量上,徹底超過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統領的兩白旗,進一步穩固了皇權。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至此,皇太極去世前後,八旗的勢力格局分佈情況為:皇太極親領鑲黃旗、正黃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統領正藍旗;禮親王代善家族統領正紅旗、鑲紅旗;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鑲藍旗;睿親王多爾袞統領正白旗;豫郡王多鐸統領鑲白旗。

而伴隨著皇太極的去世,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也隨之打響。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皇位爭奪的背後是八旗的“各懷鬼胎”,而最終的結果也是各方的“各取所需”。

皇太極去世後,豪格得到了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以及自己統領的正藍旗的支援。

特別是以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人為首的兩黃旗高階將領,在豪格授意下結為“八拜之交”,相約“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共同扶保豪格。

而在皇位爭奪到了白熱化階段的時候,索尼和鰲拜更是執劍站在堂上,以表示對於豪格的堅決擁護,甚至做好了以死相拼的準備。

“吾輩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

然而,兩黃旗看似是在為豪格吶喊疾呼,實際上卻是為自己的未來做著考量。

前文中也曾說到了,皇太極登上後金大汗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黃白對調”,如果真的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登上了皇位,那麼必然也將再來一次黃白對調。這樣一來,兩黃旗的這些將領不僅要失去“上三旗”的地位,更是在諸多特權、待遇、崗位、職級上蒙受巨大的損失。

因此,維護自身“上三旗”的地位以及實際的利益,才是他們極力扶保豪格的根本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擁護的也就並非是豪格本人,而是豪格“皇太極之子”的身份,或者說只要保住了他們兩黃旗的地位,即便是皇太極的其他皇子登基,他們也會選擇支援。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當然,兩白旗自不用多說,多爾袞三兄弟一直以來都是精誠團結、親密無間,阿濟格、多鐸支援自己的親兄弟多爾袞,無論是從親情角度來說,還是從共同利益的角度來說,都是必然的。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而至於統領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和統領鑲藍旗的鄭親王,則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做著考量。

對於代善來說,維穩是首要的目的。

此時代善已經年過六十,並且在皇太極時期已經退出了權力統治的中心,雖然地位上位列百官之首,但這也僅僅是個名義而已,並無實權。

更重要的是,代善最為欣賞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英年早逝,其他子孫要麼年齡尚小、資歷不足,要麼就是諸如碩託、阿達禮這樣的不為他喜歡。

因此代善能做的主要是兩點,其一,保住自己家族的實力和地位;其二,維繫朝局的穩定,避免發生內訌,進而葬送好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代善選擇支援豪格,目的就是在於豪格繼位更加的名正言順,並且更有利於維繫局勢的穩定。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而濟爾哈朗,除了要考慮到政權的穩定外,也考慮的是他與皇太極的“私交”。

前文中也說到了,兩人要好的關係是自幼形成的,並且濟爾哈朗能夠有今天的權勢地位,特別是他能夠受封鄭親王,署理刑部事務,在百官中僅次於禮親王代善位居次席的地位,以及他能夠坐擁八旗中勢力排名第二的鑲藍旗,全都是仰仗著皇太極。即便是抱有“感恩”的心態,濟爾哈朗也會擁立皇太極的子嗣,而不是去扶保多爾袞。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於是,濟爾哈朗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兩黃旗與兩白旗即將火併的時候,首先提出由福臨繼承皇位。

實際上濟爾哈朗之所以提出由福臨繼位,也是有著他的“小算盤”。

首先,皇太極先後迎娶了來自蒙古科爾沁部落的皇后哲哲、關雎宮宸妃海蘭珠以及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目的就是想得到一個具有科爾沁血統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這一點在皇太極此前已經表現的非常明顯,因而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所生的福臨,可以說是具有著先天性的優勢所在。

其次,此時的福臨年僅五歲,尚沒有執政能力,因而朝堂上現有的政治格局將維持暫時性的穩定,這也是各方所能接受的。

再次,濟爾哈朗也有著一定的私心,那就是藉著“擁立之功”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而當濟爾哈朗將這一方案提出來的時候,也得到了包括多爾袞在內的一眾的八旗旗主們的認同,就這樣,順治皇帝福臨登上了皇位。

鄭親王濟爾哈朗,由於其的“擁立之功”,加上其在皇太極時期的朝堂地位,成為了第一輔政王。而多爾袞,也憑藉著其此前的功勞地位以及背後兩白旗的勢力,與濟爾哈朗共同成為了輔政王。

豪格,由於順治皇帝的繼位,兩黃旗改由順治統領,他自己也只能繼續掌握著正藍旗。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之後,隨著多爾袞專政時期的到來,豪格的勢力遭到了多爾袞的打壓和吞併,經過多爾袞重新整合後,他讓自己統領兩白旗,並將正藍旗給到了自己的弟弟多鐸統領,同時將正藍旗移出了“上三旗”,改正白旗位列“上三旗”之中。

而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勢力進行了清算,收回了兩白旗,並且將正白旗改由自己親領,鑲白旗則還給了遭到多爾袞迫害的豪格家族。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至此,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最終確定:“上三旗”,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由皇帝親領;“下五旗”中,正紅旗歸屬禮親王代善家族世系,鑲紅旗歸屬於克勤郡王嶽託家族世系,鑲白旗歸屬於肅親王豪格家族世系,正藍旗歸屬於豫親王多鐸家族世系,鑲藍旗歸屬於鄭親王濟爾哈朗家族世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藉著為多爾袞平反的機會,制定了“鐵帽子王”制度,最終釐定了爵位名號、家族世襲以及八旗勢力歸屬。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

只不過,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以及所謂的“八旗旗主”,更多的也僅僅是個“榮譽稱號”和“待遇等級”了,並且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帝王的不斷打壓,努爾哈赤時期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早就名存實亡了,就連“共舉新汗”也被“秘密立儲”所替代。而八旗的勢力與格局分佈,也無法像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以及順治皇帝登上大清皇位時那樣,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了。

歷史上的順治登基:激烈的皇位爭奪下,是“八王議政”最後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