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最應該感謝的人

菜單

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最應該感謝的人

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是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和光緒十三年的狀元趙以炯。而趙以炯更是“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為雲貴學子揚眉吐氣。

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最應該感謝的人

趙以炯

科舉制度自隋起沿用到清末,已經實行的一千三百多年。在此期間,不少寒門學子藉此鯉魚躍龍門,產生了約十萬名進士和把八百多名狀元。然在清以前,貴州僅僅實在在宋明時期出了幾個屈指可數的進士,實在是九牛一毛。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社會,沒有科舉人才,直接造成了貴州文化在歷史上低沉。故而直到明清時代,貴州人和貴州文化一直沒有辦法登上歷史舞臺。

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最應該感謝的人

科舉考試

明清時期,這種情況終於有了改善。雖然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頂著西南蠻荒之地的名頭,但是在這時代,她開始覺醒了,一下子誕生了“六千舉人,七百進士,”這個數量及時類比當時那些文化大省,也不遑多讓。雖然,這是由於各種原因的相輔相成,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貴州貢院的設立。而貴州貢院的設立與一個人分不開關係,他就是——田秋。

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最應該感謝的人

田秋

田秋(1494—1556),字汝力,號西麓,土家族,貴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縣城)人[1],明代進士。田秋的最大業績是關心家鄉文化建設,最早提出在貴州興辦州縣學校,在貴族開科取士。明成祖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貴州建省,在以後的120年間,因為沒有鄉闈,很多讀書人參加考試,都要到千里之外的雲南去應試,除少數富貴家庭之外,很多貧寒之士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埋沒了很多人才。田秋力主貴州開設鄉闈,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他向皇帝上《開設賢科以宏文教疏》,奏請在貴州開設考場、開鄉試。十四年(公元1535年),獲得朝廷批准。十六年(公元1537年),貴州首次開科,初定解額二十五名。開科本省,節勞省費,向學者日益增多,從此貴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他還上了《請建務川、安順、印江學疏》,也得到了批准,三地相繼辦起了學校,為貴州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最應該感謝的人

貴州貢院

貴州貢院的設立之後,貴州人才得以走出去並迅速成長壯大起來,於是有了清代“三狀元一探花”的可喜成績,更有了“六千舉人、七百進士”的長足進步。光緒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貴陽人青巖人趙以炯以二十九歲的年齡奪魁天下,成為雲貴兩省自科舉以來的第一個文狀元,不可不謂揚眉吐氣,名震全國。當時的貴州籍大臣李端棻(後來成為戊戌變法領袖)激動地寫下了這樣的對聯:沐熙朝未有殊恩,聽傳臚初唱一聲,90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豈吾黔久鍾靈氣,憶仙筆留題數語,500年後,果然文物勝江南。

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最應該感謝的人

李端棻

在如今的發展,貴州雖然依舊落後與國家其他地區,但是,她沒有因此沒落,反而依舊在尋找自己的路奮起直追,而這,離不開貴州人的努力。而這一切溯源,我們不能忘記田秋等先烈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