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菜單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1974年3月,陝西省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村民楊志發,偶然間發現了兵馬俑的存在,從此揭開了秦始皇陵塵封千年的秘密。關於秦的功過是非,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秦掃六合從而統一中國、拉開了兩千年的大一統帝國的序幕,秦焚書坑儒、二世而亡……賈誼《過秦論》、杜牧《阿房宮賦》、蘇洵《六國論》,都在評述這一段歷史。近年來,大火的電視劇,比如《羋月傳》《大秦賦》等,也都涉及了秦的歷史。今天,我們透過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一書來了解秦統一之後如何經營新的帝國。另外,在何茲全先生的《秦漢史略》一書中,為我們解開了為何古代文人都將秦稱為“暴秦”的原因。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中國史綱

秦自變法以來,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隸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縣,郡縣的長官都非世職,也無世祿。始皇沿著成例,每滅一國,便分置若干郡。而秦變法以來新設的少數封區,自從嫪毐和呂不韋的誅竄已完全消滅,既吞併了六國,秦遂成為一個純粹郡縣式的大帝國。當這帝國成立之初,丞相綰主張仿周朝的辦法於燕、齊、楚等僻遠的地方,分封皇子,以便鎮懾,但他的提議給李斯打消了。於是始皇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監御史,掌監察。這種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當時朝裡掌民政的最高官吏有丞相,掌兵事的最高官吏有太尉,掌監察的最高官吏有御史大夫。

在這幅員和組織都是空前的大帝國裡,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統治權力,這是始皇滅六國後面對著的空前大問題,且看他如何解答。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帝國成立之初,始皇令全國“大酺”來慶祝(秦法平時是禁三人以上聚飲的)。當眾人還在醉夢的時候,他突然宣佈沒收民間一切的兵器。沒收所得,運到咸陽,鑄成無數大鐘,和十二個各重一千石以上的“金人”,放在宮廷裡。接著他又把全國最豪富的家族共十二萬戶強迫遷到咸陽,放在中央的監視之下,沒有兵器,又沒有錢財,人民怎能夠作得起大亂來?

次年,始皇開始一件空前的大工程,建築脈通全國的“馳道”,分兩條幹線,皆從咸陽出發,其一東達燕、齊,其一南遂吳、楚。道寬五十步,道傍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路身築得堅而且厚,遇著容易崩壞的地段,並且打下銅樁。這宏大的工程,乃是始皇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他滅六國後防死灰復燃,當然不讓各國餘剩的軍隊留存。但偌大的疆土若把秦國原有的軍隊處處分派駐守,則分不勝分。而且若分得薄,一旦事變猝起,還是不夠應付;若分得厚,寖假會造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始皇不但不肯採用重兵駐防的政策,並且把舊有六國的邊城,除燕、趙北邊的外,統統拆毀了。他讓秦國原有的軍隊,依舊集中在秦國的本部,少數的地方兵只是警察的性質。馳道的建築,為的是任何地方若有叛亂,中央軍可以迅速趕到去平定。歷來創業之主的軍事佈置沒有比始皇更精明的了。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武力的統治不夠,還要加上文化的統治;物質的繳械不夠,還要加上思想的繳械。始皇三十四年,韓非的愚民政策終於實現。先是始皇的朝廷裡,養了七十多個儒生和學者,叫作博士。有一次某博士奉承了始皇一篇頌讚的大文章,始皇讀了甚為高興,另一位博士卻上書責備作者的阿諛,並且是古非今地對於郡縣制度有所批評。始皇徵問李斯的意見,便造成了千古嘆恨的文化浩劫。

正文/張蔭麟

圖片/侵刪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中國史綱》

張蔭麟 |著

北京出版社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秦漢史略

秦代農民對國家皇帝的負擔,主要的有田租、賦和徭役。秦的租賦比起前代來是重的,董仲舒說,秦時的“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漢書·食貨志》說,秦統一後,因為“內興功作,外攘夷狄”,就“收泰半之賦”。人民三分之二的收入要歸統治者所有。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最使人民感覺負擔重的是徭役。這與秦末農民大起義和秦的滅亡都是有直接關係的。董仲舒說:“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更”的意思是輪流更換,在一定年歲的丁壯男子(漢初一般是自二十三歲到五十六歲),每年要向政府出徭役一個月,叫作更卒。為正一歲是在郡裡做兵,屯戍一歲是到邊疆戍守或去京城宿衛。秦的租賦徭役,固然不一定像董仲舒所說的是二十倍、三十倍於古,但秦的租賦徭役比前代為重,大約是沒有問題的。秦帝國統一後徭役之重,又因下述兩種條件而加強:

一、徭役是直接的力役形態。秦國原是西方一個小國家,境地狹小,農民直接出徭役,無論到都城或者到邊境去,時間都不會過久,事完了就可以回家。秦統一全中國後,帝國境域擴大了,但徭役制度未變,仍然是直接的力役形態,這就有了問題。東南沿海一帶的農民可能要出役到關中或更遠的邊地去,如劉邦是沛人,他就曾因出差到過咸陽。又如後來農民起義時,秦將章邯率秦兵降項羽,項羽的兵因從前出役到秦中,曾受秦人的欺辱,這時都來報復。根據上述事情,我們知道東方很多農民曾經遠役到關中,這樣,往返就要經年亙月,農民的負擔和痛苦就自然加重了。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二、關中、關東條件不同,把施行於關中的徭役制度推行到關東去,也是有問題的。關中人口比較少,土地廣,從商鞅變法以來就獎勵開墾,以法令保護耕戰之士,即小農,所以關中的農民生活條件比較好。荀子曾到過秦國,他稱讚秦國的情況說:“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農民因為生活條件好,就比較地有能力負擔統治者所加的壓迫和剝削。關東土地是比較集中的,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所有權。《管子·禁藏篇》:“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韓非子·亡徵篇》:“公家虛而大臣實,正戶貧而寄寓富。”都反映戰國時關東農民貧富的不均。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本來就已經困難,再加以經年亙月地遠出徭役,當然更無法支援了。

秦代人民生活困苦,加上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就更加痛苦。從戰國以來,商人有產者貴族土地所有制逐漸代替氏族貴族土地所有制。關東的世襲貴族在政治上固以舊身份維持他們的特權,但在經濟上、土地佔有上,他們也都是逐漸向商人有產者貴族土地所有制轉化的;即他們的土地佔有,一方面是靠世襲貴族地位,透過分封而取得,一方面也透過買賣而取得。趙括就是世襲貴族大買田宅的明顯例子。發展到秦代,土地集中的情形已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失去土地的貧民,就不得不去給地主做僱農或佃農。在租稅、徭役、嚴刑酷法和地主剝削下,秦代農民的生活,可以借《漢書·食貨志》和董仲舒的話來說明。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漢書·食貨志》描寫秦代農民的生活是“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董仲舒說:“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帝國的政權是必然不能持久的。

正文/何茲全

圖片/侵刪

不洗白、不抹黑,細看秦的功過是非

《秦漢史略》

何茲全 |著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