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象棋誕生的時候有"炮"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菜單

中國象棋誕生的時候有"炮"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中國象棋中的“炮”是近代武器,但“楚河漢界”是古代背景,這樣違和嗎?要探討這個問題,就要從中國象棋的歷史及發展、火炮的歷史及發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中國象棋的歷史及發展

1、中國象棋的雛形期

中國象棋源於中國,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趣味濃厚,簡明易懂,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象棋誕生的時候有"炮"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楚辭·招魂》:

“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晉制犀比,費白日些。”屈原老先生記載的是什麼事情呢?“賭具有飾玉籌碼象牙棋,用來玩六博棋遊戲。分成兩方對弈各自進子,著著強勁緊緊相逼。擲彩成梟就取魚得籌,大呼五白求勝心急。贏得了晉國制的犀帶鉤,一天光陰耗盡不在意。”

中國象棋誕生的時候有"炮"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楚人貴族玩的這種棋叫六博棋,共有十二枚棋子,雙方各六枚,棋盤為正方形,倆人互相擲彩行棋爭勝。六博棋即是現行象棋的萌芽。

六博棋亦稱陸博,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盤)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相當於王)、盧、雉、犢、塞(二枚)。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兩隊人馬競賽,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六博棋是象徵當時戰鬥的一種遊戲。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置對方於死地而獲勝。

2、中國象棋的發展期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同時,從印度傳入的棋局遊戲與我國的象棋融會貫通,對中國象棋的形制變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象棋誕生的時候有"炮"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宇文邕制《象經》,王褒(南北朝著名辭賦家)寫《象戲 · 序 》,庾信(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寫《象戲經賦》,這在北周成為一件盛事,一時間象棋成為國人運動,在民間廣為流傳,標誌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據《周書·本紀》記載:“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寮講說。”這時的象棋稱為象戲。

3、中國象棋的定型、鼎盛期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為相似。

到了宋代,象棋更為廣泛流行。到了北宋末期,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形制終於定型成近代的模式:棋盤由十條橫線和九條縱線交叉組成九十個點,棋盤上有河界、九宮,棋子的擺法和行棋均在棋盤的交叉點上。雙方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共32 枚棋子。也就是說,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象棋才有了“炮(砲)”子。

從此,中國象棋的名稱和形制固定下來。

4、中國象棋為什麼紅、黑雙方的棋子名字都不一樣?

秦朝末年,漢王劉邦起兵攻打霸王項羽,雙方在今天的河南滎陽一帶展開了長達4年的激戰,後來雙方相約以滎陽的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便成了“楚河漢界”。當時,項羽的楚軍旌旗和鎧甲都是黑色,劉邦的漢軍旗幟和將士服飾皆為紅色。

統觀中國象棋的形制及戰法,經過一千餘年的沉澱成型,初衷不改,同時又植入了楚漢之戰的文化底蘊:兩軍立營,相持對壘,色分黑紅,為“九五”而戰,戰局中“鬥智不鬥力”,通力擒拿敵方之“將(帥)”等等。可以說,中國象棋和楚漢戰爭在人文、歷史、地理等諸多方面處處相吻合,而隔界對峙的“楚河漢界”,也就永遠留在了中國象棋的棋盤上。

從出土的早期象棋來看,古代的象棋是不分顏色的。這樣的情況必然會造成一種結果,那就是兩人在鬥棋時,如果雙方的棋子混戰在一起,那就無法區分各自的棋子了。所以,古人用不同的文字來表示雙方的棋子,比如“兵和卒”、“將和帥”、“炮和砲”。

二、炮的歷史及發展

“炮”和“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砲”早於“炮”。

春秋時期,中國的戰場上開始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pào),也作砲。

礮,又通作拋,中國古代一種利用槓桿原理拋擲石彈的戰具,又稱為旝、雲旝、飛石、拋石等。歐洲古代稱拋石機。在火炮出現以前,砲一直是古代攻守戰的重要兵器。

戰國後期秦軍攻打韓國的鄭城,使用石砲遠射城樓,打得磚石碎裂。接著,秦軍又用松木為彈,蘸上松油點燃,威力無比,一時間鄭城火焰沖天,韓軍膽寒。10世紀火藥用於軍事後,人們便用砲來拋射火藥包、火藥彈,這種藥彈被彈射出去後在空中爆炸或落地後爆炸,給敵人造成一定的重創。所以從廣泛意義上來說,這時的“砲”和“炮”已經通用了。

元代時中國製造出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明朝以後,砲逐漸為火炮所取代。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象棋上的“砲”和“炮”大約出現於北宋末年,那時的“砲”和“炮”已經通用,並且早就存在於中國歷史中一千餘年了。所以,中國象棋上“楚河漢界”的古代背景和中國象棋中存在“炮”子並不違和。

道不盡的傳統歷史,言不盡的風物人情。我是熱愛傳統文化的小魚,解讀歷史但不歪曲歷史,歡迎大家批評斧正。希望我們共同學習,在歷史中徜徉,因歷史而成長。歡迎交流,望高抬貴手,不吝點贊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