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曹魏名將李典一向儒雅,為何偏偏與張遼不合?其中隱情說來感慨

菜單

曹魏名將李典一向儒雅,為何偏偏與張遼不合?其中隱情說來感慨

漢末年間,曹魏集團的實力最為雄厚,這不僅體現在曹魏強大的軍事實力上,更體現在魏國有著濟層出不窮的人才。所謂“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其實便是曹魏人才現狀的真實寫照。

曹魏名將李典一向儒雅,為何偏偏與張遼不合?其中隱情說來感慨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端。儘管曹魏名將眾多,但因為出身、能力與經歷各不相同,導致不少武將之間是不對付的。這其中,張遼的人際關係最差勁。數得上名字的很多武將,都與他關係不好,包括軍中長者李典。

《三國志·李典傳》中說:“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當時李典、樂進與張遼共同駐守在合肥,此時孫權卻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此地。張遼還很擔心,怕李典不聽從自己的建議,好在後者有大局觀,積極配合了張遼的軍事行動,這才奠定了合肥之戰中,七千魏軍大破十萬吳軍的壯舉。

話雖如此,李典對張遼的態度卻很令人疑惑。因為他是正兒八經的豪族出身,從小接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所以李典為人還是很恢弘大氣的。同傳中便提及:“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曹魏名將李典一向儒雅,為何偏偏與張遼不合?其中隱情說來感慨

所以說,這件事的疑點便在於,李典對每個人都很寬和,但唯獨對張遼不假辭色。那麼這其中,到底有何隱情呢?結合相關史料,筆者認為有這麼三點可能:

首先,李典與張遼代表的階層不同。曹操崛起於中原,而這裡又是亂世的開端,這就導致曹魏集團之中,有很多不同的力量。縱觀曹操的發家史,其麾下將領主要有三個來源:

一是以李典、臧霸為代表的豪族勢力。這些人投入曹操帳下,都帶著自己的私兵前來,因此他們能在曹魏軍中保持著一定的話語權。就像臧霸,是泰山渠帥出身,在青徐地區享有極大的能量。就連曹操,也不得不重視這些人的力量。

二是宗室將領。《三國志》中有一傳,叫做“諸夏侯曹”,便是單獨記載宗親將領的。這些人裡面,除了曹氏與夏侯氏一族的人以外,也有一些曹操的同鄉人氏以及他信任的虎將,比如許褚、樂進、典韋等人。所以這個小團體,也叫作譙沛武將集團。

三是降將出身,最不受曹魏武將待見,曹操也始終對他們留一手。顯然,張遼便是這樣一位降將。前面說曹操故意安排樂進、李典與張遼共同駐守合肥,便是有令三人互相制衡的意思。可見在曹魏集團中,這三個階層始終存在著一些矛盾。

而李典與張遼,又是不同階層的代表將領,兩人之間自然不能走的過於親密。

其次,張遼的降將身份,讓不少人都對他不喜。李典,是一位典型的儒將,因此在他的世界觀中,張遼這種降將出身的人,是不符合忠義理念的。而且張遼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曾經出賣過朋友關羽。

當時,關羽還在曹操麾下,但依舊有了跑路的打算。於是曹操便令張遼前去打探訊息,看看關羽的真實想法。後者將張遼當朋友,遂將自己的想法直接說出。《三國志·關羽傳》注引《傅子》說:“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張遼這話算是頗有歧義。因為他明知道自己如實說出,很可能會給關羽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張遼依舊是轉身便將關羽給賣了個徹底。儘管這是曹操之命,但依然說明他性格中的一些瑕疵。所以于禁、武周等人,也是比較反感張遼的所做作為的。

再加上張遼為人比較清高,不屑於與他們維繫這種人際關係,這麼一來,他在曹營當中的朋友也就越來越少了。或許,張遼自己也明白一點:身為一個降將,不應該有朋友,否則便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最後,李典與張遼也同樣有私人恩怨。李典自小無父無母,是他的叔叔李乾將他養大的。可見叔侄二人的關係,應當是頗為親近的。早在曹操起兵前期,乘縣李氏便舉全族之力加入了他的麾下,李典便是在這時候投奔曹軍的。

但好景不長,李乾在一次戰役中,被呂布的部將殺死。這麼一來,李典便對呂布非常痛恨。而張遼作為呂布手下的大將,他也有可能參與過這一戰。因此李典與張遼不合,倒也是在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