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菜單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前些年,一部熱播的《甄嬛傳》,將國產後宮爭鬥劇推向了巔峰。

縱觀整部影視作品,除了那些紛繁複雜、爾虞我詐的宮鬥場景讓人大呼過癮外,對於人物形象細膩獨到的刻畫,也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其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還是劇中的主人公甄嬛了,尤其是她與果親王胤禮之間那段跨越傳統禮法與世俗觀念的“叔嫂戀”,也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劇情描述,也讓不少“信以為真”的觀眾朋友們開始認為,劇中甄嬛的歷史原型,即歷史上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不願葬入雍正的泰陵地宮與雍正合葬,就是因為她與果親王胤禮的“私情”,使她或感覺愧疚,或感覺憤恨,進而再不願面對雍正,於是,這才有了讓其子乾隆皇帝為她修建一座獨立的陵寢,也就是後來的“泰東陵”。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猜測與推斷,除了劇中並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演繹外,更多的還是來自於清朝初年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野史傳說,這其中對於孝莊太后不願意葬入皇太極昭陵的理由也是其自覺與多爾袞有情而無顏在見皇太極。

可實際上,不管是孝莊太后的昭西陵,還是甄嬛的歷史原型、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的泰東陵,它們的營建與“情”並不關聯,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孝”字上。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孝莊去世後,靈柩停放三十七年,最終由雍正營建昭西陵安葬。

孝莊太后對於康熙皇帝,可以說是對其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從在順治皇帝去世後,力保康熙登基,到後來又幫助康熙扳倒扳倒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可以說康熙朝前中期朝局穩定、皇權加強,孝莊太后是有著極為突出貢獻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康熙對於自己的祖母孝莊可謂是尊崇有加。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太后因病去世,按照祖制,孝莊的靈柩應該運回到清朝在關外時期的都城盛京,並且將其葬入皇太極的昭陵之中,與皇太極本人及孝端文皇后哲哲合葬。

然而,這樣的安排卻提前遭到了孝莊太后的反對。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按照孝莊太后所留下的這份遺言,其不願葬入昭陵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皇太極是在崇德八年(1643年)去世,而與其合葬的哲哲皇后去世的時間也是在順治六年(1649年),此時昭陵地宮已經關閉了近四十年,孝莊是不願意“打擾”墓中的兩人。況且,皇太極是孝莊太后的丈夫,而哲哲又是孝莊的親姑姑,皇太極在世時最得寵的又是她的親姐姐海蘭珠,所以孝莊也認為“尊卑有別”,自覺“不配”葬入昭陵地宮,像哲哲皇后那樣與皇太極合葬,所以選擇了“拒絕”。

其二,此前孝端文皇后哲哲去世後,就是將其棺槨從北京運回盛京安葬,路途遙遠,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本著“節儉”的原則,孝莊即不願意葬在盛京,也不願意勞師動眾,再興土木修建陵寢。

其三,孝莊說她與順治皇帝母子感情深厚,所以只想葬在自己兒子陵寢附近,能夠在百年之後再續母子之情。而實際上,順治皇帝在世的時候,孝莊與順治之間的母子關係非常緊張,兩人經常爆發激烈的爭吵,孝莊此舉也可以看作是兩人在九泉之下緩和母子關係,彌補他們母子而知之間生前遺憾的一種方式。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然而,孝莊太后如此的遺言安排卻讓康熙皇帝犯了難。

一面是遵守祖母的遺訓,一面是殯葬的傳統與祖制,更重要的中間還富含著康熙皇帝與孝莊太后之間深厚的感情。在此情形下,康熙皇帝只能選擇暫不下葬孝莊棺槨,並停放在了“暫安奉殿”。

同時,康熙這樣做,也是為了方便自己能夠弔唁、祭祀祖母,以緬懷自己對於祖母孝莊太后的的感恩與思念之情。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而這一停放,就是整整的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最終才由雍正皇帝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

“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

由於“暫安奉殿”本就在順治皇帝的孝陵風水牆外,並且其靈柩也已經停放多年,各種建築佈置也逐漸趨於完備。於是雍正下旨,在“暫安奉殿”原址營建陵寢與地宮,這樣一來,即滿足了康熙皇帝生前想要為孝莊盡孝的想法與心思,同時,又沒有違背孝莊太后的“遺命”,而其陵寢的名字“昭西陵”也與皇太極的“昭陵”遙相呼應。

至此,一個持續了近四十年的孝莊靈柩的安葬問題得以解決,而這也為後來的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的“泰東陵”的營建,以及後世眾多皇后獨立陵寢的營建,提供了“藍本”。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泰東陵”的營建,既有乾隆的“孝心”,也有著孝聖憲皇后的“私心”。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按照祖制將雍正皇帝本人,以及雍正結髮妻子、同時也是雍正在位時唯一正式冊封的皇后,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和雍正最為寵愛的敦肅皇貴妃年氏,共同葬入到泰陵的地宮之中。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乾隆皇帝向自己的生母,當時已經是皇太后的鈕祜祿氏詢問,是否要在地宮中為其留下一個位置,以使其在百年之後能夠與雍正合葬。

然而,鈕祜祿氏卻“拒絕”了乾隆皇帝的這一安排,並且明確表示,不必在泰陵地宮中為其預留位置。

“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在先,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鈕祜祿氏的這番話中,也有著兩重意思。

一方面是她自己的“敬意”。

鈕祜祿氏,是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凌柱之女,與康熙朝四大輔臣之一的遏必隆一樣,都是努爾哈赤時期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後代,但其這家族的地位相較於遏必隆、圖爾格等家族來說,可謂是相距深遠。而這也就使得鈕祜祿氏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被指婚嫁給雍正時,地位僅為藩邸格格,與當時的王府福晉烏拉那拉氏和側福晉年氏,甚至是弘時的生母李氏相比,地位都要低許多。

雍正登基之後,鈕祜祿氏被封為了熹妃,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的時候才被封為熹貴妃,此時烏拉那拉氏皇后以及被封為皇貴妃的年氏都已去世,而雍正此舉更多也是在為其子乾隆皇帝弘曆未來的登基而鋪路。

所以,單從雍正的感情層面上來說,鈕祜祿氏並不受寵,她所享受到的一切待遇基本都是源於“母以子貴”。

於是乎,頗有“自知之明”的鈕祜祿氏自然也不會刻意用合葬的方式改變這一事實,同時繼續保有了對於雍正皇帝,以及在地位上自始至終遠高於她的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與敦肅皇貴妃年氏的這份尊敬,進而選擇不葬入雍正地宮之中,與之進行合葬。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而另一方面,則是她自己的一番“私心”。

鈕祜祿氏的話中,雖沒有明確提及想要一座屬於自己的獨立陵寢的想法,但是卻用“欲擒故縱”的方式,將這一想法含沙射影式的告訴了乾隆皇帝。

實際上在雍正為孝莊太后正式營建昭西陵之前,康熙皇帝就已經為自己的嫡母、順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營建了一座孝東陵。只不過,由於當時各項的制度尚不完善,這座孝東陵並不是只屬於孝惠章皇后,包括裕親王福全生母寧愨妃在內的一眾順治皇帝后妃也葬入其中。至於昭西陵,則是單獨為孝莊太后營建的。

而鈕祜祿氏之所以要先以“尊卑之義”提出不葬入泰陵地宮後,又接著提到了昭西陵與孝東陵,其目的也就是希望乾隆皇帝能為其營建一座屬於她自己的獨立陵寢,從而能夠滿足自己心中的那份後宮小老太太的那份“虛榮心”。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於是,講求孝道的乾隆皇帝自乾隆二年(1737)在東正峪開始修建泰東陵,並在乾隆八年(1743)將其建成。

乾隆四十二年(1777),鈕鈷祿氏去世後,乾隆將自己的生母安葬在了這座專門為其修建的陵寢之中,而泰東陵也成為了清西陵三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

由於民間野史的盛傳以及影視文學作品的不斷演繹,讓孝莊太后的昭西陵以及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的泰東陵的營建,被賦予了一種非常“不光彩”的含義,為“情”所擾進而無顏再見夫君成為了大眾廣為流傳的理由和原因。

但事實上,不管是昭西陵,還是泰東陵,這兩座皇后獨立陵寢的營建,都與所謂的“私情”並無關聯,而是他們的後人“至孝”的一種體現,僅此而已。

至於其他的理由與傳言,也都只是杜撰而已,可以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卻難登大雅之堂,貿然提出也必然是會被貽笑大方的。

昭西陵、泰東陵的營建:並非"無顏"合葬,而是"至孝"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