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菜單

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中國古代女性雖然備受壓迫,但依然不乏才色俱佳的才女問世。從漢代卓文君開始,一直到民國時期的才女們,為沉重的古代史添上了一抹亮色。

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才女,恐怕絕大多數人都聞所未聞,但《十朝新語外編》中卻對她讚不絕口。

“嘉定錢大昕重其學,以為班昭以後一人而已。”這句話中提到了兩個歷史人物,一個是清代乾嘉學派大師錢大昕,另一個則是東漢才女班昭。

錢大昕認為王貞儀是班昭之後,唯一以才學而著稱的才女,雖然中國人對她知之甚少,但她死後卻在

西方

足足

了200餘年。

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一、

科學啟蒙者王貞儀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科學應該是近代社會時,由西方傳入我國的一個概念。因為中國古代歷史中,除了“四大發明”是值得引以為傲的科學發明之外,至此之後再無可比肩的科學技術。

其實,古人從未停止對科學的探索,而王貞儀就是其中之一。她於1786年出生在江寧府上元縣,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人。

作為一個在醫生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子,所以她自幼就接觸到了很多醫科知識。再加上她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清代的官員和學者,所以她也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

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由於家中藏書眾多,所以王貞儀在會讀書開始,就一頭鑽入了書海中,成為了一個快樂的小書蟲。

他的父親因為工作調動原因,經常出任不同地區的官吏,所以王貞儀也隨著父親四處奔走,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增長了很多見識,而且也學習到了很多具有實用性的知識。

詩文、醫理、歷算、星象、騎射等,可以說王貞儀無所不通,這也為她成為一個科學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遊學各地的過程中,王貞儀不僅收穫了滿行囊的文化知識,而且也遇到了自己的丈夫詹枚,而此時她已經25歲了。

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可以說從幼年時開始接觸書籍,再到少年時四處遊學,以及最後嫁做人婦,王貞儀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科學夢想。

在天文學、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讓人羨慕的成就,而她在科學上取得的成就,對中國近代科學發展,做出了超出大家想象的貢獻。

二、

“中國古代的居里夫人”

大家對居里夫人都十分熟悉,因為小的時候課本中,就曾介紹過居里夫人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的故事。

居里夫人譽滿全球,而中國的女科學家王貞儀,對於中國人而言

卻幾乎

是一個陌生人,因為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就算女人成就再高也都不會被認可。

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王貞儀婚後依然沒有停止科學研究的腳步,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她甚至沒白天沒黑夜的進行實驗,有時候一個人在屋子裡一呆就是幾天,忘記吃飯更是常有的事情。

即使她沒有精密係數高的實驗器材,也沒有合格的實驗室,但這一切對王貞儀來說都不是問題。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實驗,她自己動手製作實驗器械。

由於對天體物理極為著迷,所以王貞儀經常做模擬太陽、地球、月球的實驗。她沒有模型就自己用燈具替代,然後用鏡子模擬月亮的執行軌跡,就這樣反覆做實驗,最終研究出了“月食”天象。

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研究成果,

寫成了一本名叫

《月食解》的書籍,而這本書對於近代天文學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王貞儀還對數學極為著迷。由於當時西方的數學理念進入了清朝,所以她便結合中西方的數學演算法,創作出了

《勾股三角解》

一書。

這部書裡不僅記載了更為簡便的計算方法,而且也改進了一些數學技巧,可以說這在當時社會絕對算得上一種創舉。

即使王貞儀不顧身體健康努力做實驗,但是卻依然沒有得到身邊人的理解,很多人甚至認為作為一個女人,就應該做好相夫教子的事情。

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周圍人都說她整天沒事瞎鼓搗就是不務正業,王貞儀初聽此言既傷心又生氣,但最後卻變得百毒不侵,別人無論說什麼也無法阻礙她在科學海洋中遨遊。

但不幸的是這位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僅僅活到29歲便去世了,身後留下了一連串的遺憾。

雖然中國人對這位女科學家知之甚少,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個人物,但是王貞儀的科學思想和實驗結論,卻對西方科學界有著巨大的影響。

時至今日,西方人依然記得這個來自中國的女科學家,但遺憾的是國人們卻很少有人知道她。

清末女科學王貞儀死後在西方火了200餘年,國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結 語

搞科學研究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在200多年前的清朝時期,而且還是一個地位較低的女人。

但是王貞儀卻以

執著

的科學精神,在科學的海洋中不斷探索未來,可以說作為“中國古代的居里夫人”,她應該被自己的同胞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