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書生造反為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吳用和施耐庵都是反面典型

菜單

書生造反為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吳用和施耐庵都是反面典型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李從嘉

字數:1341,閱讀時間:約12分鐘

書生造反為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吳用和施耐庵都是反面典型

有句老話叫做“書生造反,三年不成”,但起義隊伍要想做大還真離不開書生,從 宋朝 以後,高質量的謀士隊伍就開始逐漸遠離農民軍群體,產生了很多類似於吳用這樣的謀士。《 水滸 》故事裡的吳用你不能說他真無用,只是他只會下三濫的坑人手段,玩高層次的交際不如柴進,當不了說客;玩戰陣變化不如神機軍師朱武,在多次戰役中表現幾乎是零。這個毛病我們甚至可以在 施耐庵 施大爺身上看到,他老人家對南方的地理門清,對北方的地理幾乎就是抓瞎,弄出了很多BUG,施大爺的造反事業也算不上成功。

書生造反為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吳用和施耐庵都是反面典型

這個原因嘛我們可以從傳統謀士的要求上找,中國傳統文人也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了謀士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高要求,它最早是從唐朝的《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裡提出來的,至少從唐朝開始這就是大家的共識。

書生造反為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吳用和施耐庵都是反面典型

因為在唐朝“上知天文”還真就是謀反成功的前提條件,唐朝的幾次政變都和天文異象有關。 隋唐 的皇宮、官員、妃子、都督府設定都和天文星象有關,還專門用 28星宿 代替28州,所以唐朝但凡要搞政變,主人公都要先找會看天文星象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著名道士薛頤就下了“德星守秦分,王當有天下”的評語。巧合的是專業看天文的 傅奕 也弄出了“五月太白晝見,為強臣爭”的預言,接著又在五月底、六月初李世民即將行動時得到了“太白出秦分,秦王當有天下”的評語,弄得李世民差點就失敗。李三郎發動政變就得到了普潤和尚、王師虔在星象解讀上的支援,咱們都不信,但李三郎的粉絲信,因此才有了200多花匠臨時工幹翻韋氏集團的壯舉。就算到了明朝末年, 劉伯溫 的後人劉世延也弄出了“妄稱星變,遣牌赴京,明犯無將”的政變大新聞。

書生造反為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吳用和施耐庵都是反面典型

從 董仲舒 以後,中國的天文和人事政局就密切聯絡起來,有了“上知天文”的人才支援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隋唐以後,別說平民百姓就連大臣權貴都不敢私下學習。也就是 蒙古 人對這個不講究,劉伯溫等人研究天文等學問也不當回事(不過老劉是體制、心向大元的人才,元朝官場也沒當回事,畢竟他是寫過討伐朱元璋的詩文的)。

書生造反為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吳用和施耐庵都是反面典型

其次就是研究地理,地理書籍和地圖從來都是古代機密。宋朝時期佔著半個河北的 遼國 人就不知道河北到河南的具體道路,因此只在南方起義軍中廝混的施耐庵施大爺也還真不瞭解北方地理也很正常。在歷代的起義首領中走遍半個天下前政府軍、商人、遊俠往往都是主流,無它就憑能帶路就真的能當上帶頭人。在明朝末年,買不起270兩銀子一套《大明一統志》的 宋獻策 等人就只好一邊占卜賺錢,一邊在十來個省份廝混,生生把自己變成了“活地圖”。

書生造反為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吳用和施耐庵都是反面典型

明末清初的 顧祖禹 也早就看出《大明一統志》已經落後於時代、錯誤太多,於是他親自走遍天下寫出了《讀史方輿紀要》這本中國軍事地理鉅著,希望後世豪傑能用上它。他完成了這本書243年以後,終於用人用上這本著作的內容幹出了驚天事業……在中國古代圖書極為昂貴的前提下,集這兩種學問於一身的人本來就是高階人才,能參與到起義軍中真的只說明一個王朝壽命不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