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梅蘭芳祖父梅巧玲,戲迷為他變賣家財患病而終,他為其送葬

菜單

梅蘭芳祖父梅巧玲,戲迷為他變賣家財患病而終,他為其送葬

在晚清文人孫靜庵的筆記《棲霞閣野乘》記載了關於梅蘭芳祖父梅巧玲的一段往事。

梅蘭芳祖父梅巧玲,戲迷為他變賣家財患病而終,他為其送葬

咸豐末年,一位姓金的太史對梅巧玲十分偏愛,生前經常前去捧他的場,私下並沒有多少交往。這位太史是世家子弟,但平日裡因為太過揮霍,家財被揮霍得差不多了,他走投無路,就寫信向劉巧玲哭訴,梅巧玲二話不說就給了一筆錢。金太史此後常來找梅巧玲借錢,每次借錢都不會空手回去。金太史後來就沒有翻身過,一直過得非常貧苦,最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在一座寺廟裡面貧苦得去世了。這位太史去世之後,家中實在出不起錢為他治喪,於是幾位和他素來交好的同鄉聚集在一起,在太史的靈柩前商討著湊個錢幫他把後事給料理了。大家七拼八湊,最後湊足了一百兩銀子。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遠遠看見梅巧玲來了,眾人面面相覷,有人悄聲道:“他不會是來討債的吧?”

梅巧玲走了過來,他穿著素服,徑直走到太史靈前,神情哀慟得上了三炷香,隨後一邊焚紙一邊哭泣,哭了許久,沒有半點虛假之色。哭罷,梅巧玲才對眾人說:“太史生前曾經欠我兩千兩銀子,但現在人都走了,家中還有老人和孩子,我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提舊債的事情?”

梅蘭芳祖父梅巧玲,戲迷為他變賣家財患病而終,他為其送葬

說完,梅巧玲從懷裡拿出欠條,在太史靈前鞠了一躬,就著靈前的蠟燭,將它燒燬了。隨後,他還拿出了兩百兩銀子交給了太史的家人,希望能幫助他們一些。他說:“我所從事的職業比較低下,財力非常有限,無法多有助力,來酬報太史生前的知己之好。”

從前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怎樣的梨園家族,能夠培養出梅蘭芳這樣有文人骨氣的京劇大師。看了這個小故事之後,突然有所瞭解。

梅巧玲是江蘇泰州人,名芳,字慧仙,號雪芬,晚清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也是我國京劇花旦藝術表演開山鼻祖。梅巧玲的少年時期歷經艱難,8歲這年被父親送給蘇州一戶江姓人家做兒子,這戶江姓人家本來無後,指望梅巧玲繼承香火,不想後來又生下了兒子,江家人就將他送給了人販子,人販子又將他帶到了北京,轉手賣給了戲班子福盛班。

引領梅巧玲入門的師父楊三喜是出了名的喜歡虐待徒弟,梅巧玲沒有少捱過打。捱打,對當時很多戲班子學徒來說是家常便飯,因為少年時期被打到大,他們常常心理不平衡,出師之後還會毆打自己的徒弟。梅巧玲第二位師父叫作夏白眼,他對梅巧玲的虐待更加嚴重,後來被第三任師父羅巧福看到,心中不忍,就花錢將梅巧玲贖了出來,自己養,自己教。

一個人在人生灰暗的時候遇到一盞指路明燈太重要了,梅巧玲在遇到羅巧福之前就沒有被人好好對待過,沒有吃過一頓心安的飯,沒有睡過一個踏實的覺……羅巧福技藝精湛,對徒弟非常好,梅巧玲後半生的善行義舉,多少能看到羅巧福的影子。都說“戲子無情”,而梅巧玲雖然出身貧苦,沒有享受過什麼優渥生活,但他重義輕財,深深影響了梅家的後人。

金太史去世的那一年,梅巧玲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江西的考生來北京考試,來了之後卻成日沉溺於京劇之中,但凡梅巧玲的戲,他場場必到。花光身上的錢之後,考生將所有的衣物用品都典當了,生活下去已經不容易,更何況他現在已經完全無心功名,前途盡毀。

梅巧玲聽聞之後十分感動,他親自前往考生的住所,看到考生的生活如此困頓,考生的隨僕生氣道:“我家小主人因為看你的戲,前程功名全都不要了,衣服用品都典當了,你還假惺惺來看他,快走快走!”

梅巧玲並沒有生氣,只是好言好語對凶神惡煞的隨僕說:“你家小主人的衣物都典當了,何不拿出當據給我看看?”那隨僕氣上心頭:“你這人怎可如此,連當據也要要走!”梅巧玲依舊和顏悅色:“你不給我,就隨我一起去當鋪吧。”

那隨僕後來才知道,梅巧玲是要去當鋪將考生所有的財物都贖了回來的,贖回所用的東西一共花費了400金,他又留了200金給了考生,希望他重新站起來,好好備考。他說:“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以功名為重,考取後看戲為時不晚。”很可惜不久之後,這位考生也病故了,梅巧玲雖然與他素昧平生,但還是以知音的名義為他送來了治喪費用,並且持服二十七日以資緬懷。

在旁人遇難之時,梅巧玲出資大方,常常是掏盡家底。而實際上梅巧玲的手頭並不寬裕,他自己也常常找人借錢,最大的“債主”要數京劇演員時小福了。

時小福和梅巧玲的品性相似,德藝雙馨,江湖人稱“義伶”。梅巧玲主持“四喜部”曾經一度陷入經營困難之中,已經到了無法維持的地步。梅巧玲向時小福求助,時小福馬上決定以重金相助,可是手頭又沒有那麼多錢,最後想來想去,就將自己的住房賣了資助“四喜班”,時人稱他為“悍然捐助”。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也就只有梅巧玲這樣為“義”散財的人,才會遇見這樣兩肋插刀幫助提他的時小福。

梅蘭芳祖父梅巧玲,戲迷為他變賣家財患病而終,他為其送葬

同光名伶十三絕,“絕”在非同凡響的表演技藝,梅巧玲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後排左起第二就是梅巧玲飾《雁門關》之蕭太后。一個角色精彩絕倫的表演,始於表演者的博與通。同光名伶十三絕,各個淵博,各個都可稱作通才,而以“義”留名於後世的,當是梅巧玲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