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吳王夫差與晉定公在黃池爭霸,最後到底誰勝了

菜單

吳王夫差與晉定公在黃池爭霸,最後到底誰勝了

春秋時期,“會盟”是諸侯國進行政治交流與政治鬥爭的重要手段。根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諸侯國各種會盟的次數至少在百次以上。但在這麼多的會盟中,最重要最出名的會盟有四次,史稱“春秋四大會盟”。這四大會盟分別是“葵丘會盟”、“踐土會盟”、“黃池會盟”與“徐州會盟”。四大會盟之所以重要和出名,是因為四大會盟分別產生了春秋不同時期的霸主。“葵丘會盟”齊桓公稱霸,“踐土會盟”晉文公稱霸,“徐州會盟”越王勾踐稱霸,唯有“黃池會盟”最終到底是誰稱霸,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懸念。

“黃池會盟”的背景是吳國崛起後北上與老牌中原霸主晉國爭帶頭大哥的位置。吳國崛起的標誌性事件有吳王闔閭時代打趴了楚國,攻破楚國都城,差點讓楚國滅國。他的兒子吳王夫差時代打垮了越國,繼續壓制楚國且屢次成功北伐齊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吳王夫差與晉定公進行了黃池會盟。

為什麼說黃池會盟最後誰當了霸主是個千古之謎,這可要怪司馬遷,因為他的《史記》把水攪渾了。我們來看看司馬遷是怎樣來攪渾黃池會盟最終霸主人選的。《史記·秦本紀》:“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爭長於黃池,卒先吳。吳強,陵中國。”《史記·晉世家》:“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會黃池,爭長,趙鞅時從,卒長吳。”《史記·趙世家》:“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於黃池,趙簡子從晉定公,卒長吳。”如果從這三段史料來看,毫無疑問是吳國最後當了帶頭大哥。但是司馬遷又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寫到:“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然後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繼續寫到:“吳王果與齊人戰於艾陵,大破齊師,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吳晉爭彊。晉人擊之,大敗吳師。”如果從這兩段史料來看,又是老牌帶頭大哥晉國成功壓制了要造反的小弟夫差,繼續坐穩了龍頭的位置。額的神,太史公估計寫《史記》這本鉅著寫暈頭了。他這一暈頭不要緊,黃池會盟最終的霸主結果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史記》是靠不住了,那就得從其他經典史書中尋找答案。《春秋左傳》的記載肯定是當仁不讓的重要評判標準。原因很簡單,《春秋左傳》成書時間比《史記》早,更接近歷史真相。而且《春秋左傳》名氣大,位列中國儒家經典十三太保之一。《春秋左傳》對此的記錄是:“秋七月辛丑,盟,吳、晉爭先。吳人曰:“於周室,我為長。”晉人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呼司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對曰:“請姑視之。”反,曰:“肉食者無墨。今吳王有墨,國勝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輕,不忍久,請少待之。”乃先晉人。”《春秋左傳》的結論是晉國壓制了吳國,還是帶頭大哥。

本來作為十三太保的《春秋左傳》給出了答案,千古之謎在此就應該塵埃落定了。但是儒家經典既然叫做十三太保,那麼《春秋左傳》就不是唯一的終極評判者。另外一個大太保《春秋公羊傳》給出了不同的聲音:“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吳何以稱子?吳主會也。吳主會則曷為先言晉侯?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其言及吳子何?會兩伯之辭也。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曷為以會兩伯之辭言之?重吳也。曷為重吳?吳在是則天下諸侯莫敢不至也。”這段話翻譯下來可以總結為兩句話:“黃池會盟吳國當了帶頭大哥。”“吳國發起會盟,天下諸侯莫敢不從。”如果說兩大太保《春秋左傳》與《春秋公羊傳》正在掌對掌拼內力,誰也打垮不了誰的時候。一個長期跟著《春秋左傳》混的小弟《國語》突然從斜刺裡殺出,用指法襲擊了《春秋左傳》的膻中穴。《國語》這本書以童書業先生的話說,史料價值明顯低於《春秋左傳》,而且成書時代也稍晚於《春秋左傳》。即使這樣,在幾大高手不能互相說服的時候,《國語》的史料還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國語涉及黃池會盟的篇幅比較多,我在這裡就不在引用原文,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國語·吳語·吳欲與晉戰得為盟主》和《國語·吳語·吳差使王孫苟告於周》。總之《國語》要告訴我們的是吳國在黃池會盟上把晉國嚇尿了,最終當了帶頭大哥。

從以上史料綜合下來看,《史記》內容混亂,出錯是常事,所以《史記》內容不能做評判標準。《春秋左傳》離歷史真相時間最近,而且江湖地位很高,有“混江湖不識《春秋左傳》,讀遍史書也枉然”的說法,所以我們對《春秋左傳》的發言不能等閒視之。但《春秋左傳》哪怕猶如喬峰一樣的地位和武功,也難以抵禦慕容博與鳩摩智的聯手。《春秋公羊傳》和《國語》的史料互相印證,他們共同得出的結果比《春秋左傳》更具有說服力。而且如果非要拉上《史記》進行綜合評比,《史記》提到吳王當上霸主的史料也多於晉國。反而《史記》提到晉國勝出的史料內容同《左傳》內容如出一轍。說明司馬遷在史料取材方面是多渠道的,可能因為寫《史記》的工作量太大,或者《史記》根本不是出自司馬遷一人之手,所以造成史料上前後矛盾。不管怎樣,吳王夫差最後當上了帶頭大哥這個結論是更靠譜的。

吳王夫差與晉定公在黃池爭霸,最後到底誰勝了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黃池會盟最後是夫差坐上了霸主寶座。得出這個結論不是把上述歷史資料拿來進行簡單對比,而是基於呂思勉先生《先秦史》與童書業先生《春秋左傳研究》中對於黃池會盟的觀點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而得出。

(一)呂思勉先生認為晉國自從弭兵會盟之後就已經衰落了,而此時吳國剛剛強盛起來,晉國怎麼可能與吳國爭強?另外,《春秋左傳》大多采用晉史,古人很久以前就有定論,所以《春秋左傳》的作者在黃池會盟這段史料的記載中肯定不免有所忌諱與掩飾。童書業先生認為《春秋左傳》一書於列國則揚晉、楚而抑齊、秦,記魯國之事尤為詳細。所以作者一定是與魯國、晉國及楚國有關的人。因此這個人肯定在記載黃池會盟這段材料時張揚晉國之威,打壓吳國之勢。童書業先生還大膽推測《春秋左傳》的作者是吳起,因為吳起先後在魯、晉(魏)、楚效力,且對《春秋左傳》有深入研究(童先生的例證此處不再展示)。《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更是提到“吳起,衛左氏中人也。”說了這麼多,總結下來就是《春秋左傳》關於黃池會盟這段史料不靠譜。《春秋公羊傳》加《國語》,再加呂思勉和童書業的觀點,《春秋左傳》算是被破功了。

吳王夫差與晉定公在黃池爭霸,最後到底誰勝了

(二)我的思考則是從“黃池”這個地方找亮點。“黃池”位於今天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南,當時屬於衛國的封地,也屬於中原腹地。而衛國、魯國等國家都是中原霸主晉國的小弟,換句話說就是衛魯之地都是晉國的勢力範圍。吳王夫差把會盟地點放在了晉國的勢力範圍,敢於深入中原腹地與晉國搶位子只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夫差已經不把晉國與他小弟的軍隊當一回事兒了。第二,晉國的對這部分的勢力影響已經鬆動了,也就是說衛、魯等國迫於吳國的武力已經半推半就跟著吳國混了。《左傳》裡面就有魯國的子服景伯與吳國談進貢的對話記載。《左傳》還有宋國向吳國進貢的記載。再結合吳國多次打敗齊國,征伐魯國,而晉國均為出手來看。吳國敢在晉國勢力範圍內召開黃池會盟,已經是吳國強大實力水到渠成的表現,也是晉國國力衰落,霸主權力開始旁落的寫照。

吳國這個霸主當得太埋沒,一方面是《史記》記載混亂,其他經典史書也說法不一。另一方面是吳王夫差沒有獲得霸主應該享受的待遇。縱觀齊桓、晉文、勾踐稱霸,不是被周天子請去吃飯當座上賓,就是周天子封了大紅包並準備了一大堆禮品派使者轉呈送過來。而翻閱了所有史書,夫差在黃池會盟上沒有吃到周天子的飯,並且連一口水都沒有喝到,更別說紅包和禮物。《國語·吳語·夫差使王孫苟告於周》這段史料反而記載的是夫差自己派人屁顛屁顛地去向周天子報告自己的功勞,得到的獎勵就是周天子的一頓誇獎,祝他多福長壽,但是夫差連一個棒棒糖都沒領到。基於此,所以後來的很多學者都懷疑夫差並沒有當成帶頭大哥,誰叫夫差這個霸主當得如此寒磣。

如果夫差這個霸主當得僅是寒磣還就罷了,可惜的是夫差這個霸主不僅沒有掙夠當霸主的面子,還輸了自己在南方的裡子。他在黃池鬥晉定公地主的時候,勾踐在後面深深地捅了他的菊花。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菊花殘,滿地傷,夫差從此沒有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