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紫禁城的正門除了皇帝能過,還有四種人一生只可走一次

菜單

紫禁城的正門除了皇帝能過,還有四種人一生只可走一次

紫禁城午門前自北向南依次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朝稱承天門)、大清門(明朝稱大明門),午門後有太和門(明朝稱奉天門,後來改稱皇極門,清朝改稱太和門)。各門之內,兩側建有廊廡。此類用門廡圍繞形成廣場、層層遞進的佈局,是受到中國古代“五門三朝”制度之影響。

午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

午門過去是頒發皇帝詔書之處。每年農曆臘月初一,在午門舉辦頒佈翌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到重大戰爭,軍隊凱旋時,在午門舉辦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朝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是在午門前舉行。民間傳說中有所謂“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也是指午門前,但將此處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種民間傳說並不符合史實。

每逢重大典禮以及重要節日,均在午門前陳設體現著皇帝威嚴的鹵簿。

紫禁城的正門除了皇帝能過,還有四種人一生只可走一次

明朝時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午門懸燈,皇帝賜宴百官。《類腋·天部·正月》引孫國敉《燕都遊覽志》:“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皇帝在立春日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清朝時,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日,在午門“頒朔”,頒發次年曆書。

午門前設有兩根紅杖。兩名護軍手持紅杖坐在門下,親王以下人員經過時不起立。若有不報名便擅入門者,護軍可舉杖便打。午門下的兩處小房原是明朝錦衣衛值房,東西兩廂以及禁門站滿了禁軍校尉。

午門平面呈“凹”字形,沿襲隋唐洛陽城紫微宮應天門以及宋朝宮殿丹鳳門的形制,這種建築形制是自漢朝的門闕演變而來。闕門制、方門頂、三門道。午門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為墩臺,高12。00米,墩臺正中開有三個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東側的叫左掖門,西側的叫右掖門),俗稱“明三暗五”。東側門是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是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僅在舉辦大型活動時方才開啟。

墩臺上正中建有一座門樓,面闊九間(60。05米),進深五間(25。00米),重簷廡殿頂。墩臺兩翼各設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的兩端均有重簷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分別建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逢皇帝親赴天壇、地壇祭祀時,鐘鼓亭的鐘鼓齊鳴,皇帝赴太廟祭祀則擊鼓,大型活動則鐘鼓齊鳴。午門的建築左右對應,高低錯落,形似朱雀展翅,所以午門又稱“五鳳樓”。

午門正中間的中門是皇帝專用的出入口,因此這條路又被稱作“御路”,不過有另外4種人在一生中,也能享受這皇帝般的待遇、從中門進出,其中之一就是皇后,在皇帝大婚當天,皇后便可以乘著花轎從中門進入;剩下的3種人則為每次科舉考試透過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在接受皇帝接見後,即可從中門走出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