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菜單

《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導讀】

關羽之死,極其悲壯,堪稱小說《三國演義》裡的“名場面”。

關羽,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間,在臨沮縣章鄉南(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被孫權大將潘璋部將馬忠捕殺。這是有明確記載的,不過也留下了千古謎團。

今天,我們就圍繞“關羽是怎麼死的?”這個需要破解的謎團,以“消失的馬忠”為線索展開探討和大膽推斷。

【正文】

關羽死於馬忠之手,這是確定的事情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被前來支援曹仁的徐晃擊敗,只好回軍江陵。

在途中,陸遜任右護軍、鎮西將軍屯駐夷陵,呂蒙任南郡太守駐江陵。期間關羽不斷派遣使者前往呂蒙處,關羽軍隊家屬大多在江陵,呂蒙讓使者到城中傳遞家書,關羽軍因此漸漸潰散。關羽至當陽西保麥城,敗走麥城後,士兵繼續逃散,關羽身邊只剩十餘騎。十二月(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間),關羽偽降,在城牆上立幡旗模仿人樣,藉機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臨沮縣章鄉南(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這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敗走麥城”的橋段。十二月關羽被孫權大將潘璋部將馬忠捕殺,孫權將其首級送至洛陽曹操處。兒子關平、部將趙累亦於臨沮被斬殺。

這一點從酈道元所作的《水經注》中能夠得到驗證:

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漳水東南流,又屈西南,逕編縣南,縣舊城之東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陽城,移治許茂故城。城南臨漳水,又南歷臨沮縣之章鄉南,昔關羽保麥城,詐降而遁,潘璋斬之於此。漳水又南逕當陽縣,又南逕麥城東。

《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擒關羽,然後殺之?這恐怕不是歷史的真相。

關羽死後,圍繞他的身後事又引出了一段故事。出於轉移矛盾焦點等的考慮,孫權將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即關林。孫權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後來,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

“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

可是,這一切並沒有結束。在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之後,作為獲勝者的孫權對有功的部下進行了封賞,然而從封賞的有關人員來看,引出了破解“關羽是怎麼死的”這個歷史謎團的關鍵線索。

馬忠去哪了?破解關羽之死謎團的關鍵

關羽一死,孫權是受益者之一,他不僅奪回了荊州,還斬殺了臥榻之側的勁敵關羽。於是,他對有功人員進行了嘉獎,潘璋因功拜固陵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朱然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這很正常,因為當關羽準備向西奔向益州的時候,孫權的部署是這樣的:偏將軍朱然、潘璋在臨沮截斷道路。朱然和潘璋都是有功人員,當然要進行嘉獎了。不過,等一下,好像漏掉了一個關鍵人呢?誰?就是具體執行捕殺關羽父子和部將趙累的馬忠啊!

對於馬忠,《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對馬忠做了記載:

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馬忠,無疑是有大功的,按照正常邏輯是要進行封賞的。可是這之後別說對於馬忠的封賞了,就連他的事蹟都從此不再現於史冊。可以說,馬忠,在正史中成了“流星一樣的存在”而從此消失不見了。這也給羅貫中先生留下了巨大的創作空間。於是,在小說裡,馬忠,成了“蜀漢五虎上將終結者”。他,不僅捕殺了關羽,還射死了黃忠。不過,“求仁得仁”,他死於之前睡夢中殺害張飛的範疆和張達之手,算是得了報應。

《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前頭捕殺關羽,後邊射死黃忠,馬忠,簡直不要太得意了!

不過,馬忠,“消失的馬忠”,這很不太尋常!無論從馬忠的職位還是他的功勞來看都不應該。

從官職上看,馬忠是潘璋的司馬。司馬,東漢和三國時,三公及常設將軍等所置屬官。為統兵官員。秩千石、比千石,三國時為第六品或第七品不等。潘璋此前於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中遏制逃兵有功,孫權十分讚許,拜為偏將軍,領有百校,屯於半州。東漢武官僅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偏將軍,屬武官之中上階級,秩二千石,第五品。周瑜最後的武官銜就是偏將軍,呂蒙拿下荊州受封的也是偏將軍。可見,潘璋的偏將軍品級並不低,所以馬忠任他的司馬就可以理解了。

從功勞著眼,馬忠是有大功之人。關羽,何等人也?東漢末年亂世中“國際知名”的“萬人敵”。不僅是愛才的曹操和有識人之智的孫權,就連郭嘉和程昱等曹操的謀士,以及周瑜和陸遜等孫權的干將,對於關羽之勇猛有深刻的認知。可以說,對關羽“萬人敵”的認知,又是各個陣營較普遍的。更何況,關羽此前已經得到了自稱漢中王的劉備的充分授權: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州。從關羽的名稱、職位和權力等各方面看,馬忠捕殺關羽相當於“手刃敵酋”。更何況,馬忠捕殺的還是關羽父子。這個功勞放在任何時代和任何陣營,都堪稱大功一件了。

從官職品級看,馬忠,沒有不進入“傳”的道理;從功勞著眼,馬忠,沒有不大加封賞的理由。可是,這兩件事就是發生了,而且還是同時發生了,這,是不是很不同尋常呢?

我們再進一步說,即便不給馬忠單獨列傳。但緊隨潘璋列入傳裡也是完全可以而且應該的。這樣的例子在《三國志》裡有很多。《三國志》的體例是國別紀傳體史書。紀傳體,可以理解為“講故事”。只要相關人物有比較值得寫的事蹟,哪怕品級不算高,仍然可以緊隨主將入傳。比如《董卓傳》裡的李傕郭汜、《呂布傳》裡的張邈陳登、《臧洪傳》裡的陳容、《公孫瓚傳》裡的鮮于輔閻柔、《夏侯惇傳》裡的韓浩史渙、《曹真傳》裡的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夏侯尚傳》裡的李豐許允王經、《崔琰傳》裡的婁圭孔融許攸,《諸葛亮傳》裡的董厥樊建、《劉封傳》裡的孟達,《宗預傳》裡的廖化,《張紘傳》裡的秦松陳端、《闞澤傳》裡的唐固、《孫登傳》裡的謝景,等等。品級不夠高、對歷史事件的影響力低等,都不是馬忠毫無記載的緣由。

馬忠,同時還很不應該地“缺席”了僅僅兩年之後的猇亭之戰。此戰中,振威將軍領固陵太守的潘璋負責固陵方向的防守。具體部署,按照《中國曆代戰爭史》的記載:

潘璋督諸軍鎮守秭歸,將軍陸議守巫,將軍李異守巴山,部將劉阿守興山。

《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夷陵之戰,潘璋部首當其衝,其防守的每一個點都擋在劉備前進的道路上,這不正是武將證明自身價值的良機嗎?

獨不見馬忠!在防守和之後的追擊兩個階段中,潘璋都是首當其衝的。這對於武將而言無疑是立功的揚威的大好時機。兩年前斬殺關羽、立下了赫赫威名的司馬,卻沒有參與至關重要的一戰,沒有留下任何記錄,這也不尋常。

馬忠,消失了?馬忠,去哪了?

由馬忠的不同尋常的“消失”,我們可以發現“關羽之死”的不同尋常之處,這裡是有蹊蹺的。

縱關羽?擒關羽?殺關羽?孫權選的是哪一個?

時間回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

呂蒙任徵荊州大督,率兵西上,孫權親自率軍為後援。對於此次進兵,奪荊州,無疑是首要目標。然後就是關於關羽的。擺在孫權面前有三個選擇:

選擇1:縱關羽。就是放關羽西奔。這是最下策,無疑相當於放虎歸山,以關羽的性格,大機率會反擊荊州,給自己創造麻煩。從派遣潘璋與朱然截斷關羽後路來看,孫權顯然選的不是這一項。

選擇2:殺關羽。藉機除掉關羽,永絕後患。

選擇3:擒關羽。擒獲關羽,勸降、送還劉備和獻予曹操,再做商議。

選擇2和選擇3中,對孫權最有利的無疑是選擇3“擒關羽”,這對孫權而言轉圜和發揮的空間更大。至少有以下三個收益:

其一為己用。“萬人敵”歸於自己帳下,近者,對孫權而言是荊州之戰的完美落幕;遠者,無論是對於北面的曹操還是西面的劉備,有關羽為之衝鋒陷陣,是力量和影響力的極大增強。

其二還劉備。荊州的歸屬一直是赤壁之戰後,橫在孫權和劉備之間的芥蒂。之前歸屬劉備的三郡盡為孫權所有,劉備極有可能再次展開爭奪。然而,送還關羽,表明了孫權“謀地不謀人”的態度和恢復友好的誠意。而且,無形中這關羽就成了人質,劉備再覬覦荊州,不能不考慮關羽的安危吧?

其三獻曹操。之前關羽的北伐“震動華夏”,逼得曹操一度想遷都。如果把關羽和被俘的于禁一併送還曹操,無疑是份量很重的“獻禮”。對於強化與曹操的關係,在劉備來攻的必要時刻施以援手,無疑加大了砝碼。

除了上述的分析,荊州之戰的種種跡象也表明其實孫權選擇的就是“擒關羽”。正因為如此,殺掉關羽父子的馬忠功過相抵,給孫權制造了巨大麻煩,所以不僅沒有封賞,而且從此被“雪藏”甚至“被過早提前退休”。

《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關羽失荊州的過程,當時,關羽確實已經無路可走了。

關於招降關羽、為己所用這一點,在裴松之為《三國志》所作的注中是有體現的。

《蜀記》記載,孫權一度有意不處決關羽,將他留下做為應對劉備和曹操的戰力;孫權近臣建言:

“野狼絕不可豢養,否則一定會帶來禍害。曹操於活捉關羽後沒有立即將他處斬,自取大患,後來受他反攻而甚至一度考慮遷都,主公難道忘記了嗎?關羽萬萬不可活命。”

裴松之注則認為,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退路,羽至即斬,而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不可能不即時殺關羽,焉有時間議其生死。而南北朝時世人普遍認為關羽不願投降而殉節。

其實以上無論是《蜀記》的記載還是裴松之的註解,還是南北朝人的理解都是有問題的,不足以為憑。

首先,《蜀記》的記載是不完整的。只記載了孫權和下屬的第一輪對話。接下來孫權又是怎麼說的?最後又是怎麼決策的?孫權是如何給呂蒙下達任務的?都沒有明確記載的。而“奪荊州,擒關羽”,至少是當時呂蒙和陸遜的共識。呂蒙對荊州覬覦已久,並向孫權獻策。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討魏將曹仁於樊城,留兵將守備公安、南郡。吳都督呂蒙意欲用計偷襲荊州,便稱病前往建業。時年37歲的陸遜前往見之。如《三國志-陸遜傳》所載:

“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呂蒙為不洩露軍情,假意稱關羽是無法圖謀的,不過呂蒙回到建業,呂蒙便推薦以“意思深長,才堪負重”、但“未有遠名”的陸遜,權便拜遜為偏將軍右部督,替代呂蒙的位置。可見對於陸遜的謀劃,從孫權到呂蒙都是認可的。

其次,裴松之的判斷有些片面。確實,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而且那時的通訊條件相對粗陋,不可能把“關羽被擒”的現場以圖片、影片或語音的形式發給孫權,並請示處理意見。不過,如果事前有明確的任務下達,有具體的行動方針和目標呢?也就是說孫權和臣下的討論,也有可能發生在荊州之戰爆發前,是作戰會議上圍繞行動方針展開的探討。

再次,南北朝人的理解有些想當然了。關羽,作為忠義的化身,是三國之後很久遠才發生的事情。當時,文臣武將擇主、跳槽是很普遍的。荀彧和郭嘉等人,先是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法正,先效命於劉焉劉璋父子,後服務於劉備。張遼,先後跟隨丁原、董卓、呂布等人,後隨曹操。就是關羽本人,也曾經投降過曹操,還立過戰功。“殉節”,在亂世對人的約束力是很弱的。

《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清朝《三國演義》中呂蒙的畫像。奪荊州時的攻心為上,堪稱典範。

孫權對關羽的招降之心不僅體現在文獻中,更有行動上的體現。呂蒙奪取荊州之戰,很顯著的特點是什麼?除了趁關羽不備以外,更多體現了“攻心為上”。呂蒙入據城中,安頓關羽及其軍隊將士的家屬,撫慰各軍家屬,又嚴令約束孫軍士卒不得干犯城中百姓,更不能豪取強奪。關羽家中府藏的財寶,呂蒙皆令先行儲存,待孫權到再講。關羽引軍欲回後方期間,在道路上數次派人與呂蒙相通訊息,呂蒙每次都厚待使者,讓他周遊於城中,向前線士卒的家屬致問或投送家書。就在關羽退走麥城的時候,還派人進行勸降。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呂蒙的“攻心為上”,在兩年後就收到了回報。劉備進攻東吳的初期,武陵郡諸縣各道民夷皆感念劉備的舊恩反吳投蜀,於是,劉備在秭歸東北依山築城自居其中以待荊州響應之人。但結果卻是彼此失望,不見來者,之後才繼續向東進軍。

從最初的謀劃到之後的執行,從孫權到呂蒙都有意招降關羽,所以,“縱關羽?擒關羽?殺關羽?”三個選項中,孫權選的是“擒關羽”,而非殺關羽。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捕殺關羽父子的馬忠沒有得到封賞,因為他把事情搞砸了,給孫權留下了一個極大的隱患!

推斷歷史現場:馬忠之失關羽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間),大雪紛飛之夜,北風狂吹,麥城西門打開了,有數十騎疾馳而出,向西而行,為首者正是關羽。當天下午,關羽很恭敬地送走了前來勸降的東吳人士,約定次日出城投降。待東吳人士離開之後,他卻隨即命人在城牆上立幡旗,特意囑託要模仿人的模樣。對於關羽的舉動,左右都很默契而高效地配合著,因為這是他們剛到麥城時的約定。

經過一番疾馳,關羽等人已經離麥城很遠了。打聽路人得知,這在漳鄉以南,屬臨沮縣地界。在關羽等人人困馬乏正要稍作歇息時,忽然間殺出一段人馬,不用多想,這肯定是孫權的人馬。轉瞬間關羽這幾十騎就被圍在中間,這時有一人催馬上前說到:“關將軍,我乃潘璋司馬馬忠,奉都督之命在此等侯將軍多時了。我家主公欽佩將軍之勇,有意與將軍共爭天下,保江東之基業,特在江陵(孫權十月至江陵)侯將軍晤談。刀劍無情,我方人眾,將軍寡從,若有創傷追悔不及,將軍人等可將手中兵刃交予手下士卒。”關羽對於場景是有預期和心理準備的,自麥城西行以來一路上頗為平靜,這本就不尋常了。只是沒想到呂蒙人等會於此地設伏。

其實,早在聽聞南郡已失,折向麥城的路上,對於今天這個場景關羽是有過設想的:怎麼辦呢?是降?還是——-?荊州已失,本來就已經有負漢中王的重託了。積蓄和準備了數年的北伐,最後落得個這個結果,實在沒有臉面面對他啊!如果降了,自己和手下人的性命確實是保住了,可是自己的餘生就要揹負長久的愧疚,實在有損尊嚴。如果奮力一搏,又如何呢?即便人頭落地,那也只是一瞬間的事。長痛乎?短痛乎?想到這裡,關羽仰天長嘯,隨即呼喊:“眾人隨我取義乎?”左右皆言“諾”!於是,關羽隨即揮舞手中的兩把環首刀(正史上並未記載關羽使用的武器,很可能用的是兩把環首刀)向馬忠砍來。馬忠大驚失色,隨即閃躲。這也難怪,馬忠說話見關羽神情若有所思,原以為他會放下雙刀投降,沒想到居然會向自己砍來。躲過刀鋒,隨即呼喊左右,“獲敵首級者主公有賞”。於是,雙方展開了廝殺。其實,不用說,這完全是一邊倒的,結果是很確定的。關羽在身被數十創後,已無力再舉起雙刀,氣息也愈發微弱,他明白自己的大限到了!他勉強地倚在馬背上,以最後的力氣再次仰天而嘯:“漢中王,來生投效了。”瞬間,一群兵士蜂擁而上,——-。

《三國演義》解析關羽是怎麼死的從消失的馬忠展開推斷

如圖的擒而後死,無論從哪個角度想,都是非常不明智的!

關羽,陣亡!

此時,身在江陵的孫權,焦急地等待著最後的訊息。不得不說,他對呂蒙先前的謀劃是非常滿意的:心戰為首,奪地為其;荊州要奪,關羽也要得。他剛剛得到捷報,周泰和韓當已經分別奪取了房陵和南鄉,這荊州六郡及周邊已經盡歸自己了。唯一的懸念就是他關羽了。沒錯,如果能擒獲關羽,就算他不效命於自己,無論是對面曹操還是劉備,手中都有了一張王牌。擒獲關羽,萬事圓滿。同時,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年輕一代也成長起來了,這陸遜的作戰計劃就很周全。為了防範關羽走麥城,向上庸劉封方向奔跑。他命潘璋與朱然堵截於臨沮至夾石間,如此安排,關羽插翅也難飛了!

數日後,孫權等到了他最不想要的結果:關羽,被馬忠斬殺了。聞聽訊息,孫權實在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氣了,“馬忠,誤大事矣!”邊說邊重重拍案。也許他覺得一句話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憤怒,於是,他又接著說:“他日西境戰端再起,罪在馬忠也!日後左右敢言馬忠者,罪也!”接下來的日子裡,孫權開始為極有可能到來的劉備的進攻做著準備。從此,馬忠,在東吳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禁忌。

於是,剛剛大有斬獲的馬忠,就成了“消失的馬忠”。

這很可能才是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