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菜單

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分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可是在《三國演義》的後半部分,他卻成了曹魏陣營第一“名將”乃至是當世“神將”。許多人對此表示:他不過是走了狗屎運。

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其實,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回中,諸葛亮親口為之正名說:張郃乃魏之名將,非等閒可及。大家看小說前半部,之所以覺得他不過爾爾,那是因為他的對手太強,並且故事還未講到他的“主場”。

張郃生卒年不詳,在正史中交代,他早年參加過鎮壓黃巾起義,一受徵募即為“軍司馬”。在漢末的時候,普通底層出身的人,不太可能一上來就被委以要職。

張郃的出身,即使不是世家大族,至少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家。所以可以推測出,他很可能接受過一些正規的軍事教育。後來,張郃先投袁紹,再投曹操。從他與曹操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並不是普通的勇夫,實則有一定的謀略。

張郃一生,與趙雲曾經有過四次交戰,前三次都在三十回合以內就敗走,只有最後一次反過來追擊趙雲。有人說,這是因為頭三回趙雲的武力值正處於巔峰時期,所以張郃慫了。

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而最後一次,趙雲懷裡抱著阿斗,不方便打鬥,所以張郃才會佔了上風。其實,這也側面說明了一件事:張郃不是不能打,他只是不想將自己置於極端危險的境地。

包括他和馬超作戰時,二十回合就輸了。理由也非常簡單,當時馬超有心替父報仇而找人拼命。張郃很清楚,自己不過是給曹老闆打工,實在沒有道理拼命,所以自己要避其鋒芒。

張郃一開始接受東漢朝廷的徵召打黃巾軍,再到投降袁紹,再降曹操,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扯起一杆旗子,他彷彿早就認定了自己是一個“打工的命”。

能好好地跟著曹老闆打下一畝三分地,不就行了嗎?難道要像許褚、典韋等人一樣,為別人的家底兒去拼命?那只是“匹夫之勇”。假如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絕對算不上是一名好將軍。

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前面提到過,張郃一開始接受朝廷的招募當的就是“軍司馬”。這個“軍司馬”是什麼職務呢?他其實是將軍的屬官,秩比一千石。而當時的一個縣令,年俸祿才六百石左右。

在東漢末年朝廷勢力還沒有徹底瓦解的時候,朝廷不可能招一個大字不識的粗蠢匹夫去當將軍的屬官。所以,我們可以斷定,張郃至少讀過幾天書。那麼他和許褚等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不太容易被熱血衝昏頭腦。

張郃非常清楚自己要想的是什麼,他也沒有那麼容易被“主公”的小恩小惠收買,更不會為了“主公”的江山,或者是一時的義氣和人拼命。

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這麼一想,你就完全能理解他為什麼和趙雲、馬超等人一打就逃了。因為曹老闆家兵多將廣,讓他去“送死”,不值得。

《三國演義》中曹魏陣營屬於反派,在小說的前期,許多英雄人物都還活蹦亂跳,曹老闆陣營稍有一點智慧的人都不太適合出場。

比如前面就有一郭嘉,吹得天上有地下無的,結果他早早就駕鶴西去了。剩下的必須全部是酒囊飯袋,要麼就是沒腦子的蠻牛,這樣才會彰顯出蜀漢陣營的“偉大、光榮和正確”。

假如前面就把張郃寫得和關羽、趙雲之流一樣的牛掰,就像《韓非子》裡面那個故事一樣,“自相矛盾”。兩個將軍對陣,不管你打了幾百上千個回合,總要有一個人落敗。

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那些名氣一直很響亮的將領,像趙雲這種,分明是作者刻意造出來的一位“戰神”,肯定不能讓他落敗。又或者作者本身比較同情的人物,也不適合讓他們失敗得太難看。

比如像馬超,人家要報殺父之仇。你能專門開一章寫他雄赳赳、氣昂昂地打過來,結果一個照面就被張郃打了個狗吃屎嗎?就算你樂意,讀者看了也會很生氣啊。所以不到最後,絕不可以讓他們落敗。既然他們不能敗,那就只有讓張郃落敗了。

但是,英雄也有落寞的時候。隨著故事進入尾聲,《三國演義》前期的那些個神將、良將都紛紛離領了盒飯。

作者覺得該輪到張郃表演時,他的主場就多起來了,那麼對他的評價就自然上升了。因為作為主角劉、關、張三兄弟和諸葛的對手,假如太弱了,也顯不出主角的本事。

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大時代,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角落裡,都有無數的英雄湧起。他們各自施展才華,展露智慧與力量的鋒芒。

縱然羅貫中有一支生花妙筆,也絕不可能同時間書寫數以百千計的英雄人數。所以,他只能在同一時間,描寫一個或者是一小部分人。

但與此同時,在他筆墨沒有落到的地方,那些英雄,依然還是英雄;那些名將,依然還是名將。並不會因為他此刻沒有向讀者提及,就自動被降了級。

後期的張郃和前期相比,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他一直是有智慧的,只不過要看跟誰人比罷了。在《三國演義》七十回中,諸葛亮就誇他是曹魏的名將,並說只有張飛能對付他。

張郃:在《三國演義》前半部被“吊打”,在後半部卻成了第一名將

假如你手上有這本書,不妨去翻一翻。這一段比較有意思的是,諸葛亮看似是在誇張郃,但是其實是在稱讚張飛“粗中有細”。原來,諸葛亮早就看破了:張飛也並非只是一個莽漢。

古之名將,除了衝鋒陷陣時,要有萬夫不當之勇以外,我覺得仍然需要一定的智慧。尤其是像張郃這樣的將領,他除了自身擅戰,還應該懂得一點運兵的法門。

並不是只有血氣之勇,找人拼命就能夠成為名將。所以,像《三國演義》中許褚、典韋那樣的不能算名將,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莽夫。

另外,張郃的成名和司馬懿得天下一樣,除了懂得自保,最重要的還是活得夠長。可惜司馬老烏龜看穿了張郃,最後讓他提前送了命。

其實直到今天,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這樣。當你熬死了大部分與你同齡的同行,活著的你就成為元老了。千萬不要傻拉呱嘰去替“老闆”拼命,努力地活著,不怕找不著機會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