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龍口文學|清代姜氏家譜與族人

菜單

龍口文學|清代姜氏家譜與族人

龍口文學|清代姜氏家譜與族人

文/劉玉濤

十年前,在龍口濱海度假區試駕莊村首次發現了清代姜氏家譜,長246釐米,寬164釐米。家譜為絹卷軸式,邊底為群青鋪地,上天為青龍騰飛、祥瑞納雲,下地反映了姜氏宗祠的恢宏壯觀和市井風情、工筆重彩,畫面人物,栩栩欲生,亭臺樓閣,惟妙惟肖,字跡工整,蠅頭小楷填寫,男尊女卑,長孫有序排列。姜氏家譜始祖為姜鑑、姜貴二人,依次後排序一世姜江,二世姜豪,三世姜思齊,四世姜宗孟,五世姜三才,六世姜愷,七世姜成時,八世姜進思,九世姜生色,十世姜世隆,十一世姜時增,十二世姜大信,十三世姜德高等為代表。

從姜氏家譜看,家族龐大,人丁興旺,男女總計500餘人,反映了三百多年的家族歷史。據市旅遊局局長、濱海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趙樹傑介紹,姜氏家譜是試駕莊村民姜氏後裔無償捐贈給黃縣民俗博物館收藏。同時捐贈的還有其它三件民俗文物,為黃縣民俗博物館增添了家族發展史的佐證,進一步豐富了《萊夷風情》館藏民俗文物。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記載。《水經注》雲:“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甫申、呂、紀、許、向等姓並封為國。

從姜姓遷徙分佈後來在歷史的程序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建立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嶽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嶽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姜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北方為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

姜姓輩分,姜姓字行輩分嚴謹有序:《唐。姜公輔主修姜氏統總譜合大成派系50世》 世運承先澤 光華繼後如 家國文明遠 廷賢任爾思 一邦登政仕 永紹吉人圖 三伯從公久 天壁可為謨 子能輝前志 兆泰俊良儲 井泉莊姜氏為“儲”字輩下延 儲文茂勝永 大守志興啟 賢能道仲時 金常必正家(之) 姜姓合大成統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傳衍慶 勳烈降昌 肇基建業 丹書訓詳 英才左漢 忠信相唐 封侯賜爵 祖武留芳。黃縣自十四世起姜氏排定十字:慶振延宗厚,祥增啟緒昌。名紹先範遠,潤澤爾繼光。姜姓特殊的字輩: 迴圈用字字輩 和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部首的字派來進行迴圈。

據黃縣《黃城陽姜氏族譜》記載,姜姓原居於甘肅天水,明洪武年間,姜鼎夫婦攜男帶女在黃縣城東南“東有香爐頂,西有望海嶺,南有雙角山,北有椅子圈”的黃城陽村,耕田織布,繁衍生息。那個是黃城陽已有“戰山戶”黃、張居住,後來黃張相繼遷徙他鄉,從此以後,作為“買山戶”的姜姓便長期在這裡居住下來,直到如今,村中除姜姓之外,別無二姓。

據境內現存的七八種版本的《姜氏族譜》記載,在歷史上,以姜鼎為始祖的《姜氏族譜》進行過七次刊修,早年間的族譜,曾至於唐代古剎——文基寺中珍藏,有一次文基寺失火,譜書被焚燒一盡,片紙無蹤。由於前四世失考,二次修譜便由第五世“公、棟、振”三兄弟開始,前四世祖在譜書中只有一個簡單的記述。

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窪裡重刊的《芝陽姜氏族譜》第一卷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姜姓四嶽之裔,世居天水,徙山東,居黃縣東南豐義社,其地名黃城陽,衣冠繼世,為邑望族至。”譜書中說,清代初年“我曾祖叢,以少時負笈從事,道經古窪裡莊,見其地林木蔥茂,佳氣氤氳,負山面河,左右映帶,遂與從弟思道謀居於斯,娶姚氏為側室,佃置田地暫居,來往年久產豐,遂歸白沙社五甲,與黃城陽始祖往來,未曾絕也。”窪裡姜姓世代相傳,先祖姜叢是一稅官,負責黃城西北一帶稅事,每日騎馬往返於途,早出晚歸。也有人說是因為姜叢經常在北海打魚,看中了這塊地方,便在這裡娶姚家的女兒為妻,安家落戶,遂於臨海隅地,置田造屋。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窪裡村耄耋老人回憶,過去在村中間路北有一座家廟,廟門頂端懸“姜氏祠堂”匾額,門上年年更換對聯,但內容始終不變,上聯是“天水名門先德厚”,下聯是“芝陽世胄古書香”。祠堂門前有明柱,其楹聯是“一祖傳流千枝萬葉同此脈,五宗衍億子兆孫共斯跟。

黃縣姜姓族人樂善好施,多有義舉,為此民國年間重修的《黃縣誌》以罕見的形式,為後世留下了“窪裡鎮……土圩,姜溎捐款,村民合修,槍炮合置”這樣一段極為寶貴的文字資料。姜家經商在通都大邑均為富商巨賈,為官者在異地他鄉多屬清官廉吏。姜姓人才濟濟,巾幗不讓鬚眉。清光緒七年(1881年)姜家門裡出生了一位千金小姐,這便是後來遠嫁棲霞,成了大地主牟墨林之長孫—“日新堂”主人牟宗植的兒媳婦的姜振幗。

其婆婆鹿氏因牟宗植早亡,人稱“大寡婦”。姜振幗婚後生有一子一女,不幸丈夫英年早逝,姜振幗雖然早年守寡,中年喪子(女),但把日新堂這個龐大的家業管理的井然有序。

棲霞有關牟氏家族的史料中說: “姜振幗才華超群,治家有方,日新堂的大小事情由她作主”,人們將其與大觀園裡的王熙鳳相提並論。姜宣,號河,山東黃縣人,康熙癸巳科(1713)年舉人,任兩淮鹽運司通判,授儒林郎。姜重霱,字瀛洲,山東黃縣人,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恩科,鄉會試同年舉行,“由本年舉人中本年進士”,任天長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從此黃縣姜氏族人姜其垓家傳出了一門二進士的佳話。

龍口文學|清代姜氏家譜與族人

目前,黃縣姜姓族人遺存下來保護較好的姜氏木樓(原東北遇學校舊址)現為煙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姜氏木樓最早的主人是姜寭。早年間,黃縣城裡小獅子口東北面的大片豪宅,均為姜姓故宅(今東北遇一帶)。這片大約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住宅,坐北面南,西到小十字口北街,東達城牆跟下,具有的明顯的清代建築特色,是黃縣房屋建築的典型代表之一。

這組清代建築佈局上的節奏和韻律,色彩上的搭配和對比,借鑑於宮廷建築,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淡雅清幽,既實用,又美觀。一行行沿中軸線展開的房舍,分別由正房、廂房組成了一個個穿堂式四合院。西邊小十字口北街路東路西,東邊牆跟下臨街的群房,使整個建築形成了一座皇家宮殿式的封閉院落。

姜氏木樓,為北方硬山式建築風格,木樓為灰色小板瓦屋頂,讓人感到端莊穩重,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蹟和載體。

龍口文學|清代姜氏家譜與族人

山東省散文學會龍口創作之家郵箱:sswxhlkczzj@126。com 壹點號龍口文學郵箱:1433050159@qq。com

壹點號龍口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