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呂文江:隨感三則

菜單

呂文江:隨感三則

呂文江:隨感三則

鸛雀樓的遠與近

記得很小的時候,大約小學一、二年級吧,就讀到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簡短有力的五言絕句,稱得上是我們當年的開蒙詩。

在當年讀詩的孩子心中,王之渙登臨憑眺的鸛雀樓,那麼美、那麼壯觀,一定是一個離自己很遠的所在。這樣的印象,持續了很久很久,直到當年的孩子人到中年。

三年前,假期從北京回鄉探親,在家鄉工作的好友午後開車帶我從縣城出發,向東行駛大約二十公里的路程,即到了黃河岸邊。下得車來,但見黃河河水滾滾向前,在略微西斜的太陽的照耀下,尤其顯得雄渾肅穆。同學指著對岸說,看,那是中條山,看那邊山腰上,那是鸛雀樓!

啊,我心裡略微一驚,鸛雀樓,王之渙詩裡的鸛雀樓,離我們竟是這麼近。

這兩年跟當年一輩同學說起,大家幾乎都有同樣的感覺,原來鸛雀樓離我們這麼近,真是沒想到。

我於此想到:為什麼美好的東西,總是被我們下意識地想得離我們很遠,在一個我們並不明確的所在?

而我也不禁盼望,在我們經歷了生活的風霜雨雪之後,也能像發覺鸛雀樓原來離我們不遠一樣,發覺美好的東西就在我們身邊。

呂文江:隨感三則

有文化與沒文化

我的一位小學沒畢業就輟學回家的發小在平日聊天當中,經常半開玩笑半當真地嘲笑在大學任教的我“沒文化”,有次還當著他初中畢業的老婆的面這樣說,他說,他老婆就笑。他老婆笑,是因為把文化理解作一般而言的知識,半輩子與書本打交道的我非但不可能沒文化,文化水平還不是一般的高。而他說的我沒文化,其實是從文化的更深層次來理解的。往小裡說,是作為人情世故的文化;往大里說,是中國古人所說的“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自我反思,在這大、小兩種文化意義上,讀書教書半輩子的我,確實都是貧困的。

呂文江:隨感三則

以天或神為對手

看到某學者的文章《日本與中國的命運糾纏》,其中講到,格局大者,不應以格局小者為對手,不然會被後者所限定。這樣的講法,令我想起多年前看過的法國某飛行員作家所寫的《沙漠星辰》,其中講到非洲某個部落的人,長期與英國派來的一個將軍纏鬥,結果在將軍奉召歸國後,這些部落的人覺得離開這種爭鬥,生活好像突然失去了意義,乃至竟盼著英國政府再把那人派來跟他們對峙。在我看來,這就是自己被自己視作的對手所限定,這就叫失去自由。進而推想,人立天地間,格局大者,不應以任何人為對手,真要樹立對手,那麼就以天為對手,或者叫以神為對手。在天人、人神的對峙關係中,人因為以絕對高於自己者為敵手,那麼透過這種爭鬥,人會被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格局中去。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人要永遠紀念他們的祖先雅各的原因,因為雅各曾經與神較勁(雖然較勁的結果是被神扭傷了他的大腿筋),與神較勁將以色列民族這雅各子孫的格局抬升起來。

【作者簡介】呂文江,陝西大荔人,任教於高校,教學科研之餘,喜寫作隨筆、散文等。

*配圖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編輯刪除*

呂文江:隨感三則

主 辦:渭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 編:趙粉絨聯絡電話:0913-2126170地 址:渭南市朝陽路東段21號投稿郵箱:huashanwenxue@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