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如何處置西北馬家軍?流言和歷史給出不同的答案

菜單

如何處置西北馬家軍?流言和歷史給出不同的答案

歷史應該源於事實根據而不是道聽途說,現在不少人對於當年解放戰爭後期,有關我軍在大西北處理戰俘問題的事件上頗有微言,特別是1949年的蘭州戰役,質疑我軍為了予以此前犧牲的戰士報仇雪恨,不同意當時的馬家軍歸降,而且這樣的做法是得到上頭默許的。今天小編就透過一些史實事件梳理來解析箇中情形,幫助大家瞭解到其中的真相,而現今的一些流言蜚語自然也會不攻自破。

如何處置西北馬家軍?流言和歷史給出不同的答案

其實,是否接受對方投降這一說法是有一個顯著的前提條件的,那就是敵對方是否存在投降的意欲,是否願意放下槍桿子承認潰敗的局面,而當時的馬家軍似乎不存在這方面的考慮問題,抗戰的氣焰可謂是尤為強烈。自我方第一野戰軍進入隴東地區作戰開始,一直就與我軍保持著激烈的對抗關係,就此外部條件看來,並不存在絲毫退讓之勢,而這樣的情形也持續到了前述的蘭州戰役上。

如何處置西北馬家軍?流言和歷史給出不同的答案

蘭州戰役,大家有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瞭解的話,都會知道那是一場多麼慘烈的戰鬥,於我軍而言,自然是一場十分難啃下的作戰,戰後統計人員傷亡近九千人,給予敵方迎頭痛擊,四散潰逃,殲敵兩萬餘人,併為後續的西北解放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當時的戰事之所以會如此慘烈,敵方堅定的抗擊勢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馬家軍深知此地是西北的戰略重心,老早就在蘭州做足了準備,先是調派大量的主戰兵力駐紮此地,加緊訓備,嚴防死守,其次在周邊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形成緊密的防守態勢,並提前通知後方執勤,調配了許多的戰時物資,以備不時之需,這些舉措都足以說明馬家軍已做好了與我軍在蘭州一地決一死戰的準備,意願之堅決,何談投降之說。

如何處置西北馬家軍?流言和歷史給出不同的答案

馬家軍之所以會在蘭州一役上潰敗,主要還是因為自身的作戰缺陷明顯,而我軍的統戰指揮也很好抓住了敵軍的致命弱點,予以了迎頭痛擊。馬家軍雖然有著優勢的地利條件,坐擁堅實的防禦建設,憑藉一些攻勢兇猛的突襲反擊,為我軍帶來了不少麻煩和死傷,但成也蕭何敗蕭何,奈何馬家軍習得進攻突防之餘不懂得適當回守,對於作戰進退之術沒有處理得當,常在反擊衝鋒之後,沒有及時回撤,過分深入的魯莽態勢被我方悉數洞察,有效的阻擊反撲讓馬家軍的防守心神潰散,始初的防禦作戰也受到波及,屢次攻防之下,終是我軍的統戰指揮更勝一籌。

如何處置西北馬家軍?流言和歷史給出不同的答案

此番蘭州作戰的大成功是以慰藉前方犧牲戰士的在天之靈,戰場上勇士之間的復仇即為如此,這是不爭的事實。至於作戰過程中,是否接受敵方投降一說,就史籍事件記載,答案是正面的,但顯而易見的是,馬家軍的作戰態勢絲毫沒有過這方面的念頭,不然也不會留下如此慘烈的後續戰場,戰至一兵一卒,直至兵敗山倒。就在蘭州戰役的整個作戰里程中,由始至終我軍上層指揮領導並無放棄政治談判解決的可能性,敵軍如若願意投降,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自然是有談判的餘地的。高層領導就曾親自對第一野戰軍下達作戰指揮,望其在殲滅敵方主力,佔據作戰優勢時,有可能的情形下,可以將戰鬥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嘗試透過政治途徑尋求解決戰事,為日後西北解放開拓門路。

由此可見,當時我軍上方的指示是開放透明的,存在談判的餘地,而這些史實現今也是有據可依,那為何馬家軍在大部隊呈潰敗之勢時仍不選擇投降談判呢?是其抗戰的意願強烈堅定,寧死不屈嗎?答案並不盡然,依據當時留下的史實出發進行推斷,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觀點,那就是敵我雙方資訊交流存在阻礙,導致最後雙方失去了談判的可能。據明確的史實記錄顯示,雖然在戰時敵我雙方缺乏有效的聯絡手段,但我軍還是嘗試過派出人員與透過內部迂迴的方式嘗試與敵軍過交涉,奈何最後沒趕上時間的班車,戰事的程序遠比內部溝通的速度要快得多,馬家軍終是在我方輪番攻勢下迅速潰敗。

如何處置西北馬家軍?流言和歷史給出不同的答案

在馬家軍主力被擊潰後,剩餘的殘兵敗卒四處逃竄,不是我方不接受投降,而是留下來的逃兵中真正願意歸降的少之又少,當時還有不少的殘餘部隊逃至山區打游擊,負隅頑抗,給我軍制造了不少的麻煩,還有一些人則遊離其中,歸降後又伺機叛逃。而我軍當時對於投降的軍士其實提供了很多機會,因而後續的西北解放之路也是得到不少的支援的,同意歸降的人員也不在少數。對此,要想了解真實的歷史,大家還是少聽流言,多看史實為妙。

(圖片來源網路,自主文章,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