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菜單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稱呼,看起來非常簡單兩三個字,所承載的意義重大。

有的人會用稱呼來彰顯尊貴,比如冰與火之歌的龍母,全稱是:“彌林女王,安達爾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國統治者,全境守護,大草原的‘卡麗熙’,解放者,鐐銬破除者,龍石島公主。”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有的人會用稱呼來描述關係,比如對父母的稱呼,描述的就是其中包含的血緣關係。在東方傳統文化中,名字、稱號蘊含著一個人的本質,只要你掌握了一個人的“真名”,就相當於是掌握了其靈魂的一部分。

那麼,手機遊戲通常會怎麼稱呼玩家呢?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一般來說,對玩家的稱呼通常跟遊戲的劇情世界觀相對應。比如《原神》主線是玩家跨越七國的旅程,所以遊戲內外對玩家的稱呼是“旅行者”;《哈利波特:魔法覺醒》本身繼承了原著作品的世界觀設定,稱呼玩家為“巫師”理所當然;《和平精英》作為一款強對抗的射擊遊戲,會稱呼玩家為“特種兵”也合情合理。

我們粗略梳理了一下市面上的上線產品,盤點了一些常見的對玩家稱謂,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流派:

學校相關稱呼

老師,號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現在這個稱呼有一定濫用的趨勢。在生活中,當你不知道怎麼稱呼對方的時候,稱呼老師總是沒錯的。我們的遊戲開發者們目光長遠開啟格局,既然老師用濫了,那就往上升級——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Master

這是《命運:冠位指定》對於玩家的預設稱呼,讀作“Master”,寫作“御主”。這個單詞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主人,大師。並且,這個單詞本身也是碩士學位(Master‘s Degree)的代稱。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Doctor

《明日方舟》對於玩家的預設稱呼。當然遊戲內還有其他的別稱,比如什麼“前輩”“盟友”“巴別塔的惡靈”。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這個稱呼還可以跟其他遊戲進一步聯動,比如我們可以稱呼雙開《FGO》和《明日方舟》的玩家們,為“碩博連讀”的優秀二次元遊戲學者。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教授

《少女前線:雲圖計劃》對玩家的預設稱呼。並且遊戲中的形象也非常年輕,目測不會超過25歲。玩家的主線概括起來就是:青年學者力挽狂瀾,拯救破碎雲圖中的心智模型,帶領小隊成員繼續推進綠洲計劃——還算是比較王道的展開。

不過實際上,教授是非常難以取得的頭銜之一。通常是作為一個榮譽類的頭銜,授予臨近退休的高校教師的,一般在職的老師都是“副教授”“講師”等等。在這套職級之外,還有一套以行政等級為晉升路線的職級,比如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等。但這套行政稱呼並不合適放到遊戲中。想想看,如果白髮藍瞳的二次元美少女張口就是:“主任,接下來的作戰計劃是……”是不是會有哪裡不對?

軍事相關稱呼

現在有太多遊戲會稱呼玩家為指揮官、調查員了,幾乎可以套用到任何可能需要編組隊伍出擊的遊戲,尤其是帶有軍事、武器等背景設定的,比如《碧藍航線》《少女前線》《戰雙帕彌什》之類的。稱呼之泛用,甚至很難找到單獨的角色形象,玩家戲稱自己為“無臉男”“攝像頭”。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當然也有格局開啟的廠商,比如《雙生視界》,對玩家的稱呼是就是“店長”。根據設定,玩家表面是咖啡店的店主,背地裡作為指揮官,帶領少女維護愛與和平。這種雙重身份的設定,跟世嘉平臺的《櫻花大戰》頗有共通之處:玩家作為指揮官,帶領一隊隊愛豆小姐姐們,早上歌舞昇平,夜裡行俠仗義。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其他題材

如果按照題材分類的話,幾乎任何特定題材都能對應到一到兩個特定稱呼。

比如武俠類的稱呼基本上都是“俠士”“俠客”;

朝代背景色彩濃烈的遊戲會稱呼玩家為“主公”“使君”;

模擬經營類遊戲則大多稱呼玩家為“店長”“經理”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現實世界中,不同地域對他人的稱呼也隨著地源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區分,在山城重慶,當你向路邊冰粉攤問路的時候會習慣叫“老師”,因為叫先生太文氣,叫小哥又略跳脫;在山西,一聲“師傅”就能表示出足夠的親切友好。從對人的稱呼中,我們能窺見這個地方特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受烙印在文字中的文化風貌。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

同樣,在遊戲裡,當你習慣了角色或親近、或撒嬌、或依賴的稱呼,也會不由自主將自己代入到那個位置,真的成為他們的指揮官、艦長、同伴和領導者。

曾經有遊戲廠商總結運營方法論,如何讓二次元使用者來玩自己做的遊戲,其中就提到一點:給玩家一個獨特的稱呼,讓玩家認同。稱呼只是表面功夫,儘管我上面列舉了數個例子,玩家對自己的稱呼,最終還是會變成“很好,不愧是爺”。玩家對遊戲角色的稱呼,都會變成“老婆/老公好帥,我好愛”。

手遊裡的玩家稱呼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