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丹陽真人語錄

菜單

丹陽真人語錄

丹陽真人語錄

01.大定癸卯三月間。始拜師於牟平範明叔庵之南。

師曰。汝從何而來。

僕對曰。來自東武。仰師之德。不以貨財為富。恬然自得。坐進斯道。乃聞其風而悅之。願侍巾屨。伏聽一言。

師乃欣然曰。身年少有學道之心。不可得也。良久曰。飢者吃飯去。飯罷則打睡去。

一日。師見僕拱手而立。

方呵曰。道人只要豁暢。

不可存體面。庵不是廨宇。你又不是官長。若卻講俗禮。則交接去處。

古人云。三山有侶人情淡。四海無家道義深。不徒設也。

02.師每垂語曰。學道者。必在自悟。不悟者。昏蒙所致故也。欲發昏蒙。先滌其心。在乎澄湛明瞭而已。功到而成。不必叩請於他人。是工拙坦然明白矣。

03.師在東牟道上行。僧道往來者。識與不識。必先致拜。從者疑而問之曰。彼此俱昧平生。何用拜之。

師曰。道以柔弱謙下為本。況三教同門異戶耳。孔子言。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未聞一拜之為一過。

04.師言。祖師素攻文章。了道之後。九為敏給。至於藏頭、拆字、引語、聯珠。略不構思。常和人詩。有押節字者。眾皆和畢。唯祖師最後和。雲。三百六十金骨節。眾皆歎服。以為神仙語。如今誰能繼得。除是磻溪公。頗似步驟。

05.師言。祖師嚐到登州。時頂笠懸鶉。執一筇。攜一鐵罐。狀貌奇古。乞於市肆。登州人皆不識。夜歸觀。書一絕於壁。

一別終南水竹村。家無兒女亦無孫。

數千裡外尋知友。引入長生不死門。

明旦。拂衣東邁。後數日。郡守紇石烈邈詣觀。觀其題詩。欽嘆不已。仍依韻和曰。

回首三年別故村。都忘庭竹長兒孫。

他時拂袖尋君去。應許安閒一叩門。

06.師言。

薄滋味所以養氣。去嗔怒所以養性。

處汙辱低下所以養德。守一清淨恬淡所以養道。

名不著於簿籍。心不繫於勢利。此所以脫人之殼。與天為徒也。

07.師曰。酒為亂性之漿。肉為斷命之物。直須不吃為上。酒肉犯之猶可恕。

若犯於色。則罪不容於誅矣。何故。蓋色者。甚於狼虎。敗人美行。損人善事。亡精滅神。至於殞軀。故為道人之大孽也。

08.師曰。昇平快活。莫過於閒道人。若住庵稍倦。結一兩人作伴。掛搭腋袋。拖條拄杖。且歌且遊。撞著好山好水。且為盤桓。不可貪程途。

09.師謂僕曰。學道之人。要有終始。不可半道而廢。與他人作笑端。況身是讀書兒。豈不知凡人立身。須著一般事業。況為道者。正是男子立身大事。

10.師常書大字一聯。與道友曰。速把人我山放倒。急將龍虎穴衝開。

僕因問曰。人我山始知。龍虎穴敢問其方。師笑曰。天機未敢輕分付。細細看賢悟不悟。

11.師一日呼僕。良久而赴。問那裡去來。僕對曰。午牕睡方足。神情湛然。床頭有莊子書一冊。因拈而讀之。所以不在此也。

師曰。夫道要心契。若復以文字繫縛。何日是了期。所以道。悟徹南華迷更迷。

12.師在華亭曰。道者何物也。祖炁便是根源。豈不知鼻中出者也。豈不聞廣成子曰。丹灶何車休矻矻。鶴胎龜息自綿綿。

師語眾曰。學道專一。則人人可以為。

不同世俗之進取有黜落也。儒則博而寡要。

道則簡而易行。但清淨無為。最上乘法也。

13.師居環堵中。但設几榻筆硯羊皮而已。曠然無餘物。早晨則一碗粥。午間一缽面。過此已往。果茹不經口。

一日召僕入。命坐。良久。僕問曰。吾師之道有作為否。

師曰。無也。雖歌詞中。每詠龍虎嬰奼。皆寄言爾。

是以要道之妙。不過養炁。

人但汩沒利名。往往消耗其炁。

學道者無他。務在養氣而已。

夫心液下降。腎炁上升至於脾。元氣氤氳不散。則丹聚矣。若肝與肺往來之路也。習靜至久。當自知之。

苟不養炁。雖挾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此言未化前十日所說也。

僕與曹劉二三伴在環堵外立。忽出曰。

夫道。但清淨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

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個徹底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當有益。必不誤你諸年少。

14.師在黃縣西郊。馬從仁庵內唱曰。縱日消萬兩黃金。正好粗衣淡飯。

言去歲過外關。聞人誦此語。喜其有理。故記之。不知何人作。

有馬元之曰。此語是順長老葦江集中語也。師言。奇哉是言也。

15.師言。家風誰是祖。鍾呂自親傳。頌曰。一點靈光晃太虛。丹青妙手莫能模。休將明月閒相比。有闕因緣怎類吾。此語稍露鋒芒矣。

16.師曰。炁之難御。迅若奔馬。唯靜者為易。必去其外慕。雖睹紛華之在眼前。正如深山窮谷中。方是道人心腸。儻不到無心地面。莫能制御。是知「道」者。貴於無心也。

17.師又云。心定則情忘。體虛則炁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消。自然之理。昧者不知。但以為子孫計。返以學道者為無益。何不思之甚也。

18.師曰。予年四十餘方遇師入道。所以鬢皤然。腹中別有一紺發者。何由致之。嚮往關中十餘年。所養神與炁耳。譬如空谷中有呼之者。隨呼而應之。豈別物哉。但其中沖虛故也。吾友不信。誠靜處養之。當自知之。

19.師言。海蟾公本燕國相。一旦悟道。乃絕家累。其詩有

「拋離火宅三千口。屏棄門兵百萬家。」

之語。後但乞食自資。逢場作戲。至與娼妓家擔酒攜榼。不以為恥。後來一等學道者。言我從富貴中來。你比他海蟾公不著。

20.師曰。清靜之道。人能辨之。則盡善盡美矣。故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言天地者。非外指覆載之天地也。蓋指身中之天地也。人之膈已上為天。膈已下為地。若天氣降。地脈通。上下衝和。精氣自固矣。此小任仙之說也。

21.師曰。守炁妙在乎全精。尤當防於睡眠。方欲寢時。令正念現前。萬慮悉泯。斂身側臥。鼻息綿綿。魂不內蕩。神不外遊。如是則炁精自定矣。

22.師曰。儒雲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昔真人云。以信結友。以恩復讎。可謂至矣。

23.師在萊州時。有姜禧者。攜呂公傳。呈師。師讀到世人惟務名之與利。不知身之有神。逐物不返。喪盡天真。其誰咎矣。師乃掩卷謂禧曰。此語實中理矣。然世無悟者。何道之難行也。

24.有韓淘字清甫。慕陶淵明、邵堯夫為人。號安樂園公。師自關右還東牟。道過濟南。邀師到園中。供以素飯。既畢。

淘叩首於師曰。淘自幼歲慕道。今已垂白。幸遇我師。願垂一語。以燭愚蒙。師答曰。夫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以柔弱為本。以清靜為基。若施於人。必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寢以養炁。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韓謝曰。大道鴻蒙。無所扣詰。今聞妙論。得其門而入矣。

25.曹萊二公。本儒生也。隳儒學道。多年莫逆。

常從容而問曰。師在關右時。如何辦道。

曹萊答曰。師父冬夏批一布。懶衣食。粗取足。隆冬雪寒。庵中無火。兼時用冷水。其神炁和暢。殊無寒意。如此十年。非腹中有道炁。則不能枝梧矣。

26.師曰。凡事必當有備則無患。故為道者。

於少壯之時。防其情慾。早為之備。則神仙可冀。

若素髮垂頷。志氣衰憊。始欲學道。譬若大寒而後索衣裘。不亦晚乎。

27.師曰。三十六道引。二十四還丹。此乃入道之漸門。不可便為大道。若窮於爐灶。取象於龜蛇。乃無事生事。於性上添偽也。此皆誤人之甚矣。故道家留丹經子書。

千經萬論。可一言以蔽之。曰清淨。

28.師曰。清淨者。清為清其心源。淨為淨其炁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淨。則邪不能幹。故精全而腹實矣。是以澄心如澄水。養炁如養兒。炁秀則神靈。神靈則炁變。乃清淨所致也。若行有心有為之功。則有盡之術法也。若行無心無為之理。乃無盡之清虛也。

29.師曰。無為者。不思不慮也。愛慾嗔怒積蓄利害其間。雖有為而常無為。雖涉事而常無事。何況專一清心淨意。養炁全神。飄遊於逍遙之地。入於無何有之鄉。

30.師曰。劉高尚居環堵四十年。別無他事。

但虛其心。實其腹。去其華。忘其名。棄其利。清其神。全其氣。丹而結。仙自成。

乃有贊之曰。塞其兌。閉其門。昔誦此語。今見斯人。可謂簡且當矣。

31.師曰。

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存心於清淨之域。而無邪心也。

故俗人無清淨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貓狗一般也。

32.師曰。不生不滅見如來。悟了之時。免卻再投胎。丘君曰。此乃出陰神。若到天庭。忽有雙華飛。方出陽神。此乃初地也。

33.師曰。大道人情遠。無為妙本基。世間無愛物。煩惱不相隨。

34.師曰。修行人功行未滿。大限到來。聖賢不教死。若不做修行人。大限到來。免他不得。

35.師曰。一念勿絕一世休。龔道升問曰。湛然常寂時如何。師答曰。將來和湛然都不用。於清風問曰。修行數年。道眼不明。心地不靈。何也。師曰。別無他事。行道不精爾。

36.師曰。一切男女。從無始已來。為有種種恩愛貪慾。不出輪迴。世界一切胎卵溼化。種種性相。皆因愛慾而生性命。性因愛而生。命因欲而有。皆因愛慾。而起逆順生嫉妒。從此輪迴綿綿不斷。法言。欲淨其土。當淨其心。若心清靜。輪迴自息。

37.師性嗜撥粥。午間則啖一缽畢。與人談道。訓誘後進不倦。師蓋性慈善君子也。在萊陽時。作長短句。有一餐缽粥罷。須辨十分功之句。學者省此。徒飲食端坐。不以道為事者。其譴累故可知也。

38.師言。學道者不須廣看經書。亂人心思。妨人道業。

若河上公注道德經。金陵子注陰符經。二者時看。亦不妨。

亦不如一切不讀。觜盧都(多言多語)地。養氣最為上策。

39.師言。學道人。行住坐臥。不得少頃心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情於太虛。坐則勻鼻端之息。睡則抱臍下之珠。久而調息。無有間斷。而終日如愚。方是端的功夫。非乾造作行持也。

40.師曰。凡初學道。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得掛心。若有纖毫未除。則道不固。既往事不思。未來事不念。且據目前為見在。便是無事人。

41.師又言。道人不厭貧。貧乃養生之本。飢則餐一缽粥。睡來鋪一束草。襤襤褸褸。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計。故知清淨一事。豪貴人不能得。

42.師過青社。有邀師齋者。在坐有衲僧數人。其中有一僧。騁其博辯。以言詰難。紛紜不止。師徐言答曰。倘除一身外。餘事皆不知。其僧赧然失色。不能措辭。

43.師曰。凡作道人。須是剛腸男子。切莫狐疑不決。但念性命事大。力行不退。期必於成。

若兒女情多。煙霞志少。非所謂學道者也。

44.師曰。身中之氣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

或問曰。何由得氣不散。

師曰。身無為。

又曰。何由得神不昧。

師曰。心無事。

又曰。身心如是可住庵否。師曰。既處置得下。便好休歇去。

45.師曰。道人心性。塵俗之事。切莫隨逐。若拖絛藜杖。嘲風詠月。陶冶性情。有何不可。至於巡門求乞。推來搶去。恰是道人日用家風也。

46.師言。你每初入關時。乞得一頓飯。便吃一頓。

今則你每功行少也。揀好處住。揀好食吃。將來成道。則休不了。卻索還債去。

47.師曰。我初入關中乞化。到一酒肆。

有一醉者。毀罵之間。後被他贈一拳。便走拽住。又打一拳。只得忍受。

汝曹曾遭此魔障否。

弟子答曰。無。

師雲。好好遇著勿諍。

48.師言。祖師道。不得著好衣。不得吃好飯。唱歌打令。只要心頭物物不著。

49.師言。我嘗在俗中時。秤肉斗酒。今已戒之十數年矣。若食酒肉。亦做神仙。只是較遲了些。

若心不懷道。又嗜酒貪羶。徒羨口腹。罪報難逃。終為下鬼之類也。

50.師言。祖師引四人。謂丘劉譚馬也。看任風子於好德。祖師雲。倘聞之塞破耳。及乎見了。尚握著珍寶。不敢放動。劉師叔亦嘗言之。

51.師言。嘗在環裡思閒話。論及新瓜。道眾聞之。明日造瓜包子入環。食了三枚。罰了三日不得吃飯。

52.師言。祖師嘗使弟子去寧海。乞化些小錢米。我要使用。

弟子道。教別個弟兄去後如何。弟子有願。不還鄉里。

祖師怒打到平旦而止。打之無數。吾有退心。

謝他丘師兄勸住。迨今不敢相忘。

53.師言。在鄉時。祖師令弟子入萊州乞化。到數日。意猶遲疑。

夜夢師曰。來日長伸著手。做條好漢上街展手(初妄心障退故師發此言也)。師曰。回鄉中。初上街。祖師令總一頭小角兒。面上以脂粉搽之。

私心雲。不怕撞著兒女相識。只怕撞親家。

每思到範明叔宅中欲少歇。見太親先在宅中。自雲這回休羞麼。

54.弟子問許真君上升傳雲。後一千二百四十年間。當有八百人登仙。如何。祖師曾言。教萬人俚王子仙又說來。

55.師曰。張閻子有一句甚好。每道話往來。但要照顧潤身之寶。師自笑曰。他開鋪席說話。卻是勸別人。師曰。百不歌十勸。非倘自出意。亦是祖師曾說過之話。因而成之。

56.師言。大抵人多是自誇。俱能己勝。往往不肯恭順於人。

57.師言。路上拾得驢契。祖師直打到曉頭。面上拳打有甚數目也。師言。人尚不信倘。

於清風曰。是他有信者。

師微哂之。

綦大成雲。師父如此行止。尚人信。清風曰。一個信者一仙人。緣此不信。

58.師曰。深藏白雪非為吝。廣積黃芽不屬貪。

言畢笑曰。如何好麼。

又曰。夢裡鑄成無影劍。法中去了有情心。

又曰。瑤池殿下青鸞舞。閬苑宮中白鶴飛。

59.師還海上。人家皆嚴持齋戒。投依五會。乃祖師所立。

師童。聞馬師在登郡時。會眾百餘人。白師曰。弟子等。各各沐浴靜居。及戒斷葷酒。已七日矣。願隨清會祈福。以消來業。

師曰。善公等清淨七日。尚言有福。

馬風門人。個個終身清淨。絕嗜慾。斷葷酒。福且多矣。

會眾皆禮拜。嘆曰。清淨之教。實不可思議。

自是。三州之人。比屋受教。漸及十方。聞風信向。大教重興。自師而始。

60.師問眾門人曰。一日幾個時辰。

門人對曰。一日六個時辰。

師曰。晝夜總幾個時辰。

門人曰。晝夜總十二個時辰。

師曰。晝夜十二個時中。天道執行。斡旋造化。還有頃刻停息否?

門人對曰。無停息。

師曰。凡學道之人。切須法天之道。斡旋己身中造化。

十二時中。常清常淨。不起纖毫塵念。則方是修行。日就月將。無有間斷。決做神仙。

苟或虧功失行。怎得了達。我觀汝輩。十二時中。不曾有一個時辰。專心在道。受了十方施主供養。如何還得。一朝閤眼。復入輪迴。何時出期。

我今叮嚀。說與汝等。但自澄心遣欲。萬緣不染。神炁沖和。便是道也。

依此修行。不得到錯了。若因循怠惰。行持不到。非吾罪也。

豈不念汝等七祖。生前造諸惡業。冥中受諸罪苦。望子孫成道。救拔得生天。各宜以此為念。發堅固心。抱道而死。此吾所願也。珍重。

門人聞是慈音。皆歡然自得。競加勉勵焉。

61.師謂眾曰。道無形名。是神炁之祖也。元炁降化。神明自生。煉神合道。乃是修真。其餘名相紛紜。難為憑準。

我念為汝舉其大綱。夫修此之要。不離神炁。神炁是性命。性命是龍虎。龍虎是鉛汞。鉛汞是水火。水火是嬰奼。嬰奼是真陰真陽。真陰真陽即是神炁。種種名相。皆不可著。

止是神炁二字而。

欲要養炁全神。須屏棄萬緣。表裡清淨。久久精專。神凝炁衝。

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上丹結。是名三丹圓備。

九轉功成。骨髓凝化。血脈成真。內完外溢。光影澈明。寂然不動。應感無窮。千變萬化。坐在立亡。三萬六千神靈踴躍。遊行天下。三界司迎。八難之中。千兇萬毒。不能消亡。至於大劫變化。洪災四衝。神滿太虛。亦無所礙。故天有時而崩。地有時而陷。山有時而摧。海有時而竭。凡有相者。終劫於壞。惟學道者。到神與道合處。則永劫無壞。兼功及九祖。升上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