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菜單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隆中對》相信大家都知道,也比較瞭解。是諸葛亮還沒出山就給劉備提出的戰略,也實現了一部分,但是最終還是隨著荊州的丟失而徹底失敗。法正是劉備集團的重要謀士,他也給劉備提出一個戰略,被稱為《漢中三策》。是以漢中作為基礎制定的上、中、下三個戰略。《漢中三策》也是劉備集團中的一個重要戰略,而且無論是上、中、下三策都得到認可。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

法正提出《漢中三策》的時間是在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這一年曹操不在漢中,漢中只有夏侯淵、張郃等人留守。法正認為曹操當初一舉攻取漢中,結果卻沒有趁機進攻巴蜀,就是劉備佔領的地方,一定是因為有其他事情的牽累。夏侯淵、張郃的能力比不上曹操,所以可以趁這個機會直接攻取漢中。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歸根結底《漢中三策》的最核心的內容是得到漢中。得到漢中之後,再分上、中、下三個方案來利用漢中的價值。首先來說上策。《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中的原文是“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雖然沒有直接說明具體的內容,但是從漢中的位置和“尊獎王室”的目標可以看出,這個上策的目的應該是關中、宛洛一帶。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這其實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的一部分設想。在《隆中對》中的計劃就是從漢中出兵攻克關中;同時從襄陽出兵攻克洛陽。在這個方面,《漢中三策》中的上策與《隆中對》有重合的部分。另外在蜀漢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諸葛亮進行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建議出兵子午谷,直接佔領長安,然後封鎖各個關隘吃掉關中,也可以視為與《漢中三策》的上策相合。

“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漢中三策》中的上策比較積極,中策就比較穩健,也是在《隆中對》徹底失敗之後,諸葛亮一直所進行的戰略。原文是“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意思就是以漢中作為北伐的基地,但進攻方向不是關中,而是重要性相對弱一些的隴右、河西,雖然沒有辦法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但還是能夠極大提升蜀漢的國力。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事實上在《隆中對》失敗之後,諸葛亮就開始將戰略目光放在隴右上面。上面提到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本來是想全取關中,但是諸葛亮不同意。他讓趙雲假裝進攻關中,自己率領真正的主力部隊去攻打隴右各郡。如果不是馬謖街亭失守,或許諸葛亮就成功了。

之後諸葛亮三伐攻取武都、陰平二郡;四伐攻打祁山,都是偏向於隴右地區。即便諸葛亮五伐是進攻關中,但是目的也是為了封鎖隴右,結果這個計劃被郭淮破壞。而諸葛亮一直心心念唸的隴右,就是法正提出的《漢中三策》的中策的目標。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一般來說如果什麼計劃分為上、中、下三策的時候,往往是上策激進;中策穩健;下策保守。《漢中三策》就是這樣的。除了上策、中策以外,法正也提出了保守的下策——“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這個大概不用過多解釋了,就是守衛漢中作為益州門戶。雖然這個策略比較保守,但仍然是蜀漢後期所履行的路線。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在諸葛亮三伐之後,蜀漢握有武都、陰平,實際上就多了一個北伐的選擇,沒有必要非得從漢中出兵。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後來蜀漢北伐的重心已經逐漸向西偏移,漢中承擔的更多的是防禦上的職能。而漢中的地理環境是四面環山,非常崎嶇封閉,也很適合成為一個禦敵於外的門戶的角色。這就是法正在《漢中三策》中設想的下策。

不只諸葛亮有《隆中對》,法正還有《漢中三策》,而且都被認可

法正的設想得到了證實。在三國時期,曹魏曾經三次大規模地進攻漢中,第一次、第二次都是以失敗的方式結束。第一次是因為霪雨的天氣無功而返;第二次曹爽率領十幾萬大軍,卻被王平以三萬守軍拒之門外。第三次也是“魏滅蜀之戰”,雖然鍾會順利地攻入漢中,但這也是因為姜維放鬆漢中防禦,試圖進行誘敵深入的戰略才造成的。如果姜維繼續沿用魏延、王平守衛漢中時期的戰略,可能鍾會就不會進入漢中了。所以從這些事情上來看,《漢中三策》中的下策也是比較奏效的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