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項羽為什麼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過江東?

菜單

項羽為什麼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過江東?

關於霸王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最後自殺身亡。歷來說法不一,對於霸王的死,古代的文人基本都表示了自己的惋惜。

最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詠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唐朝詩人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項羽了的惋惜。項羽為什麼都到了江邊,面對苦苦相勸的亭長,卻不肯過江,最後自殺身亡呢?

項羽為什麼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過江東?

今天就試著分析一下:

每個人最後的結局都是由自己的性格決定的。項羽的性格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兒女情長。

項羽的剛愎自用,自不用多說,這是和他的超級戰力匹配的。項羽的戰力不僅在當時,就是在後世。在騎兵運用方面,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彭城之戰用三萬人打的劉邦五十六萬全軍覆沒,劉邦藉助大風,才死裡逃生。

項羽因為戰力超強,所以身邊除了謀士範曾,就再沒有其它謀士,在項羽看來謀士不那麼重要,而範曾最後也被項羽氣走。

鴻門宴上,範曾雖然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都假裝沒看見。劉邦從而絕地逃生。如果他聽從了範曾的建議,也就沒有後來了。項羽性格中的剛愎自用體現的淋漓盡致。

項羽為什麼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過江東?

韓信曾經對項羽的優柔果斷做過深刻的描述,說項羽把印在手裡的都快磨平了,也捨不得給出去。原文“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 。項羽在大事的處理上總是顯得猶豫不決,婦人之仁。和他犀利的作戰風格完全相反。

項羽的兒女情長,表現在垓下被圍後。項羽與虞姬上演了一段纏綿悱惻的訣別。後世很多戲劇作品都有表現,也就是世人熟知的“霸王別姬”。訣別時,項羽作詩《垓下歌》,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現出了自己對美人虞姬的無盡的眷戀和無奈。最後時刻,霸王沒有想到追隨自己的十萬兄弟,想到的是虞姬。

此時英雄末路,愛妾虞姬在為霸王舞了一曲後,拔劍自刎。這對於一生驕傲的項羽來說,可能是致命的一擊。虞姬死後,霸王就沒想著獨活。

項羽為什麼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過江東?

這時,就出了一個疑問,虞姬已經死了,項羽如果已經決定戰死,那他為什麼又要帶領800人突圍呢?

答案就是,項羽的突圍,並不是為了回到江東。而是,為了給身邊追隨多年的兄弟,最後一次證明自己的實力。是天要亡我,不是我能力問題。史記載項羽突出包圍後對身邊計程車兵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突圍的當晚,項羽帶領800人突出重圍。天亮的時候,身邊只剩下28人,項羽用28人伏擊,追擊的漢軍幾千人,連續三次擊退追兵,並且斬殺了追擊的漢軍將領,擊退追擊的漢軍數理。

這時,對於項羽來說,又一次向追隨的兄弟和天下人證明了自己。再次證明了自己的項羽,已經決定戰死。一行人來到烏江邊的時候,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面對來迎接自己的亭長,直截了當地拒絕了亭長要渡他過河的請求。

項羽為什麼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過江東?

項羽就沒想過要過河回江東,史記裡邊記載的原因是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個原因也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

也可能是另一種原因,就是虞姬之死,對於一生孤傲的霸王項羽來說,是沒有辦法接受的。項羽馳騁天下,大小七十餘戰未有敗績。最後,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死在自己的面前卻無能為力,擊潰了他最後的心理防線。

史書裡邊除了虞姬,項羽身邊就沒有其它女人的記載,項羽自從出世以來,一直都在戰鬥,考慮到他去世的時候也只有三十歲。虞姬有可能是項羽唯一的女人,如果是這樣,看著摯愛自殺在眼前,對於兒女情長的項羽來說可謂滅頂之災。

項羽為什麼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過江東?

史書裡邊也沒有記載,在最後時候,項羽心裡惦記著追隨自己多年的兄弟,唯獨記載了霸王和虞姬的訣別。可見虞姬在項羽的心裡是排在首位的。

虞姬自殺身亡的時候,項羽就沒想著自己一個人活著。這樣也就能解釋,項羽為什麼明明可以過江,卻沒有選擇回到江東,寧願戰鬥到最後,自殺身亡。

以上純屬個人的猜測,看看就好,不要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