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什麼要理解財經世界?

菜單

為什麼要理解財經世界?

你知道我們平時關注的財經新聞在講什麼嗎?你是否理解背後的邏輯呢?其實財經講的不僅僅是“大錢”,它也在不斷影響我們錢袋子裡的“小錢”。想讓“小錢”變“大錢”,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一定要能看懂“大錢”。那我們如何才能看懂“大錢”呢?

《財經》主編何剛老師,由他主講的新課《何剛·財經大課》,關注的就是“大錢”,他會帶我們看懂“大錢”,告訴我們“大錢”是如何影響我們錢袋子裡的“小錢”,以及“小錢”又怎麼才能變成“大錢”的。

為什麼要理解財經世界?

你好,我是何剛,《財經》雜誌和《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主編。在《何剛·財經大課》中,我要用一年的時間,帶你精讀50本財經必讀書,並且做12場私享直播課,幫你係統地理解財經世界。

你可能會有兩個問題:

第一,我為什麼要理解財經世界?第二,為什麼讀50本書,就能理解財經世界,會不會太簡單?

為什麼要理解財經世界?

財經這個詞我們天天聽,但要給它下個嚴謹的定義,還真不容易。它一般指國家的財政、金融、經濟的整合體,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

但是我要告訴你,在我眼裡,財經是什麼其實非常簡單。

過去12年,我一直在《財經》雜誌工作。這本刊物的主辦機構,是1989年成立的“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簡稱“聯辦”。它當年成立的使命,就是負責研究、規劃和設計中國的股票交易所。

《財經》在1998年4月創刊時,它當時只有一個英文名,叫“Money”。就是“錢”。現在這本在國內外擁有很大影響力的刊物,當年就叫《錢》刊。

什麼是財經?說穿了,就是“錢”。

那金融學、經濟學也講“錢”。“財經大課”和它們有什麼區別?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關注“大錢”。

什麼是“大錢”?舉個例子:截至2021年3月,中國股市總市值大約是77萬億人民幣;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經濟的總體規模超過了100萬億人民幣。你看,這就是“大錢”。

這門課,講的就是“大錢”如何影響我們錢袋子裡的“小錢”的邏輯。那你說,這是不是和你有關。

為什麼讀50本書,就能理解財經世界?

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我們總說“No作No die”。但為什麼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卻仍然選擇“作”?

我們就看近兩年的商業世界,很多人在喊逆全球化來了,要趕緊“跳船”。殊不知大部分時候,船其實不會翻,人是被自己嚇死和淹死的。

有段時間我也搞不清楚原因。直到2013年,我們和《哈佛商業評論》做了一個交流。也因為那次交流,我們決定引入《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我問他們,全世界那麼多人做商業案例庫,為什麼只有你們成功?他們的回答對我啟發極大。

他們說,因為我們只選那些能穿越週期,跨越行業,甚至跨越民族、文化的案例,只收錄那些歷久彌新的觀點。

比如說,哈佛商學院有位“臺柱子”教授,叫邁克爾·波特,他的競爭戰略理論就是歷久彌新的,說的是企業要想贏,無非兩條路。

一條是透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另外一條就是打差異化。乍一聽你會覺得沒什麼,是常識。但是請問,有誰跳出了這兩條麼?

這次交流對我震撼極大。你會發現,這是在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說回你的困惑。大部分人對商業世界的認知基本靠自己摸索。問題是,早就有老水手,他們把自己一輩子的航海日誌都做了整理。

為什麼有人選擇“作”?恐怕是因為他們選擇忽略這些經驗,覺得這些是常識,而世道變了,不確定增加了,所以常識不管用了。

我覺得,這就是用無知去面對未知。

為什麼選50本書來給你講財經?因為這50本書,我不是隨意挑選的,它們都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考驗,穿越了週期,穿越了行業、民族、文化。

它們構成的,是財經世界的“常識地圖”,而常識,恰恰是人類數千年商業探索得來的知識、邏輯,還有思維。

對於書單,我的選擇標準,就是看它們組合在一起,能不能為你拼出完整的“財經常識地圖”。

所以我的解讀視角也會不一樣。比如我選《將心注入》。我當然知道你讀過它,但你有沒有想過,再過一百年,星巴克的案例還會剩下什麼?那就是我說的“常識”,也是我想為你解讀的。

為什麼要理解財經世界?

一年陪伴,你將收穫什麼?

好,那一年後,你會收穫什麼?

不只是書、“地圖”,你會發現當我們把這些偉大作者提純財經世界之後得來的著作,再次提純,你會得到三樣東西。我把它們叫做“三實”——“事實”“現實”還有“共識”。

什麼叫“事實”“現實”“共識”?

你看,當面對一個複雜問題時,我們可以老老實實沉下心來,思考三件事:

對於這個問題,有哪些事實是需要澄清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面對哪些現實?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早已形成了哪些共識?

你發現了麼,這個“三實”,其實就是把“常識”拆解之後,得來的三樣東西。這個“三實”就是財經分析問題的視角和工具。

我會把50本書都按這個思路來拆解,最終你得到的,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模型工具。

遇到挑戰,你問這三個問題,然後去50本書裡找答案,那麼你就能預測,或者說判斷未來的走勢,以及這個挑戰,它在商業世界中到底是個什麼問題。

有人說,前方畢竟是不確定的,這樣做有用麼?我可以告訴你,你的問題大機率也出現在巴菲特時代、洛克菲勒時代,甚至是哥倫布的時代。請放心,你大可對“三實”懷有一份敬畏和信心。

當然,既然是工具,那就需要練習,加強熟練度。這就要說到我給你安排的12場私享直播課了。

我們這門課的副標題叫“讀大書、想大事、看大錢”,其中的“想大事”,就是直播要帶你做的。

每個月,我會為你講一堂一小時的私享直播課。如果你沒法按時收看,回放會出現在大課裡。

我會為你解讀過去一個月真實世界發生的大事。這麼做的目的,當然不是真的要帶你看這些事,我其實是想帶著你練習。如果用財經的視角,也就是用“三實”模型來看,那麼這些事的本質是什麼?

“讀大書”“想大事”,這樣做,最終你才能學會“看懂大錢”。

為什麼是我來給你講這門大課?

老實說,我不是最懂經濟學、金融學、政治學的人。但我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追求“通”,而不是“專和精”。

為什麼說這是個優勢?

給你講一小段歷史。我負責主編的《財經》這本刊物,它的主辦機構“聯辦”,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設計好中國股市,剛才說過。那你覺得,如果是你,該怎麼著手做這件事呢?

有人說,這不難,市場是自發形成的。但回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甚至還沒有確立市場經濟體制。

要想克服千難萬難,就必須把工作邊界開啟,超出傳統經濟和金融的範疇,聚合更多的資源,才能共同把這件事往前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