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菜單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熾病重,躺在床上的時候,就有兩雙閃閃發光的眼睛,緊緊地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一雙是他的兒子朱瞻基的,另一雙則是他的弟弟朱高煦的。朱高煦的那一雙眼睛,目露兇光,邪意盡現,集陰謀與野心於一體。

朱高熾生性仁厚,對朱高煦一貫縱容。發展到後來,朱高煦愈發猖狂。他認為,朱高熾不懲治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既然皇帝都怕他,朱高煦就認為他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眼見朱高熾就要歸西了,朱高煦馬上策劃陰謀奪位,不惜殺害侄子朱瞻基,自己取而代之。

原先朱高熾有一個偉大的計劃——遷都回應天(南京)。為安排相關佈置,為遷都做準備,朱高熾派太子朱瞻基到應天處理相關工作。太子與皇帝分處南北,朱高煦夾在中間,且離京城很近,為朱高煦的陰謀提供了可行性。

如果朱高熾死了,太子要從應天趕往京城奔喪,朱高煦決定在途中截殺太子。如果太子死了,朱高煦當皇帝的可能性就很大。

朱高煦的想法有很強的可行性,但實現這個陰謀的前提是他比太子早知道朱高熾的死訊。如果太子先知道皇帝的死訊,已經跑到京城奔喪了,朱高煦還怎麼截殺?想當初,朱高熾能夠順利繼位,就是因為朱高煦沒能在他之前先知道朱棣的死訊。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很不巧,類似的事再度上演。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明仁宗朱高熾突然病故。朱瞻基得到仁宗去世的訊息,火速趕回北京。因朱瞻基行動太快,朱高煦沒有截住他,錯過了難得的機會。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在北京登基,即明宣宗。

關於朱高煦這次截殺太子失敗的事,主要原因還是他太自大了,沒有做好準備工作,也沒有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陪侍在皇帝身邊的人,不是皇帝的心腹就是太子的心腹,他們都支援太子。與太子相比,朱高煦是一個冷門人物。儘管朱高煦曾經立過戰功,但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朱高熾登基後,時代就變了,大趨勢是重視文臣,輕視武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朱高煦的地位一天天下降,擁護他的人越來越少,好多人已經對他失去信心了。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八月,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

歷史,有時會出奇地相似,這一切好像在重現20多年前的一幕。那時候是朱棣依靠武將軍人,從侄兒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此刻的朱高煦和朱瞻基不是也在將歷史重演嗎!朱高煦終於決心仿效父親朱棣,來第二次“靖難”。

朱高煦的準備則極不順利。八月初,派他的親信枚青秘密進京,想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沒想到被張輔綁了,送交朝廷。之後又打算策反山東都指揮使靳榮,讓他於在濟南反叛朝廷,不料,卻被山東布政使官覺察,提前向朝廷告發。朝中舊臣不配合,地方官也不打算從亂,朱高煦陷於孤立之中。

八月初一,朱高煦在樂安授官命將,建立五軍。5天后,便遣百戶陳剛入京進疏,並且致書諸公侯大臣,痛斥仁宗違反洪武、永樂的舊體制,並指出夏原吉等是奸臣,想重演“靖難”那一幕。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朝臣聽說朱高煦如此張狂,勃然大怒,紛紛奏請朱瞻基任命薛祿為帥,領軍出征。這個時候,好久都沒有打仗的張輔再也忍不住了,他保證,只帶兩萬兵馬,一定成功清剿朱高煦。由於張輔的父親張玉和朱高煦的關係極好,張輔又是朱高煦的好戰友,楊榮擔心張輔臨陣倒戈,不放心張輔領軍出征。

以楊榮為首的文官集團認為,朱瞻基親征最好,能夠樹立聲威。武將們反對,他們的理由是,朱高煦老謀深算,如果朱瞻基在戰場上有什麼三長兩短,國家就會大亂。

雙方各執一端,越爭越亂。到了最後,朱瞻基終於答應親征,因為他害怕歷史重演。想當初,朱允炆派遣名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征討朱棣,結果大敗而回,最後連朱允炆的皇位都丟了。如果朱瞻基派遣名將張玉之子張輔征討他叔叔朱高煦,萬一歷史重演怎麼辦?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瞻基親征朱高煦,行軍十天就到達朱高煦的家門口樂安城。朱高煦的訊息很不準確,見到朱瞻基之前,他一直認為征討主帥是薛祿。看到中央軍被皇帝親征鼓舞得鬥志昂揚後,朱高煦就膽怯了,連發布命令的聲音都是顫抖的。首領膽小如鼠,兵將們見了之後,連抵抗中央軍的勇氣都沒了。

見敵軍毫無鬥志,只是懼於朱高煦的淫威才不得不守城,朱瞻基也不想多造殺孽。中央軍調動神機營,出動火銃隊和弓箭隊,一排排的子彈和飛箭紛紛射向守城軍士,威懾力強大。攻勢太猛了,守城軍士被嚇得魂都沒了,紛紛逃離。

緊接著,朱瞻基就打心理戰。他命弓箭隊將敕令射入樂安城,告訴敵軍,此次征討的目的只在懲罰朱高煦,其他人員如果及時醒悟,棄暗投明,朝廷不會追究。另外,朱瞻基還特別強調,如果生擒或者斬殺朱高煦,朝廷會重重賞賜。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本就毫無鬥志的叛軍收到這個敕令後,不僅毫無鬥志,甚至想造朱高煦的反。尤其是朱高煦的近衛兵,時時都伸手捏著他們的刀,恨不能一刀砍了朱高煦。

眼見軍隊就要發生叛變了,朱高煦突然派人出城告訴朱瞻基,他願意歸降。能夠和平解決問題最好,朱瞻基答應了。

第二天,太陽還沒升起,朱高煦就想開啟城門投降。突然,叛軍大將王斌一把拉住朱高煦,他告訴朱高煦,作為軍人,戰死光榮,投降恥辱。朱高煦突然豪氣大作,表示寧可戰死,絕不投降。

召集起叛軍,朱高煦往高處一站,發表了一通驚天地、泣鬼神的誓與樂安城生死共存的豪言壯語。本來毫無鬥志,甚至想殺了朱高煦去領賞計程車兵們聽了這一番演說後,也激情澎湃,勢如怒潮。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兩軍對峙,就要喊打的時候,叛軍突然發現,朱高煦不見了。主將不見,叛軍很驚慌,四處找尋。找來找去,整個樂安城都翻遍了,就差掘地三尺,還是沒見朱高煦。叛軍將領死都想不到,發表完演說後,朱高煦不知怎麼想的,偷偷溜出樂安城,向中央軍投降去了。

在造反這出鬧劇裡,朱高煦連主角都不是,壓根兒是一個逗人發笑的丑角。還在行軍途中,朱瞻基就算定了,朱高煦一定會死守樂安城,等中央軍攻打。關鍵問題是,朱高煦只有那麼一點點人馬,怎麼對抗朝廷的幾十萬大軍?

朱高煦不僅坐以待斃,甚至打都沒打就投降了,真是一個十足的小丑。與他老父親朱棣相比,朱高煦簡直一無是處。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為了體現皇帝的權威,按照慣例,在朱高煦降後,朝廷要派一個口才好的人大罵他一頓。朱瞻基就將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交給一個名叫于謙的人。

仗著皇帝撐腰,于謙盡情發揮,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語似寒風,吹得朱高煦瑟瑟發抖。朱高煦經受不住摧殘,耷拉著的頭越垂越低,最後直接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

被大罵一通後,朱高煦就在西安門的牢房裡過起安穩的生活。雖然有點兒不自由,總比被殺頭好。朱瞻基像他父親一樣厚道,沒采納大臣們的殺朱高煦以儆效尤的建議。

閒著沒事幹的一天,朱瞻基想念叔叔,就到西安門去看望。兩人見面後,不知道朱高煦突然犯什麼毛病,猝然玩一個勾腳,把朱瞻基重重地摔了一下。皇帝被暗算,還摔倒了,多丟人。為了給朱高煦一個小小的懲罰,朱瞻基命人找來一口三百餘斤的大銅缸,將朱高煦罩住。

他效仿朱棣,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最後被燒死“大明風雲20”

被大銅缸蓋住後,他竟然使出全身力氣,將缸給撐起來了。不僅如此,撐著銅缸的朱高煦很有精神,東撞撞,西撞撞,最後甚至轉起圓圈圈來了。

等到朱高煦越轉越起勁,越轉越精神,甚至轉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圈兒後,朱瞻基再也忍受不住。他命人抱來乾柴,外加一大堆煤炭壓在銅缸頂,點燃一把火,了結了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