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微言堂|春節,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菜單

微言堂|春節,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春節,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元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微言堂|春節,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春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雖定在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小年節起,人們開始“忙年”:打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為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登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後來,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也都備享人間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得到更多的福佑。春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慶典達到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春節更是老百姓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之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和發展。

微言堂|春節,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可以說,任何習俗都是一種過年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或追求團圓,或崇尚熱鬧,或詮釋歡樂,或展現喜慶,或表達期盼,或傳遞祝福。春節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時間節點,其承載著人們太多的感情、願望、倫理、信仰和夢想。當透過找尋春節本身蘊涵,提升其文化的精神價值。春節的意義集中說,就是一顆感恩之心,一種團圓之樂,一個希望之夢。透過祭神祭祖,感恩天地護佑、祖先保佑,讓我們在“衣食住行用”上取得了收穫;透過親人團圓,讓我們盡享天倫之樂,盡情釋放在“仁義禮孝和”的心理需求;透過賀春慶典,讓我們在愉悅中憧憬“福祿壽喜財”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傳統節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園。讓春節既有意思又有意義,應該是正確的開啟方式。

生活需要儀式感。童話《小王子》中,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在中國人的文化敘事中,春節有著特別的意義,是最富儀式感的日子。“一年之計在於春”,不僅因為春天是打基礎的日子,而且因為春天展現出來的狀態直接影響著全年。因此應該追求有意義的春節。

更為重要的是,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我們,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透過一種儀式來確認自己的主體性:我們是炎黃子孫。而確認我們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春節的儀式性作用是任何其他節日都無法替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尊重、珍愛、守護春節,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作者:秦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