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菜單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作者丨宋宋

ID:gcocp2014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發生了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

一位15歲的初三男孩,正上著課,突然就站起來,朝窗戶走去,意圖跳樓。

幸好,旁邊的同學機敏,及時抱住了他,才沒有發生不可挽回的悲劇。

心酸的是,經過調查,那位男孩並未受到什麼“傷害”,學校寬容,老師和藹,父母也很注意家庭教育,說到原因,孩子哀莫大於心死地說:

“覺得活著沒意思。”

一句沒意思,就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

作為家長,真的被孩子的這種態度嚇到!

更可怕的是,這樣“沒有緣由就傷害自己”的情況並不是個案。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曾經,一位21歲的騰訊實習生,留下一封遺書,選擇了墜樓。

遺書裡,她這樣寫道:

“差不多高中開始,我就發現,無論對什麼事情,我都無法提起太大的興趣,學習也好,遊戲也罷,終歸最後也就那樣。當家人和我說起未來,朋友和我討論力量,我的內心實在一點感覺都沒有,我不明白我的未來是要去做些什麼,似乎僅僅21歲,我的心就死了。”

孩子是怎麼了?

患上抑鬱症了嗎?

不,真相遠比抑鬱症更可怕。

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將這種心理狀態稱為:

“心理癌症”

後來,覺得這種說法太悲觀,更名為:

“空心病

。”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空心病比抑鬱症還可怕

徐凱文教授認為:

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

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診斷,一定會被診療為抑鬱症,但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更可怕的是,空心病有七大特徵:

從症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抑鬱症診斷的;

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

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

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出現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天。可能從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開始有這樣的迷茫;

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

徐教授專門做過一個統計: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請注意,他們都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

但是,

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在我們看來,孩子出現某種心理疾病,肯定是因為哪裡受了傷。

可是,沒受過什麼傷害的孩子,甚至一路順風順水的孩子反而容易空心病?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FRANK提出:

大多數人都覺得活著沒意義,是因為處在一種存在真空的狀態,根本上,我們缺乏的是‘

存在感

’——

即令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認可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存在感,就是確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換句話說,空心病患者,或許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覺得自己並不重要,發現不了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心裡是沒有那股精神支柱的。

顯然,這份精神,父母應該在家庭教育中儘量引導補足!

生命教育很重要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感謝生命,熱愛生命。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調查指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鬱檢出率為17。2%。

心理學家張梅玲認為:

這份調查中,之所以會有很多青少年覺得生活沒有意思,是因為他在生活中沒有感到一種熱愛,不知道生命來得不容易,不知道要珍惜生命,保護生命,最後超越生命,做更好的自己。

同時,張梅玲專家建議:“過生日的時候不要光買禮物吃蛋糕,應該多和孩子說一說為了小生命的到來,爸爸媽媽的歡喜和付出,透過生命教育讓孩子珍惜生命。”

電影《天才少女》裡的Mary。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母女倆就被爸爸拋棄。

後來,媽媽把她交給舅舅撫養,也選擇了自殺。

Mary和舅舅在一起生活得很快樂,直到知道她是不被爸爸喜歡的孩子後,對自己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她認為自己是不被愛,不受歡迎的。

舅舅特意帶她去了醫院婦產科。

讓Mary感受,新生兒出生後,家人的狂喜和感動。

並對她說:

“當年你的出生也是這樣的,我們都愛你。”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也正是舅舅這番充滿苦心的愛,讓Mary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重新快樂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父母或許忙於工作,疲於生活,連我們自己都忘記了表達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但事實上,

生命存在的本身,就值得我們感謝及尊重。

而這,更需要為人父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影響給孩子。

讓孩子學習有用的知識

也享受“無用”的一切

誠然,孩子的學習很重要。

但比學習更重要的,是也要教會孩子勞逸結合,享受當下。

北大一位研究生導師說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他的一個學生,做研究老是出問題,都是非常簡單的問題。

導師找他談話,問他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

這個學生是筆試第一名考進來的。

當時,他回答:“老師,那我把我的錯誤重抄100遍。”

導師都震驚了,他無法相信,一個研究生,竟然會用“重抄100遍”這樣的方式改正錯誤?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後來,經過了解,導師才知道,這個學生來自非常嚴厲的家庭。

學生的人生只有“學習”兩個字,其他娛樂,生活,社交,對他來說都是“無用”的事情。

可問題是,誰規定了彈鋼琴就一定有用,玩沙子就一定沒用?誰又能肯定經典書籍就一定有用,無聊小說就一定沒用?

事實上,什麼是“有用”?什麼又是“無用”?並沒有人能真正說正確。

蔡康永曾說:“我的成長,讓我相信,那些看起來沒有什麼用的東西,往往才是我們人生的珍寶。”

這話並非言過其實。

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健康與心理諮詢中心臨床心理學家曾經講過:

“解壓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做無功利目標之事。”

為人父母,當然要關心孩子的學習,但也請一定允許孩子偶爾做些無用的事情,比如說花一上午的時間無目的的觀察螞蟻;單純的吃好喝好;無所事事的發呆追劇。

有些孩子或許並不是空心,而是心裡被學業,期待,等功利的東西塞得太滿。

讓孩子多享受些無用的時光和瑣事,或許,那顆心也就被幸福和快樂充滿。

人生也就有了意義和方向!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家庭教育需要與時俱進

除了日常要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給孩子多安排一些“無用”之事,家庭教育裡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

父母一定要多學習,與時俱進,跟緊孩子的節奏。

時代變化快,各類訊息飛速發展。

現在的孩子遠比我們以為的更懂知識,更具備思考的能力,甚至,會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發出很多父母都無法想象的質問,而很多時候,父母是沒有能力解答的。

或者說,父母子女會越走越遠,彼此越來越不瞭解。

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這樣評價我們的孩子:

“現在的小孩,他的理性思維能力很強,所以他的認知水平也很高,幾代人的教育積攢下來,很多孩子甚至可以討論形而上的問題,有些初中生已經可以跑來和你討論海德格爾了,所以這種小孩很有意思,他的發展很不平衡,他的社會性很弱,然後他的思考力很強。”

北大教授徐凱文: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多半有這7個跡象,希望你的孩子一個都沒有

同時,陳老師也表示:

“這一類孩子多起來,他們都有不同的特質,如果我們沒有把握和了解,我們的教育不相匹配的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會有很多衝突,

我們的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沒有跟上

孩子就會很無奈,甚至用極端的方式去處理,所以,這確實需要教育者想辦法。”

簡單來說,

我們做父母的,要引導孩子好好學習。

而我們自己,在好好工作多多充電的同時,也應該多學習科學的育兒方式,跟緊新時代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需求,與時俱進的參與到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中。

所謂育兒育己,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才是終極意義!

當然,父母更需要讓子女明白: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應該有自己想追求的人生目標和夢想。

這個過程,也才會是快樂並有價值的!

轉發到“朋友圈”,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父母的愛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