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菜單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打造一個男團有多難?相信這幾年的各大選秀養成節目會告訴你答案。

但如果是一個全員禿頂的男團呢?

這種如此惡魔的命題,來自一部B站不怎麼起眼的“沙雕”豎屏泡麵番——《DZH地中海美少年》(即《垂直世界》)。這部讓廣大沙雕網友如此開心的番劇,其故事一如其題目一樣直白:全員禿頂五人男團的出道故事。

是的!你沒有看錯!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地中海美少年》來自繪夢與B站合資的多啦嗶夢動畫。作為國漫二維動畫的第一梯隊,繪夢近年的作品有目共睹,《狐妖小紅娘》《一人之下》《凸變英雄》《端腦》等高熱度作品層出不窮。而在“勾搭”上B站後,不單在資本上合作,在內容輸出上也同時發力。

透露著貧窮的製作、腦洞無邊的情節、惡搞的人設、日和式的吐槽……一切的元素都向外界散發著無與倫比的“沙雕氣息”,讓所有無意間點開這個番劇的人都欲罷不能、無法自拔。

更神奇的是這部平均時長4分鐘的泡麵番,每集都有2分鐘的“死亡3D”MV,而且還迷之精彩(甚至音樂製作大有超過某些時下熱曲的趨勢),被廣大網友們稱為“用腳做動畫、用心做音樂”。

甚至在每集的題目裡都藏著主創們的吐槽——製作組:擦頭髮好累啊(第一集)/總作監:不想寫片尾名單(第二集)/宣發組:除了欺詐我們還能幹什麼(第三集)……

男團+禿頭+沙雕,這樣的關鍵詞配置很難不讓人注意。同時會讓人不禁想起日本去年推出的沙雕泡麵番——《后街女孩》。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這部由J。C。STAFF製作的動畫改編自同名漫畫,講述了三個黑幫少年因犯錯而被老大送去泰國做變性手術,回到日本後被逼成為女團偶像的故事。整個故事圍繞著“漢子心、少女身”的三個主角日常的吐槽展開,沙雕指數異常爆表,成為了2018年動漫網友們的快樂源泉。

當然,2018年還有火遍網路的《我是大哥大》以及許多橫空出世的沙雕表情包,大有“沙雕元年”的架勢。沙雕文化為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歡樂,同時也記錄著亞文化圈的流變與進化。

一、“萬惡之源”的崛起

沙雕文化自誕生起,便帶有惡搞、搞笑、無厘頭、解構、吐槽的標籤。

但“沙雕”一詞最初就是用於辱罵,來自其同音的髒話。它和“diao絲”一詞一樣,在網路語境的應用過程中產生了語義的異化。從單純的髒話成為了略帶戲謔的嘲諷/自嘲,一般用於形容“當事人愚蠢、天然呆以及刻意賣蠢而引發的笑點”(引自百度百科),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又被泛指所有搞笑的事情。

而說起沙雕文化的起源,很多人會想到2005年成立的“糗事百科”。這個許多網友的快樂之源最初是搞笑社群,其最初的形態就是一個分享型的貼吧。那些早期分享快樂的朋友們,也許就是“沙雕網友”的雛形吧。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網際網路的發展加速了沙雕文化的演進。這裡要提到的是暴走漫畫,雖然暴走漫畫(Rage Comic)這種用粗暴線條繪製的吐槽漫畫起源於北美,但卻於2008年在中國火了起來。一個叫王尼瑪的網友製作出了暴走漫畫的生成器和網頁,自此成為廣大網友的又一快樂源泉。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暴走漫畫註冊商標、成立公司,製作了一檔王牌節目《暴走大事件》,一句“荊軻刺秦王”伴隨了許多90後的青年時光。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2018年深受廣大沙雕網友喜愛的《暴走大事件》因為某種原因而宣佈停更。雖然現在已恢復更新,其尺度與水準也大不如前。

也許是生活太苦,又也許是快樂可貴。沙雕文化一直是廣大網友們的剛需。看到了市場的需求,百思不得姐、最右、內涵段子…等一系列主打“沙雕”的網際網路產品如大浪淘沙,有的被封、有的沒落、有的依舊虎虎生風。

沙雕文化作為網路亞文化裡重要的一支,名字在變,而關於“搞笑”的核心訴求卻從未改變。

二、二次元沙雕最為致命

囿於真人表現力的有限,三次元的演員很少有顏藝能表達出那種誇張感。無數吐槽番的真人漫改都成為了吐槽的物件,看來只有二次元才能更還原沙雕之精髓。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橋本環奈已經努力了

在“沙雕”的道路上,動漫大國日本走得更加前一些。2005年,萬惡之源《日和漫畫》動畫化。2010年,白客所在的cucn201因畢業留念而配音的《搞笑日和》走紅網路,讓人們第一次領略到了中式吐槽的魅力。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兩年後,屬於中國自己的“日和”《十萬個冷笑話》上線,在經歷了漫長的動畫化後,於2017年上映了《十萬個冷笑話2》大電影。這部票房1。34億的動畫在當年度的暑期檔不是特別亮眼,但卻在二次元使用者中掀起一陣波浪——全片中用到了近80個動漫、廣告、網路梗,堪稱中國流行文化第一“梗”片。這也算是“梗”文化極成功的一次出圈經歷了。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此後的動漫中,或多或少總能夠找到一些“沙雕番”,它們大多以泡麵番的形式存在,在每個季度的排片表裡默默更新,在那些主流番後填補觀眾們的空閒時光。

三、“沙雕”的作用機制:反差與“梗化”

所有的亞文化都是區別於主流文化的命題討論,且具有非常鮮明的後現代性和解構性。

對於沙雕文化而言,其核心的作用機制是尋求某種極大的反差/錯位,並“梗化”。

這裡的“梗化”是筆者個人提出的,想來想去也只有這個詞來定義比較準確。

“梗”一詞源自網路,現在泛指笑點或有意思的記憶點。“梗化”是指將這個記憶點以某種形式記錄下來,甚至形成固定符號,並大量反覆引申/二次創造。

這裡的梗可以是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動作等,一般的傳播鏈條是:特定詞/句表情包gif動圖二次創造影片。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以“X,你太美”梗來舉例。

這個特定的句式來自某位當紅藝人的一段舞蹈影片,因為某種反差或者錯位,導致這段影片在廣大網友傳播下逐漸梗化,並衍生出了大量的表情包、動圖、音MAD和鬼畜影片,成為了一種特定的“網路暗語”。

從這點上我們不難看出,沙雕文化不停地進行二次創造(消解/消費),是一種在高效介質下的大眾傳播的狂歡,這種傳播的過程也是不斷吸收演進的過程。神奇的是,無論形式變得如何多樣,只要梗的核心內容不變,你依舊能夠認出這個梗,並和其他傳播者們達成內容共振。

無論是誰,只要能夠製造梗,就能夠被參與者“梗化”。“真香”、“小目標”、“ARE YOU OK”、“大碗寬面”……現代流行文化不斷製造著新聞與梗,沙雕文化便能“化嚴肅為活潑”。

值得玩味的是,“梗化”原詞出自北宋曾鞏的《與王介甫第二書》,本意是頑固且不符合教化。而在現代的語境中,顯得很是朋克了。

四、無意義就是意義

後現代文化是不停演進升級的。很久以前我們把它稱為無厘頭,後來稱為惡搞吐槽。現在我們統一到沙雕文化中。

說回沙雕文化在二次元的泛化,是亞文化更加直白的擴大。比如開篇提到的《地中海美少年》本質上其實是在對映當今飯圈的魔幻現實。“地中海”與“偶像”這樣完全相悖的關鍵詞一旦放到一起,便能製造巨大的反差。

這些看似荒誕的設定,放在番劇中會成為笑料。但你是否想過,這些荒誕的事情,在生活中總是司空見慣——零演技男演員獲百花獎、摳圖女主角獲得金雞獎……畢竟生活和藝術,總要有一個是荒誕的。

沙雕簡史:讓人頭禿的剛需

關於同類目的沙雕番,日本在2016年就有了一部《石膏男孩》,來講述一群石膏像們的成團經歷(沒寫錯,就是那種不會動的石膏像)。新人經紀人石本美希為了逃避畫石膏像的命運,從美術生轉行當藝人經紀,卻發現自己的藝人團體竟然是四個會說話的石膏像。在不懈的努力下,美希終於將石膏男孩推上舞臺,成為了人氣偶像團體。不得不說這部番劇沙雕得更加後現代。搞笑的背後,更多是對偶像運作機制的吐槽——萬物皆可運營,石膏也能成團。沒有很沙雕,只有更沙雕。

沙雕文化是剛需,也是內容第一推動力。不斷豐富的物質、特殊的文化制度共同製造了這個內容的的窪地。所有具有深度與指向的內容都是不安全的,只剩下沒有指代的沙雕文化是被默許的。

網路內容的豐富極大程度上填滿了我們的碎片時間,它的首要任務就是有趣。這種有趣來自當前生活中的荒謬與反差、錯位與出位。它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虛無與淺薄,也恰恰因為過度的形而上,反而具有了一絲消解的哲學意味。

現實是現實的,也是魔幻的。對於這其中的荒謬感/違和感,我們只能選擇嘲諷及自嘲。

沙雕沒有意義,沙雕本身就是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