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田盼,逆轉魏齊兩國國運的曠世名將

菜單

田盼,逆轉魏齊兩國國運的曠世名將

魏惠王和齊威王“比寶”的故事比較有名。有次聚會上,魏惠王問齊威王齊國有沒有寶貝啊,齊威王搖頭說沒有。魏惠王就顯擺開了,哎呀,我們小小魏國都有十顆可以照亮十二乘戰車範圍的光珠,你們齊國地大物博,怎麼會沒有寶貝呢?

齊威王不想看魏惠王嘚瑟,當面開懟,他說,我眼中的寶貝和你眼中的不同,我手下有四個大臣,各有各的厲害,他們每個人都能光照千里,哪裡是隻照亮十二乘的範圍啊!

《史記》說魏惠王“慚,不懌而去”,被當面打臉,當然很不高興了,又覺得說不過對方,當然扯乎。

《資治通鑑》比較有意思,它把這段故事放在了前355年,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前,且不論這是否真實,它應該是想透過魏惠王齊威王對“國家寶藏”不同的認知定位,去預示未來幾十年間魏國和齊國的爭霸結局。

田盼,逆轉魏齊兩國國運的曠世名將

而齊威王提到的四位大臣之一,便是田盼。

“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

——我有個大臣田盼子,讓他防守高唐地區,西邊的趙國人都不敢在高唐附近的河裡打漁。

我們不能確定田盼就職高唐的具體時間,但可以知道的是,之前趙齊兩國一直不睦,經常打仗。田盼鎮守兩國邊境的高唐,能有“趙人不敢東漁於河”的效果,可見田盼對趙國的震懾。

而這個震懾效果,肯定只能從戰場上得來,有些類似於後世的張遼讓“吳國小兒不敢夜啼”的良好功效。

歷史關於田盼的記載,其實缺少一個最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桂陵之戰、襄陵之戰(前353年-前352年)前後他的實際表現。

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既然前355年田盼已經進入了齊威王的視野,那麼威震高唐的他置身於大戰之外的可能性應該不大,然而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階段田盼的任何表現。

因此,可能更合理的推測是,當時田盼應該還很年輕,還沒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換言之,就是魏惠王齊威王比寶的真實時間應該沒那麼早。)

田盼最厲害的表現是從馬陵之戰開始。雖然《史記》完全沒有記載,《資治通鑑》也只是提了下田盼的名字,但我們還是更願意相信《竹書紀年》的真實性,在那裡兩次提到——

“二十六年,與齊田盻戰於馬陵。

二十七年五月,齊田盻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

這裡的“田盻”便是田盼,而馬陵正是馬陵之戰,也就是說,田盼才是馬陵之戰齊軍的第一統帥。

之前文章我們已經分析並得出過結論,當時魏國如日中天,世界各國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和魏國一決高下。

雖然大勢如此,然而畢竟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一歷史榮耀,最終落到了田盼的頭上。

田盼,逆轉魏齊兩國國運的曠世名將

正是他率領齊軍救援韓國,並在深入韓國的外線作戰中巧用計謀(應該也有孫臏的功勞),設伏擊敗了魏軍主力,“覆十萬之軍”,打破了“魏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也就是說,魏國最終從天下霸主的寶座跌落,田盼是第一個伸手拽動它的人。

正是馬陵之戰的勝利,給了各國以信心,因此第二年,田盼率領齊、宋聯軍從東方進攻魏國;趙國從北方進攻魏國;西方的秦國則進攻河西地區,真正開啟了各國“聯合圍攻”魏國的戰略態勢。

而魏國自此陷入了“多面作戰”的窘境,衰落也就勢在必然。

從“逢澤之會”魏惠王“自稱為王”,到“徐州相王”齊威王真正稱王,短短不過十年,魏國和齊國的國運就發生了根本逆轉,箇中田盼的貢獻,不可小視。這才應是田盼作為軍事家、名將,對歷史最大的影響和貢獻。

之後發生的幾件事,也可以證明田盼作為名將的牛逼之處和對當時世界的震懾。

《說苑》記載——

【田忌去齊奔楚,楚王郊迎至舍,問曰:“楚,萬乘之國也,齊亦萬乘之國也,常欲相幷,為之奈何?”對曰:“易知耳,齊使申孺將,則楚發五萬人,使上將軍將之,至禽將軍首而反耳。齊使田居將,則楚發二十萬人,使上將軍將之,分別而相去也。齊使眄子將,楚發四封之內,王自出將而忌從,相國上將軍為左右司馬,如是則王僅得存耳。”於是齊使申孺將,楚發五萬人,使上將軍至,擒將軍首反,於是齊王忿然,乃更使眄子將,楚悉發四封之內,王自出將,田忌從,相國上將軍為左右司馬,益王車屬九乘,僅得免耳。】

這段文字不難理解,就不翻譯了。田忌作為齊國最高層人物之一,自然最明白田盼的價值。他就說一旦田盼當齊軍主帥,那楚軍肯定沒好果子吃。能讓田忌如此自覺地當“盼吹”,田盼的軍事能力可見一斑。後來的戰事也果然予以了證實。

這個事情有個佐證,《戰國策》記載——

【楚威王戰勝于徐州,欲逐嬰子於齊。嬰子恐,張醜謂楚王曰:“王戰勝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於國,百姓為之用。嬰子不善,而用申縛。申縛者,大臣與百姓弗為用,故王勝之也。今嬰子逐,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楚王因弗逐。】

徐州之戰(應該就是上文楚國打敗了申孺率領的五萬齊軍,事在前333年),楚國打贏了,想借此向齊威王施壓,把齊國國相田嬰驅逐流放。

田嬰有個門客叫張醜,他就跑去跟楚王說:“哎呀,你能打贏齊軍,是因為田盼沒來指揮。他為什麼沒來指揮呢?是因為田嬰不喜歡他,不願意重用他。你要是把田嬰驅逐了,田盼肯定會受到重用,一旦他受到重用,並指揮齊軍和楚軍開練,嘿嘿,莫怪言之不預哦……”

楚王也覺得有道理,就放棄了驅逐田嬰的要求。可惜,之後齊威王還是使出了田盼,楚國終究沒逃過這頓修理……

田盼,逆轉魏齊兩國國運的曠世名將

整個事情綜合看起來,應該是田盼在馬陵之戰前後就已經建立了蓋世功勳,威震當世,以致於連齊國內部都嫉妒他,包括齊威王在內,都儘量追求“不首先使用田盼”。

對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這應該是莫大的安慰吧。

之後,前325年,齊國進攻趙國,發起“平邑之戰”,按《竹書紀年》記載:“齊田盻及邯鄲韓舉戰於平邑,邯鄲之師敗逋,遂獲韓舉,取平邑、新城。”

結果是俘虜了趙國的將軍韓舉,拿下了平邑、新城等趙國據點。

這一戰應該還有個輔助記載,也很有名,《戰國策》——

【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梁君與田侯不欲。犀首曰:“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田盼曰:“夫輕用其兵者,其國易危;易用其計者,其身易窮。公今言破趙大易,恐有後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難以懼之,是趙不伐,而二士之謀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難構而兵結,田侯、梁君見其危,又安敢釋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權兩君聽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齊、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戰敗也,悉起兵從之,大敗趙氏。】

大致意思是犀首(也就是公孫衍,當時在魏國)為了實現攻打趙國的圖謀,故意吹牛逼說很容易,只要給五萬人,五個月就能拿下趙國。田盼作為頂級軍事家,自然對這種“易言”戰爭的輕率行徑很看不上。

犀首就解釋了,哎呀,您老別太老實了,魏齊兩國國君本來就不願意出兵,以您的影響力,您要再說有困難,那他們肯定不會給咱們軍隊的,拿不到軍隊,咱們還怎麼打趙國?所以咱們得故意說的很輕鬆,尤其是您,您要說easy,齊威王還有不答應的麼?更何況,只要戰爭打了起來,還用擔心軍隊數量不夠麼?兩國國君為了打勝仗,肯定會一直派出援軍的。

有道理吧?這就是政治家和軍事家看問題的區別,田盼透過這一課估計也學到了不少。當然,真到前線指揮打仗,估計犀首也只有聽田盼上課的份。

以上。田盼在後世的名聲不著,至少遠不如同時代的孫臏,其實田盼當時的實際地位和影響力肯定都在孫臏之上,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哪怕懷疑田盼和孫臏就是同一個人,也都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