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南宋詩人宋俊傑的一首七律,比喻貼切,尾聯更值得細品,更值得細品

菜單

南宋詩人宋俊傑的一首七律,比喻貼切,尾聯更值得細品,更值得細品

古詩詞中經常採用比喻等修辭手段,詩人採用這種凝練的表現手法,可以有效地在簡短的篇幅中,達到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比如松柏是堅強不屈的象徵,它不畏嚴寒、不懼重壓,可以在冰天雪地中傲然挺立。

北宋的蘇軾就非常喜歡松柏,還在自己的家鄉眉山種植了很多。他也經常在作品中描寫其堅韌的外形、以及高潔的品質,以此委婉地表達其不願隨波逐流的精神。下面南宋俊傑的一首七律,比喻貼切,尾聯更值得細品。

北行別人

南宋:謝枋得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

天下久無龔勝潔,人間何獨伯夷清。

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

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謝枋得是南宋遺民,南宋滅亡之後,他變名隱居,元朝皇帝多次徵召不出。後來為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強迫北行,到達元大都燕京後,即絕食而死。

這首詩是他北行時為告別友人而寫,全詩自抒胸臆,以古代的忠臣義士激勵自己,表明自己絕不低頭屈膝,甘願以身殉國的決心。

開篇就顯得慷慨激昂,“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詩人欣喜地看到一路上雖然冰雪覆蓋,松柏卻依然蒼翠挺拔。作者將自己比作雪中松柏,不改青翠之色。此次北行的目的,就是要扶植綱常。

綱常,本指三綱五常,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這裡引申為詩人不惜犧牲自己,也絕不向侵略者低頭,充分彰顯出其大義凜然的精神。

詩人回想當年北宋的繁榮,再對比南宋末期的衰敗,雖然心中感慨萬千,但依然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園和親人。頷聯就列舉古代的典故,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天下久無龔勝潔,人間何獨伯夷清。”

龔勝在漢哀帝時曾為光祿大夫,王莽算漢欲拜勝為講學祭酒,龔勝拒絕說:“豈以一身事二姓?”從此不再開口飲食,十四日而卒。商朝滅亡後,伯夷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作者用“久無、不獨”兩個虛詞,表達精妙,不僅表示要追慕古人,還傳達出自己決不向元朝統治者屈膝。

頸聯更是旗幟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堅強意志,“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詩人在認真權衡了生死禮義之後,做出了明確的回答,直言此行的意義。

“義高、禮重”,說明詩人非常看重民族大義,更要捨生取義為自己正名;“生堪舍、死甚輕”,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詩人早已深思熟慮,所以才會在此後堅定地開始絕食。

最後作者抒寫了自己的決心,“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詩人雖將被迫北上,但精神氣節皇天可鑑,赤膽忠心對天可表。如此豪言壯語,非普通人可以道出。

南八即唐代的南霽雲,他在安史叛軍破城時被俘,不降而被殺。南霽雲協助張巡守睢陽,安史叛軍破城後,他和張巡均被俘。在被殺前張巡對他說,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南霽雲仰天大笑,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

謝枋得的這首七律充滿豪情壯志,讀完真是感人肺腑。全篇表情達意頗具藝術性,作者先以比喻開始,然後表明自己捨生取義的決心,最後又引用了龔勝不事二姓、伯夷恥食餓卒的典故,表現了自己的凜然正氣。

生死麵前,很少有人會毫不動容。有人選擇苟且地活,有人選擇壯烈地死,也許各有各的考量,但後世自有公斷。沒有誰不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但更有人願意為了名節和尊嚴,寧願放棄寶貴的生命,只為喚起更多人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