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菜單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舊社會相聲行業地位很低,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那個年月戲曲是主流,老百姓聽的是京劇,是黃梅戲,是河北梆子、河南墜子、評戲等成本大套的東西。相聲只是一個“添頭”,相聲藝人在老百姓眼裡跟乞丐地痞沒什麼兩樣。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舊社會相聲界拜師為什麼一定要請評書、戲曲界的前輩呢?普遍的說法是懂得感恩,因為人家舍了東西給相聲添磚加瓦,實際上是“攀附”,自己混的不行,找地位高的人拉扯一把。

相聲藝人不能攢底,原因也在於此。人家進園子聽的是大戲,真金白銀捧的是蔓。相聲相當於中間休息時間,該上廁所的上廁所,該續水的續水,休息夠了大戲再開場。侯寶林所謂的“攢底”純粹瞎貓碰上死耗子——攢底的大腕身體不適不能演出,他從倒二變了攢底。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搞清楚這些,相聲界的一些事情才能看得清楚。

相聲藝人真正有地位是建國後。準確地說是廣播電臺普及後的50年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兩件事,令相聲的地位與日俱增,迅速超過戲曲。

一個是電影的崛起。中國電影在30年代達到過一次高峰,彼時上海是全國電影中心,影響力比香港強百倍不止。當時內地戰亂不止,電影院關門,電影人南下,電影火了一陣就偃旗息鼓。

建國後社會安定,電影這種新生事物迅速取代戲曲,成為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休閒方式。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迅速落伍。戲曲的沒落,給相聲的發展提供了極佳的環境。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第二個是廣播電臺的興起。50年代至80年代初,廣播電臺是國內最主流的傳播媒介,其“有聲無形”的特點天然適合相聲、評書等以說為主的藝術,對戲曲而言無疑是進一步的“打壓”。

到了八九十年代電視開始普及,戲曲因為30多年的壓制受眾斷檔,再起無能,相聲則憑藉著體量小變化快的優勢再次跟上時代,又繼續輝煌了小20年。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然而到了90年代末,相聲界最大的危機來了。彷彿在一夜之間老百姓都不愛聽相聲了,看見相聲就換臺,連帶小品也是如此。這是怎麼回事?

歸根結底一句話:都是“歌頌型”相聲給鬧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師級藝人馬季。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其實早在70年代,馬季就已經出了不少以歌頌為主題的作品,尤以《友誼頌》最有代表性。在類似的作品裡,馬季主動放棄了相聲的核心功能諷刺,轉而謳歌新時代、新風貌,“歌頌型”相聲漸漸成型。

馬季是相聲界的領軍人物,帶頭大哥這麼搞別人自然有樣學樣。尤其電視時代,電視臺成為相聲演員的主流陣地,“歌頌型”相聲更容易過審,臺上吹10分鐘牛就能名利雙收,藝人們自然一窩蜂全上。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問題是馬季能耐大,“歌頌型”相聲也能說得饒有趣味,笑料百出,其他同行可就沒這本事了。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姜昆。

姜昆最輝煌的時候人氣絲毫不遜色於馬季,但是他是野路子出身,拜完師就被“流放”到基層體驗生活,所以基本功始終沒跟上,這就造成了他巔峰太短,後續乏力的局面。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姜昆9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尤其主打“歌頌”後更是一落千丈,聊無趣味。姜昆的歌頌以唱歌為主,用歌聲讚美新時代、新生事物,“經典”代表作《送你一支歌》,那效果可稱尷尬至極。

姜昆不明白,舊社會相聲學唱京劇黃梅戲,是因為那玩意兒難度高癮還大,所謂“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老百姓聽了還聽。流行歌什麼玩意兒?三四分鐘的東西聽兩遍就夠了,用得著浪費時間聽你唱?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另一個是陳寒柏。如果說姜昆的“歌頌”還算分寸之內,陳寒柏的“歌頌”已然到了恬不知恥的地步了。

陳寒柏有個段子叫《今非昔比》。這個段子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不說人話”,講農民富了,穿貂戴錶看上液晶大電視了。2000年初,哪家農民富成這樣了?

藝人脫離群眾,把老百姓當成名利雙收的墊腳石,被時代拋棄當然是遲早的事。相聲就是這樣被“歌頌”逼入萬劫不復之境地的。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相聲必須跟老百姓站在一起的,這是基因裡的東西。相聲打“出生”起賺的就是窮苦老百姓的錢,但凡有點身份人家就進園子聽戲了。相聲靠窮苦人家養活,沒有窮人,沒有最底層的老百姓,相聲藝人早就餓死絕代了,哪有後來這麼多的名家大師。

所以相聲必須為民發聲,諷刺不公,鞭撻醜陋,挑戰權威。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忘本,就是自我毀滅。從這個角度來說,“歌頌型”相聲可謂相聲行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欺師滅祖”。

馬季一手發起的“歌頌型”相聲, 曾陷行業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相聲之所以能“重生”,不獨是因為出了一個郭德綱,而是因為有馬志明、魏文亮、佟有為、尹笑聲、劉文步等名家大腕不圖一時之名利,堅持小劇場演出,為相聲挽留了珍貴的星星之火。他們,才是相聲行業最大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