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菜單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30年間放流超過700萬尾!為何中華鱘仍處於瀕臨狀態

據媒體報道,2021年10月28日,在長江荊州段沙市碼頭,共有2。4萬尾規格在500克以上的中華鱘人工種群子二代個體被放流長江母親河當中。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此次放流僅僅是一次小規模的例行放生活動,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透過人工增殖放流,向長江中投放的中華鱘魚苗就超過了700萬尾。

700萬尾!對於這一數字,相信大部分網友都沒什麼概念。但如果將歷年來長江中華鱘的群體數量拿出來做一個對比,就一目瞭然了!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以下資料取自百度百科:

20世紀70年代,長江裡的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餘尾,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

在最高峰期,長江中的可繁殖的中華鱘群體不過1萬尾,到2010年後不足100尾!那麼30年間放流的700多萬尾中華鱘都去哪裡了?為何它們的“滅絕危機”遠遠沒有解除?

尷尬的人工放流,效果不容樂觀卻不能放棄

為何年年人工放流,卻仍未能挽救中華鱘的生存危機?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性魚類,幼年時期它們生活在海洋中,到了繁殖季節才會洄游到長江上游產卵。2014年之後,野外放流的中華鱘都加裝了標記,以便對它們的行蹤進行監測,據稱73%的中華鱘在放流後能夠到達出海口。

這意味著什麼?它們難道沒有遵循本能,重新回到長江中產卵嗎?還是放生的數量不夠?

據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生博導危起偉介紹:

過去的放流,不是沒用,而是放得不夠多、不夠規範。初期放流的是還沒有開口攝食的小魚,它們太容易死亡,是不適宜人工放流的規格。真正有效放流的群體,不足三分之一,預計只有137.21萬尾。

但就算是這130多萬尾中華鱘,也是一個不小的群體,為何它們卻沒有肩負起種群復興的責任?

自然繁育遭遇困難,中華鱘何時能夠迎來春天?

談起這些消失的中華鱘,長期研究中華鱘的魚類專家——危起偉,也很難講清楚它們到底去哪裡了?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不過,有一個非常清楚的事實,就是中華鱘的自然繁育遭遇了困境。

葛洲壩建成後,上游的中華鱘產卵場地已經基本失去了作用,無法洄游的中華鱘只能在下游尋找新的產卵場地。

但由於受到水溫、水流速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野生中華鱘似乎已經無法順利找到新的產卵地,或者是它們壓根對新的產卵場所沒有任何記憶,或者是它們仍舊惦記著最初的出生地,也是傳統產卵地——金沙江一帶。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據危起偉介紹,從2017年到2020年,連續多年未檢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它們那種綠豆大小的魚卵,再也沒有出現過。

沒有了魚卵,也就意味著沒有了生命。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訊號,如果“絕育”危機無法得到解決,那麼放流再多的中華鱘都將難以為繼。

修復產卵地,可能比放流更重要

中華鱘要想在長江中繼續生存下去,尋找人工產卵場代替原有的金沙江產卵地成了當務之急。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就連中華鱘保護專家危起偉也表示:自然繁育是保護中華鱘群體不遭受滅絕的關鍵所在。

但自然繁育談何容易!中華鱘的產卵受到水溫、水體流速、水底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指標想要恢復到之前的水平,已基本不太現實,與其等待中華鱘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滅絕,還不如儘早研究建立人工產卵場的可能性。

比如,透過模擬中華鱘產卵期間的溫度、水流速度等水體環境,尋找合適的產卵替代地或人工創造類似環境,讓中華鱘主動產卵,這可能要遠比單純地放流更有實際意義。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一直人工放流,但如果它們不去主動繁育,長期如此,野生中華鱘群體自然會逐步衰竭,好在是有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在2021年6月份,農業農村部門表示,要積極修復中華鱘產卵環境,形成“以自然種群保護為主、繁育人工種群為輔”的原則,對中華鱘進行就地保護,共同開展基於水生生物繁殖需求的生態排程,同時也要加大放流力度。

自然繁育遭遇困境!長江中華鱘的“滅絕危機”為何遠未解除

此前是30年一共放流700萬尾,現在這個放流數量要提升到1年300萬尾,放流量直接提升了10多倍。

在“海量人工放流”及“產卵地修復”的雙重保護下,但願中華鱘能夠儘快迎來屬於它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