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萬萬沒想到這玩意兒還能火到外國!

菜單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萬萬沒想到這玩意兒還能火到外國!

早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在地鐵上笑到打鳴的布瑞五。

痰盂自己也萬萬沒想到,過氣的它還能翻紅。

並且,價格翻了20倍。

真·飛上枝頭變鳳凰。

痰盂這玩意兒,爸媽那一輩風靡一時。那時鄰里間串門,手裡頭有些橘子皮、瓜子殼、糖紙啥的都可以扔進痰盂。

上一次它上熱搜,還是“王菲竇唯為愛倒痰盂”。

現在,家裡都有衛生間,倒垃圾也很方便,沒什麼人再用這個東西。

然而,當國人快忘記這麼個寶貝時,它卻在大洋彼岸悄悄實現了翻紅。

一個平平無奇的小痰盂,在國內最多也就20元人民幣,為啥在亞馬遜上價格能賣到60多美元?

老外人傻錢多嗎?

01.只要發揮發揮想象力,

中國痰盂也可以很美麗。

痰盂能在外網“出圈”,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歪果友人清奇的腦回路。

看看亞馬遜上的商品詳情頁,就知道了:

“六十年代中國傳統果籃”

“廚房和餐廳裝飾”

“可用於儲藏生鮮食品和酒水飲料”

好傢伙!我們老一輩上廁所用的,歪果仁買來裝吃的。名副其實的“出口轉內銷”。

思路清奇,但確實做到了物盡其用。滯銷變暢銷,環保!

第二個原因,是歪果友人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

作為在中國過時了的老物件,我們一看到痰盂,就覺得髒。

但往往忽略了,它也是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的。

而亞馬遜商家,看到了它別緻的造型、經典的紅白配色、講究的花樣圖案,並放大了這些“賣點”。

在他們看來,痰盂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是經典中國古董、巧妙的工藝品,更是走親訪友時送禮的不二選擇。

好傢伙!真敢說,痰盂聽了都心虛。

甚至,中國人看來天價,卻在亞馬遜平臺上收穫了一眾好評——

無數外國朋友紛紛表示,“使用體驗極佳。”

他們發現,這痰盂用來裝法棍,確實很方便啊。

他們還發現,往痰盂裡放點冰塊,再擱上一瓶好酒,味道也很不錯啊。

中式的痰盂配上洋酒和西方的酒杯,還生出一股混搭風格的美感。

乾了這一杯(不是),幹了這一痰盂,朋友一生一起走。

痰盂除了能用來喝酒,還能幹點兒別的啥?

很快就有人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痰盂吃麵啊!

實在不忍心看外國網友如此單純可愛,有人在亞馬遜留言道出了“玄機” :

“天哪!

幾乎每個35歲以上的中國人都知道,

這是一個典型的便攜便盆,

通常是給小孩子用的。

你願意怎麼用就怎麼用,

但你還是知道它的原始用途為好。”

知道真相的外國友人,眼淚掉下來。

02.國貨

被“歪果仁”瘋搶

背後是“神秘的東方力量”

最近幾年,“歪果仁”越來越喜歡

Made in CHINA.

比如,我們嫌土的解放鞋——

搖身一變,在歐美身價暴漲,直逼NIKE。在日本,受到澀谷潮人的追捧,甚至賣到400多人民幣……

比如,我們嫌醜的蛇皮袋——

5元一個的它,在外國時尚圈成功上位,成為價值5萬的潮流單品。

比如,我們的重口味土味零食——

讓人無法自拔的辣條和老乾媽、令老外聞風喪膽的松花蛋……還有最近,被外國網友瘋狂種草的“秋梨膏”。

價格越炒越高,但外國網友的購買熱情不減。

看看評論區,幾乎是買過的都說好:

“喝了‘中藥’以後,

神清氣爽都不重要,

連運氣都變好了。

這幾年,“迷信”中國文化的老外越來越多。

你做一套廣播體操,他們都認為你有點兒東西;

你打一套太極拳,一招“白鶴亮翅”就足以震懾他們,讓他們讚歎:

對“東方力量”的痴迷,也讓冥幣在海外走紅。

對你沒聽錯,就是我們清明節燒的紙錢。

還有我們祭祖時常用的紙別墅、紙汽車、手機三件套甚至紙飛機等……

有歪果友人說,用了它,升職加薪了、腰也不酸了、股市抄底了,走上了人生巔峰……

“中國功夫好!中國功夫妙!”

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神秘的東方力量”吧。

03.

笑過之後,有人吐槽:

是低俗誤讀?是文化輸出?

小布覺得,倒也大可不必上綱上線。

正所謂“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樣的消費心理,從來都不是某個國家的專屬。

我們也曾鬧過笑話。

“痰盂們”的爆火,讓我聯想到前幾年,奔赴日本搶馬桶蓋的中國大媽。

她們辛辛苦苦從日本背中國的馬桶,揭蓋有驚喜——

你怎麼看?

在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看到各種充滿趣味的現象。

大可以輕鬆一點看待。

在 YouTube 上點開李子柒的影片,很多人都在留言區留言,為中國文化雙膝奉上。

她曾受邀訪問馬來西亞,與老國王及其家庭成員會面,期間她將自己親手製作的中國文物——文房四寶贈予了老國王。

還被當地最受歡迎的網路媒體“當今大馬”和最具影響力的中文媒體“中國報”所報導。

但,有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

就像,國漫的所謂“崛起”喊了這麼多年,是不是還是copy日漫、迪士尼的居多?

國潮品牌,是不是“潮”了這麼多年,還沒有引領過什麼真正的國際潮流趨勢?

而說到中國的網文在海外的大火,熱鬧完了,後續的版權問題是不是還沒跟上?

我們應該對這種文化交流,報以更開放、更積極的態度。

一方面,要看到不同國家之間存在文化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同樣的事物會有不一樣的“化學反應”。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的快速崛起為我國的文化輸出提供了可能,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外國友人開始對我們這座歷史悠久的國度產生了好奇。

為什麼時不時就有國貨在國外悄然走紅,或者以奇奇怪怪的方式頂上熱搜?

又為什麼,外國人老是誤讀中國文化?

相信,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這股來自東方神秘力量的風一定會越吹越狠。

Made in China。

有了誤讀,才有碰撞,才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