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菜單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皇帝,若要論哪一位最為心狠手辣,那必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初始,為杜絕所有後患,他將有功之臣屠殺殆盡,絲毫不念眾臣子昔日的幫扶之情。

然而有一個人卻僥倖在朱元璋的刀下逃脫,而他日後竟成了明朝江山易主的關鍵,這個人就是明朝將領陳亨。

他因鎮守邊關而免遭屠殺

陳亨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堅實追隨者,與朱元璋一同出生入死,助其登上帝位。然而因為建國後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後來的陳亨便調轉刀刃,成為了掠奪朱氏江山的敵人。

元朝末年,陳亨時任揚州萬戶侯。當時元朝衰落勢微,亂象叢生,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欲推翻元朝孱弱的統治。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陳亨意識到,如此下午改朝換代必成定局,自己早晚官位不保,得儘快另謀出路。他多方打聽,希望從幾支起義軍中選出一個最具才幹的將領,投靠至其麾下。

彼時局勢動盪,各方勢力魚龍混雜,大多數起義軍將領眼界狹隘,打下幾場勝仗便立地為王,安於享樂。唯有一人頗具遠見,他並不急於稱王,而是不斷出征,拓展領地,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隨著領地陸續拓增,軍隊不斷壯大,朱元璋的部隊迅速成為了規模最大的一支起義軍。

於是,聽聞朱元璋卓越領導才能的陳亨,果斷投奔至朱元璋麾下。

剛加入朱元璋的隊伍時,陳亨被分配到徐達(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手下。跟隨徐達征戰南北,陳亨頻頻立下戰功,被徐達所重用。

洪武建國之後,朱元璋將有著優秀領軍能力的陳亨任命為北平都指揮使。所謂北平都指揮使,其職責便是守衛北疆,常年不在朝內。

而常年不在朝中,也正是陳亨成功躲過屠殺的原因。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朱元璋偏心傳位,惹怒眾皇子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草根出身,能夠登上帝位,身上必定有異於常人之處。而鐵血殘暴的行事風格,也正是朱元璋能夠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的一個重要原因。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洪武開國以後,朱元璋將守住江山放在了首位。

在朱元璋的諸多子嗣中,朱標最受寵愛,雖然朱標各項能力均不是皇子中最出色的,但朱元璋還是毫不猶豫的將朱標選為自己皇位的繼承人。

用刀口殺出江山的朱元璋認為,征戰南北時輔佐自己的功臣武將,將來很有可能成為搶奪朱氏江山的反賊。

朱元璋愛子心切,他擔心太子朱標缺少殺伐決斷之心,即位後根本無法對抗潛在的威脅。

於是,朱元璋選擇了用屠殺的方式,去除掉他自認為的可能危及朱氏統治帝位的隱患。

他以各種涉及功臣將領的政治案件為藉口,在短時間內就將所有手握兵權的將領幾乎屠殺殆盡。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一番殘暴的殺戮之後,朱元璋自以為已確保兒子朱標登基後不可能出現造反之臣,從此,自己寵愛的兒子可享安定江山。然而,煞費苦心的朱元璋,最終還是沒能讓自己心愛的兒子朱標當上皇帝。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陝西后歸來的太子朱標,患上了嚴重的風寒,不久便病逝。最為疼愛的兒子死後,朱元璋心痛不已,他愛子心切,在帝位的傳承上,甚至沒有從其他子嗣中挑選太子人選,而是直接將皇位傳給了朱標年幼的兒子朱允炆。

朱元璋極端偏心的決定,徹底觸怒了其他皇子。彼時,眾皇子皆已是三十餘歲的中年人,卻要跪在侄子朱允炆面前俯首稱臣,皇子們斷然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

而朱允炆登基後,為保證自己長享穩固江山,他採取了削弱各地藩王權力的政策。

受到打壓的藩王們,都被徹底惹怒了,其中反應最為激烈的,便是駐守北方邊關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不堪打壓,燕王朱棣起兵謀反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早年朱元璋在位時的一員強將,他跟隨其他將領征戰沙場,屢獲戰功。朱棣在戰場上的領導才能十分出眾,剛一成年,就被朱元璋冊封為燕王,負責駐守北方邊關。

而本應戎馬一生的朱棣,恰恰因為父親的偏心,最終走上了奪權之路。

彼時年幼的新帝朱允炆,雖謀略、才幹均不出眾,但卻繼承了朱元璋的冷酷絕情,好以鐵血手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朱棣本在北方邊關恪盡職守,可朝中幼帝卻對自己連番打壓,不斷削減他的兵權。

朱棣明白,一旦自己手中的兵權被幼帝朱允炆奪走,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己與家人的性命難保。

在不甘與憂患的驅使下,朱棣決定奮力抗爭。自此,朱棣踏上了起兵謀反、推翻侄子朱允炆統治的反抗之路。然而在此前幼帝朱允炆的打壓下,朱棣手中僅剩極小的兵權,要與朝中大軍抗衡無異於螳臂當車。

就在朱棣一籌莫展之時,一員強將率兵士前來相助,這個強力幫手就是陳亨。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他助朱棣登上皇位,去世後朱棣親自作文悼念

自燕王朱棣宣佈起兵謀反之時,陳亨就開始仔細分析其局勢來。

陳亨深知自己是僥倖才從先帝朱元璋的屠刀下存活下來,要想保自己長久安全,就必須去除延續著朱元璋統治思想的朱允炆政府所帶來的威脅。

在陳亨看來,燕王朱棣不管是領導才能,還是軍事謀略,都遠遠優於建文帝朱允炆,明顯是朱棣更適合君王之位。即便是朱棣謀反戰敗,早前深受打壓的各地藩王也都蠢蠢欲動,朱允炆的統治必然搖搖欲墜。

多番權衡之下,陳亨確定,跟隨燕王朱棣,更有可能獲得好的前程。

於是陳亨帶著自己的十萬精兵強將,歸順了朱棣。

而有了驍勇善戰的陳亨輔助,朱棣已然具備與建文帝朱允炆相抗衡的軍事實力。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最終,朱棣依靠著武將陳亨、謀士姚廣孝的幫扶,一舉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成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明成祖。

而陳亨也在明成祖朱棣手下得到重用,後來陳亨去世,朱棣親自撰文以做祭奠,並將陳亨追封位洪國公。

他以智慧立身,成為明朝唯一善終的功臣

仔細回顧陳亨人生中兩次重大的轉折點,不難發現,陳亨在亂世之下倖存下來也與其聰明的頭腦有關。

當初元朝衰落,本就是揚州萬戶侯的陳亨,完全有揭竿起義的資本,而他卓越的統率才能,也能為打江山增添勝算。但是陳亨並沒有選擇自己起義,他分析時局,對比各支起義軍,篤定地認為只有朱元璋所帶領的隊伍,才能一統天下。

事實證明,陳亨的眼光很準,最後統一了天下的果然是朱元璋。

而陳亨雖然是半路跟隨的朱元璋,卻是將朱元璋其人看得最準的一個。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洪武開國以後,昔日追隨朱元璋征戰的各方將領都不願離開京城,圖的就是享受榮華富貴。此時,只有陳亨一人嗅到了平靜背後的危險。於是,當朱元璋需要他這樣的良將去鎮守邊疆時,他欣然領旨,遠赴北疆任北平都指揮使。

陳亨正是因為看到了建國初期貌似平靜地朝中隱藏著動盪的苗頭,所以果斷地遠離了京城這個政治漩渦。

而常年隱匿在邊疆,也致使朱元璋都遺忘了這名開國功臣,沒有將其誅殺。在後來燕王朱棣起義謀反的階段,陳亨亦表現出了精準的

審時度勢智慧

彼時在一眾藩王之中,燕王朱棣的實力並不是最強大的,諸方零散勢力更為追捧的是寧王朱權。

然而陳亨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追隨燕王朱棣,正是看準了朱棣具備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軍事謀略,是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也是君王的最佳人選。

而朱棣若非是有陳亨幫扶,也不可能推翻勢力強大的建文帝朱允炆,成為後來的永樂大帝明成祖。

朱元璋大殺功臣,卻漏掉一個人,多年後此人幫朱棣奪得皇位

事實再次證明了陳亨看人的眼光獨到,朱棣登位成為明成祖之後,一直感念陳亨的輔佐之恩,對陳亨十分敬重。

即便是在陳亨去世後,朱棣依然對其後代照顧有加。

在動盪的局勢中,陳亨正是憑藉著智慧和遠見立身,逃過了劫難,最終謀得了最好的發展。

回看陳亨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開始是任元朝的揚州萬戶侯,然後是成為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明朝開國功臣,最後是變成幫扶朱棣登上帝位、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

而這些重大的人生轉折,都源於陳亨審時度勢後做出的一個個選擇。

雖然陳亨自始至終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發展,但不得不承認,明朝歷史的程序與陳亨這樣一個個體的選擇息息相關。陳亨是明朝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名字也必然會載入史冊,供後世評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