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那些參加閱兵的鴿子,為什麼會飛回家

菜單

那些參加閱兵的鴿子,為什麼會飛回家

國慶閱兵時,我們放飛了7萬羽和平鴿,場面相當壯觀。而且為了營造出和平鴿匯聚盤旋的壯觀效果,鴿子們會根據家的方向,被分配到不同的放飛位置。

北邊的鴿子,會被安排在國旗杆左右;東邊的鴿子,會被安排在廣場的西側;西邊的鴿子,會被安排在廣場的東側。放飛後,鴿子們就會在天安門上空盤旋幾圈,辨別出家的方向後,無須排程,自己就能結伴回家。

不只是放飛和平鴿,自古以來,鴿子認路的能力就很突出,它們究竟是怎麼找回家的?

貪吃的小鴿子

鴿子是人類最早馴化的鳥類之一,大概在一萬年以前,人類開始種植穀類作物時,貪吃的小鴿子就會成群結隊地來到農田裡,撿拾掉落的穀粒。

送上門的肉,人們當然是不會拒絕的,而且很容易養活,於是人們像馴化野豬一樣,將原鴿馴化成了胖乎乎的肉鴿。

後來,在飼養過程中,人們發現鴿子特別認家,即使不小心飛了出去,也會自己回來,於是那些回家速度更快的鴿子,就被人們挑選出來,並將它們的後代培育成了專門的信鴿。

最後,還有一些鴿子因為長得漂亮,成了觀賞鴿,著名的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就是一位沉迷於培育觀賞鴿的鴿友。

飛鴿傳書挺靠譜

飛鴿傳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我國隋唐時期,信鴿也被廣泛應用於遠距離的軍事通訊和日常通訊中。

講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軼聞遺事的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

不過,飛鴿傳書並沒有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那麼神,鴿子們也並不知道自己在送信,它們只是想回家而已。

於是,根據鴿子認巢的特性,飛鴿傳書只有單向通訊和雙向通訊兩種方式。

單向通訊,就是把路子隨身帶著,需要傳遞資訊時放飛,小鴿子開開心心回到家時,信良也就傳到了。

雙向通訊,則是訓練鴿子在A地做巢休息,在B地進食,這樣鴿子就認識了兩個地方。

當它想吃飯時,就順帶把A地的信帶到B地,當它吃飽想休息時,就順帶把B地的信帶到A地,前面提到的張九齡,就是使用的這種通訊方式。

雖然小鴿子最多隻能認識兩個地方,而且路上有被敵軍射殺、被天敵吃掉的風險,但憑藉強大的方向感,飛鴿傳書還是非常有優勢的。

目前世界紀錄,一隻勇敢的信鴿,從法國阿拉斯起飛,歷時24天,飛行了11500公里,最終成功回到了位於越南胡志明市的巢穴中。這麼遠的距離,換作是人,沒有指示地走,遲早是會迷路的。

信鴿是怎麼認路的?

許多動物通常都是根據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的,但經過不斷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信鴿的導航方式可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鴿子的視力很好,就像一個相機鏡頭一樣,能夠迅速調焦,當它們盤旋於天空時,可以看清每一座建築,從中辨別出自己的家。

因為擁有強大的視力,鴿子還被訓練來完成診斷腫瘤切片,尋找海上遇難者等任務。

有趣的是,曾有學者研究了415場信鴿比

賽,發現空氣汙染並沒有干擾到鴿子們,反而加速了它們回巢。

這或許跟鴿子同樣能感受到磁場有關。

仔細觀察鴿子的鼻子,可以看到一個白色的突起,叫作鼻瘤,它的裡面有一種可以感受地球磁場的物質,於是鴿子可以根據身體裡的這塊“指南針”,找到家的方向。

美國的兩名科學家,曾在鴿子的頭上放置了一個擾亂磁場的裝置,果真,鴿子就迷路了。

而且,鴿子的嗅覺非常靈敏。

曾有科學家做過這樣一項實驗,參與實驗的鴿子原本可以從700公里以外的地方,準確地飛回家,但把它們的鼻子堵住,或是對嗅覺黏膜噴灑麻醉藥進行區域性麻醉後,這些信鴿即使只在離鴿舍50公里的地方,也找不到家。

除此之外,關於鴿子認家還有很多導航理論,例如腿腳導航說、面板導航說、聽覺導航說、記憶導航說等,但沒有一種理論可以準確說出,鴿子究竟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

信鴿的各種應用

雖然搞不懂鴿子認家的真正原理,但這並不妨礙人們訓練鴿子。

20世紀初,想要從高空拍攝一張照片是很不容易的,熱氣球、飛機、風箏等,都是人們使用的工具,其中鴿載相機,也在航拍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發明鴿載相機的,是一位名叫尤里烏斯。諾伊布龍納的藥劑師,當時他經常使用鴿子郵務寄送藥品,鴿子可以負擔的上限為75克。

作為攝影愛好者的他,有一天突發奇想,打算用鴿子來進行航拍,他找到一種微型相機,改造成利用氣壓按動快門的連拍相機。

經過反覆除錯,這種鴿載相機成功拿到專利,並在一戰中,投入軍事行動中,進行空中偵察工作。

但由於航空技術的快速成熟,鴿載相機的作用很快就被取代了。

到了二戰期間,雖然無線電技術已經十分普及,但信鴿仍然是戰時通訊的重要保障。據統計,英國在二戰期間,總共飼養了約25萬隻信鴿,還有32只信鴿,獲得了英國軍方專門為戰時表現傑出動物設立的迪金勳章。

其中最特別的,是一隻名叫喬伊的美軍專用信鴿,它在無線電通訊不暢的情況下,在20分鐘內飛行了大約32公里,成功在轟炸機即將起飛前,將撤退通知準確送達,挽救了大約1000人的生命,也因此作為一隻外國鴿,獲得了迪金勳章。

到了如今,大家連郵件都不常使用,信鴿仍然是通訊的保障。

美國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做過一項有趣的計算,在特定條件下,飛鴿傳書要比網路傳輸還快。

今年2月,SanDisk推出了世界首個TB級SD卡,在這個前提下,飛鴿傳書重新獲得了優勢。

一般情況下,鴿子的飛行時速通常為70公里,以75克為最大負荷標準,一隻信鴿可以攜帶300個SD卡,也就是300TB的資料。

假設要將資料從舊金山傳輸到紐約,大約為4130公里,以鴿子最快速度計算,鴿子將實現每小時12TB(28Gbps)的傳輸速率,而美國最快的傳輸速度為127Mbps,顯然鴿子勝。

這是極端假設,實驗人員將鴿子攜帶的SD卡減半,得出的傳輸速率為1Gbps,依舊是鴿子勝。

黑洞照片拍攝成功時,八臺射電望遠鏡收集的資料,是由硬碟快遞傳輸,而非網路傳輸,也側面支援了這項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