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個體心理學:中年期個體的人格發展方向是,性別角色趨於整合

菜單

個體心理學:中年期個體的人格發展方向是,性別角色趨於整合

個體心理學觀點認為,自我概念具有比較穩定的特點,自我實際上是在人的一生中展開的。

到了成年期,個體在工作、家庭中的體驗以及與朋友的交往作用都影響著成人的自我概念。對許多成年人來說,工作上的成就為他們的價值觀提供了有利的支援。

而到了中年階段,人的世界觀和自我概念逐漸變化,他們似乎變得更能容納、接受自己,更具有自我指向性,並且對環境複雜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研究指出,在成年期,自我的發展順序似乎遵循著如下一個普遍的模式:

20歲後期-30歲早期。這時期的大部分人具有生活安定、正常和奮鬥的特點。

30歲後期-40歲早期。這一時期的人具有對觀點和活動的普遍的再定向的時期。

諾克斯(Knox,1977)曾對這一時期作了如下描述:“在少年期以及成人早期所形成的一些抽象的許諾和不著邊際的抱負已經逐漸消失。

在這個時期中,大多數成人渴望著面對現實,分擔人類經驗的歡樂和悲哀之情,友誼的質量變得更為重要。

那些反映在角色關係,諸如工人、伴侶、父母等之上的較早的成人自我感似乎是不適宜的······這就導致了日漸廣泛的中年危機。

40歲中期-60歲早期。這一時期自我感上的變化日漸增大,許多個體在這一時期發展了穩定性、勝任感、責任心和成熟。

關於這個時期自我概念的特點,諾克斯是這樣描述的:“對青少年期夢想的追求已為對既有利益的保護所替代。在有利於個體的社會情境下,年長的個體能夠從關於一個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完善感與絕望感之間的心理鬥爭中汲取智慧。這種智慧反映了在面對體力下降和死亡之時的一種對生活的不偏不依然而又是積極的態度。”

一般說來,成人自我概念的測量方式與對兒童的測量方式一樣。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研究者給被試提供一長串的形容詞-如勇敢、歡樂、懶惰以及獨立等-要求被試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情況的形容詞來進行自我描述。

勞恩桑(Lowenthal)及其同事就是運用這一技術來對成人的自我概念進行測量的。在他的研究中,要求不同年齡階段的被試運用提供給他們的形容詞進行自我描述。

結果發現,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區別,在這個研究中,不論男女的自我概念似乎都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加積極的傾向。

10幾歲的高中男女學生似乎沒有很高的自我概念,他們以一種相當坦率而又挑剔的方式作了自我描述;新婚的20多歲的男女青年也指出了自身的許多缺點;從中年開始,特別是退休前的男女則對自身作了極為有利的描述,表現出相當的滿意和積極的態度。

總之,在中年到退休前這段時期男女的自我概念似乎都更為積極。另一項研究表明,中年男女在自我概念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一般說來,婦女進入中年期後往往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不僅用於自身的時間和精力有所增加,而且在自我概念上也出現了令人滿意的變化。

不管是已婚的還是獨身的中年女性,中年似乎都標誌著一個新的時期的開始。在這一時期中,潛伏的才能和能量就可能在新的方向上被加以利用。

一箇中年婦女曾說:“我在最近的幾年發現,我是可以幹些事情並有足夠的能力把它們幹好。以前我並不這樣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感覺。”

美國心理學家的一個調查表明,“總之,在底特律,中年似乎是主婦的最高優勢期,四五十歲的婦女似乎已經取得了一個年輕婦女根本不曾有過的力量和自信心”。

就在這些婦女自我概念出現令人滿意的變化的同時,他們的丈夫相對而言則更多地談到工作的壓力感和倦怠感增加。

一箇中年大學歷史教授說:“我恐怕有點嫉妒我妻子了。在幾年前,在我們的孩子不再需要她的照顧時,她就出去工作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呈現在她的面前。而我自己呢,還是悉如從前,埋頭於書堆,寫一本書,然後再寫另一本書。“

性別角色趨於整合

以前,許多心理學家所持的性別角色觀點認為,每種人格特質都有兩個相反的極:一個是男性化,另一個則是女性化,即把男女人格特質看作是截然相反的兩極。

換句話說

,這種觀點認為如果說男人是剛強的,女人必是軟弱的;如果說女人是溫順的,男人必是粗暴的。

男人身上具有某一種人格特質的一極,而女人身上則具有這一人格特質的另一極。

這種觀點看來似乎符合我們有關男人和女人的人格特質的普遍看法,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會看到,在甚至真正“男性化”的男人身上總會存在一些女性化的特質

,如溫和善良等,而在極其“女性化”的女人身上也常表現出男性化的特質,如寬容大度、果斷自信等。

這是上述的性別角色觀點所不能解釋的。直到最近,許多研究者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性別角色觀點,即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著兩個互相獨立、互無聯絡的行為叢。

其中一叢,我們稱之為“男性化行為叢”;主要是關於勝任感方面的,如計劃、組織及取得成就的能力,另一叢,我們稱之為“女性化行為叢”,主要是關於情感方面的,如關心他人、善良和依賴性等。

儘管兩組行為叢之間有一些重疊,但它們基本上是屬於兩類截然相反的行為叢。這種新的性別角色觀點認為,

每個人都具有這兩組行為叢中的某些特質,只不過不同的人在每組行為叢中所佔的比例不同。

例如,一個典型的男子,則可能擁有男性化行為叢的特質較多,而在女性化行為叢中佔有的特質較少;同樣,在一個典型的女性身上,則可以看到相反的現象,即具有更多的女性化行為叢中的特質,而擁有男性化行為叢特質的比較少。

這一觀點的新穎之處在於,除了上面兩種情況外,它還認識到,有些人的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都比較高,這種個體一般被稱之為“完美人格”或“男女同化”(Androgyny)。

而另一些人的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都比較低,這種個體被稱之為“未分化的人格”(undifferentiated)。

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或者男性化,或者女性化,或者既男性化又女性化,或者二者都不具備。這種觀點能夠比較好地解釋有關性別角色方面的問題和現象。

一般說來,

幾乎所有有關成人性別角色的研究都使用別角色問卷,而後根據被試對問卷的反應來判斷其關於性別角色的看法。

下面列舉一下性別角色問卷中的一些樣本專案。利文森(Livson)有關性別角色的研究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性別角色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最後一個階段是與人生的後半期相對的,在人生的後半期,性別角色變得越來越少刻板。

這3個階段如下:

1。在人生的頭幾年,性別角色還處於一個完整的、未分化的狀態,在這期間,性別概念基本上還未形成。

2。一個高度分化的、適合性的階段(開始於童年中期),在這個時期中,性別角色是嚴格地、極端地區分開來的。

3。整合階段。在這個時期中,先前處於兩極狀態的性別角色開始逐漸整合為一體。

據利文森(1983)研究,

最後階段的性別角色的整合直到成年中期才完全整合起來。

一些青少年也可能出現這一整合現象,這並不奇怪,但他們的整合僅僅是由於不確定所致。

在對成年早期角色要求的適應中,這些青少年又可能退化到處於兩極狀態的性別角色發展的第二階段中去。

利文森指出,

成年早期角色(結婚、為人父母以及職業選定)都傾向於保持兩極狀態的男性一女性性別角色。

原因在於為了有效地和有力地承擔起取得職業成功,撫育孩子長大成人,以及成為一個傳統的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個體或許更可能履行分工明確的、極端的男性一女性性別角色的準則。

直到中年期,孩子離家自立、工作目標發生變化,撫育孩子的女性傳統角色和取得成就的男性傳統角色才開始日漸失去其重要性和必需性。

中年期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變化,如絕經期、更年期所引起的激素分泌的變化,也為性別角色的整合提供了基礎。

再評價更富有現實性

儘管對一個人生活的再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許多生活期間都具有的特點,然而,中年期的再評價卻有其獨特的性質。

中年期再評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個體生活的夢想和目標與其現在的實際之間差異的評價。

由於個體在年輕時的理想和抱負總是有些不現實的、甚至異想天開的成分,因而,他們在這個階段的自我評價總是消極的和情感壓抑的。

而到中年期,個體意識到用以彌補夢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時間突然變得短促起來。

有人進行的一個問卷研究表明,35歲或40歲的人開始對諸如“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大多數事情”等這類問題提出異議。

相反,他們都認為,“現在在自己的職業中做任何重要的變化都為時太晚了。”

在20多歲或30出頭時,一個人可能因此,對於步入中年的個體來說,中年期是一個“清查存貨”的高峰時期。

因為,

如果說青少年還可以面對著大量的職業選擇或生活方式的話,中年人所面臨的選擇可能是極為有限的。

他們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是否要在同一方向上繼續下去?”“我的生活意義是什麼?”以及“我將向何處去?”等等。

他們痛苦地對人生重新作出評價:為什麼一個人最後的發展結果與原來的目標相去甚遠?他們不得不對自己原有的整個價值系統加以重新評價。

年輕時,他們總是充滿著無限的希望,只覺得前途光明,海闊天高。他們漠視失敗,認為這只是暫時的。

他們把失敗歸咎於運不好,堅信只要有決心,又不斷地工作,一定可以戰勝命運的主宰,取得成功,事在人為嘛!

然而,到40幾歲時,他就逐漸開始承認一件事實,即他的成就難免受制於實際能力;他同時也開始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因為他確信自己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了,並懂得如果勉強地再以年輕時的信念來行事,就得遭受更多的打擊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