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孩子喜歡跟你唱反調?“白熊效應”在作怪,家長要學會平等溝通

菜單

孩子喜歡跟你唱反調?“白熊效應”在作怪,家長要學會平等溝通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最近王女士很為孩子的教育頭疼,雖然女兒才4歲,但是不聽話的樣子卻也讓王女士有些崩潰。按照王女士的話來說,“這孩子特別叛逆,你越不讓她幹啥,她就非得要幹,不答應就撒潑打滾的!”

一天,孩子無聊想要玩手機,王女士覺得孩子整天捧著手機不好,於是就讓孩子玩點別的。可是孩子對於媽媽的提議並不感興趣,甚至為了讓媽媽妥協,孩子居然在地上邊脫衣服邊打起了滾,嘴裡還一直嚷嚷著“我不要!”

看到女兒這副樣子,王女士著實有些無奈,“這孩子小時候就這麼叛逆,真不知道她長大了之後我該怎麼管?”

一、“白熊效應”和親子關係

什麼是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也叫反彈效應,它是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在實驗中發現的一種心理學效應。在工作人員向觀察物件釋出了有關白熊的資料後,告誡觀察物件不要再想和白熊有關的影象,隨後便把白熊的資料收了回去。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機會所有的觀察者都在之後想到了白熊的畫面,並且腦海中的印象十分深刻。

當人體大腦接收到來自環境中的“禁令”刺激,便會在白熊效應的影響下出現“喚起”,如果想要從“喚起”轉變為“一直喚起”的話,這選在一定的難度。

那麼,白熊效應是如何在親子關係中發揮作用的?

當父母為孩子提出“禁令”,要求孩子不要做自己不想要讓孩子做的事時,孩子很有可能在白熊效應的影響下對於“這件事”念念不忘。所以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是好奇和渴望。

當親子關係中出現白熊效應,父母的“命令”很容易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和“不配合”。如果父母不能避開這種效應的影響,親子關係中的對抗性和緊繃感也會更為明顯。

二、為什麼孩子會出現“白熊效應”?

首先,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語氣不耐煩

當父母一種不耐煩的語氣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孩子會對父母的這種態度反應印象深刻。與此同時,不耐煩的父母也會不由自主地催促孩子、強勢地對孩子發號施令,於是這便會成為激發孩子心理“反彈”的契機和原因。

其次,父母習慣性地否定孩子的做法或者能力

父母的否定要比不耐煩的情緒更加能夠激發孩子內心的“反彈”,父母越是否定,孩子就越是想要證明自己。父母教育中的否定句讓孩子身上的“壞行為”不斷地被喚起,有些時候孩子甚至是在“被動”地反抗。

然後,可能父母總是有意無意地埋怨孩子。

父母在埋怨孩子的時候可以把教育不當的責任歸結到孩子身上,這可以使得他們內心的焦慮心理得到緩解。但是這種有意無意的埋怨卻會讓孩子很有壓力,時間長了便會導致孩子身上出現了與父母要求相反的行為表現。

當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可以服從自己的命令和安排時,孩子的行為表達也許並不會按照父母所想的那樣“乖乖聽話”,孩子作為單獨的個體,擁有自我想法和偏好的他們如果被父母引導不當的話,很有可能就會受到白熊效應影響。

三、家長要如何避免孩子出現“白熊效應”呢?

首先,父母要對孩子少說“命令性”話語。比如說,“你不要……”“你不可以……”,這類的句式很容易在孩子身上誘發“白熊效應”的產生。父母希望孩子怎樣做的時候最好做出簡單的指令,而不是對孩子說“否定句”,比如說“停止這件事……”“你可以這樣做……”

然後,父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溝通模式。當父母放下家長的身段,試著和孩子平等的溝通時,父母的要求才不會在孩子身上誘發叛逆反射。父母對孩子想法的尊重、認可,那麼孩子才更加容易形成正面的心理反射,實現“抑制喚起”的效果。

最後,對孩子提要求的時候儘量簡單點。父母對孩子說要求的時候儘量簡明扼要一些,簡短的指令更加容易激發孩子的行動力,長篇大論的說辭反倒容易導致孩子抓不到重點。父母們不要迷信“講大道理”的溝通方式,因為這很大機率上得不到孩子的配合。

當孩子“喜歡”和父母對著幹的時候,這其實並不一定是孩子的叛逆,很有可能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法出了問題。當父母試著換一種“簡單”的方式來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反倒會避開白熊效應影響行動上更容易配合。大家對於白熊效應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瞭解更多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