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菜單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自古就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在這樣的封建思想禮教的束縛下,女子總是與學堂失之交臂,同時也限制了古代文學的發展。直到盛唐時期,社會風氣逐漸開化,許多女性也能讀詩書習樂禮。

在唐宋時期誕生了許多非常有才情的女子,那時女冠詩非常的盛行。代表人物有魚玄機、薛洪度、李季蘭和薛濤四人,她們並稱為“唐朝四大才女”。

這四位才女為文學詩作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她們的詩詞也傳頌至今,驚豔了許多文人墨客。而在詩詞的背後,人們更想要了解的就是才女們的人生經歷,這次我們來聊一聊“悲情女”李季蘭。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被送出家

說到李季蘭的悲情之處,並不是她的出身,而是她的結局。實際上李季蘭出身在官宦之家,原名李冶。當時她家裡的條件可以說是很富饒的,她也算是一個富家女。

而她的人生悲劇就是從這個家庭開始的,李季蘭從小特別喜歡詩詞歌賦,她也天資聰慧,年僅6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寫出非常有意境的詩詞,一直被人稱為“神童”一般的存在。

本來有一個這麼聰慧的孩子,作為家長應該感到高興。然而李季蘭的父親卻不怎麼喜歡她,主要是從她的詩詞中讀出了一絲不雅的思想。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李季蘭的院子裡種著一株薔薇花,她每天除了作詩,就是欣賞著薔薇的花開花落。一天,她靈感一來,寫下了:“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已看雲鬢散,更念木枯榮。”

這首詩本是看到薔薇花有感,但是她父親讀起來就覺得她似乎在暗示什麼。“架卻”與“嫁卻”同音,父親以為她這麼小就有婚嫁的想法,覺得她過於早熟,以後恐怕會有失德行為。

隨後父親就將她送入了中的玉真觀裡出家。一個六歲的孩子哪有那麼多花花腸子,都是大人的胡亂猜測。不過也極有可能是父親不想要這個女兒了。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中位於今浙江嵊縣一帶,李季蘭自幼就被送到這裡後就一直在道觀中修行。

這個地方文風鼎盛,人傑地靈,李季蘭在這裡也找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雖然沒有家人的陪伴,但是卻也在詩詞和佛學中尋到了自己的樂趣。

情竇初開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李季蘭已經年滿十六歲,她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自從她被送入道觀之後,便得到了觀主的精心栽培。使她在作詩、習字和彈琴上都有了很高的造詣。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那時道觀常有文人雅士來遊覽,李季蘭總會與他們附庸風雅一番,久而久之她的名氣也傳到了其他地方。大家都感嘆這位道姑絕佳的才情和氣質,都紛紛趕赴這裡與她探討一番文學。

見得人多了,十六歲的李季蘭心中的世界開始從道觀延伸到了紅塵俗世,道觀的清幽和雅靜已經無法滿足李季蘭對紅塵那顆嚮往的心。“朝雲暮雨兩相隨,去雁來人有歸期”,她的心裡開始了對愛情的渴望。

雖然她知道這樣於理不合,但卻無法壓抑那份追逐愛情的熱烈之心。就在這時,一位青年闖進了她的世界裡。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那天李季蘭揹著一把琴登上高樓,幾曲之後覺得了無生趣,於是便偷偷跑出道觀前往不遠處的溪水中泛舟遊玩。剛準備啟航的時候,一名青年叫住了她,問道:“你好,可否載我一程呢”?

李季蘭一看,是個白面書生,雖然身穿布衣,但整個人乾淨清爽,於是便答應了與他同乘一艘船。隨後兩人在交談中互相交換了資訊,這名男子名叫朱放,是一名隱居的名士。

兩人都熱愛詩詞,因此談得特別投緣,臨別之際朱放還贈了一首詩給李季蘭,並約定不久後他就去道觀拜訪她。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這次相識讓李季蘭心猿意馬,這名叫朱放的少年郎叩開了她沉睡已久的心門。後來他們經常在道觀中互相吟詩作對、琴瑟和鳴,度過了美好的一段時光。

不久後朱放被派往江西去做官,他來到道觀揮淚與李季蘭告別。“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李季蘭強忍離別之苦寫下這首詩,也堅定了等君歸來的決心。

遺憾離世

李季蘭與朱放那段曖昧流轉的日子滿足了她對愛情的無限渴望,只可惜自朱放離開之後,就再也杳無音訊,李季蘭在道觀中終日鬱鬱寡歡、芳心寂寥。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在她最無助的時刻,陸羽來到了她的身邊。陸羽從小被父母遺棄,後來被龍蓋寺的僧人撫養長大。他在寺廟中飽讀經書,逐漸成長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雖然那時在李季蘭身邊有很多好友,但是論起知己卻只有陸羽一個。兩人以詩會友,後來因為境遇相識開始惺惺相惜,但是礙於李季蘭的身份,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只能“發乎情止乎禮”。

李季蘭三十歲的時候,到處結交好友,還經常邀請他們一起開詩會,李季蘭的“才女”之名也由此擴散開來。而她的美名也從中傳到了南京等地。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後來唐玄宗都對她略有耳聞,為了能親眼見識一下李季蘭的才華,於是他便將李季蘭招進了宮中。此時的她已經40歲,美人遲暮的狀態讓李季蘭既欣喜又傷感。

然而就在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奔赴長安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早已逃得不見蹤影。隻身一人走在長安的街頭,她彷彿有點恍如隔世的感覺。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德宗即位。幾年後起兵叛亂,被唐德宗剿滅。李季蘭因為與朱泚關係要好,因此在朱泚死後便寫了一首詩來悼念他。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隨後這首詩傳到了唐德宗的面前,他斥責李季蘭:“你怎麼不學學嚴巨川”?嚴巨川在朱泚叛亂的時候,曾寫詩抨擊他的過錯,後被唐德宗重用。

李季蘭此詩一出,無疑是對抗唐德宗,隨後唐德宗就下令將她給殺了,一代才女就此隕落。在她的心中有著對現實的諸多不滿,也許朱泚的抗爭讓她看到了自己想跨卻不敢跨出的那一步。

她一生對愛情充滿嚮往,詩詞也許只是她寂寞芳心的一種寄託。但因為出家人的身份,讓她對愛情只能看不能碰,也足以可見她心中的抑鬱滿懷。

她6歲時做了首詩,世人稱神童,父親看後:必為失德女子,出家吧

若她生在另一個家庭,或者父親對她好一點,也許我國古代文學的豐碑上又會少一個悲情才女。